靳成達
(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 外語學院,長春 130052)
在“十四五”期間,我國力主參與國際合作與分工,立足國內大循環,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將內需體系和市場優勢轉化為國際合作與競爭新優勢。主動地發展與“一帶一路”沿線各國的經濟合作伙伴關系,并遵循合作互惠原則,與沿線國家共同打造成政治互信、經濟融合以及文化包容的利益、命運和責任共同體[1]。因此迫切需要有扎實的專業基礎,以及具有國際化視野、熟悉外國文化以及具有良好的英語運用和交際能力的復合型人才,以滿足社會需求[2]。同時圍繞共建“一帶一路”,主動推動國家基礎設施、物流交通、產業轉移等國際合作項目。積極引進世界500強等重要戰略投資者,打造高水平開放合作平臺,這些都對大學生英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大學英語教學指南》(2017)指出,為滿足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以及滿足當前形勢下大學生的專業科目學習、繼續深造、工作就業以及國際間溝通交流等方面的需求,大學英語課程教學目前的重要任務之一,即進行跨文化教育。高校應該把培養高水平的跨文化交際人才與“一帶一路”倡議結合起來。大學生在學校期間,不僅要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還應該對國外社會的風俗和文化有所了解。因此,在大學英語課程體系中滲透跨文化交際的知識內容,使學生意識到中外文化的差異,增進對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理解,能夠在課堂上逐步培養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以及外國語言的應用能力,使大學生在未來的社會交往和工作中能夠有效地使用英語,滿足國家、社會和個人發展的需要。
為了解大學英語課程課堂教學對大學生跨文化能力培養的實際狀況,研究選取了近200名大二非英語專業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66%的學生認為目前大學英語教學中,針對跨文化方面的相關課程涉及太少,英語教師對跨文化方面的知識講授不夠充分,57%的學生希望能夠開設一些關于跨文化溝通技巧方面的相關課程;調查還顯示,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態度、知識和技能四個方面,跨文化技能相對薄弱。
(1)英語課程體系設置不夠完善,跨文化交際課堂教學內容不夠豐富。“一帶一路”倡議的開展,促進了國際間的溝通交流,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性也逐漸顯露。近年來,高校確實對大學英語課程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并逐漸將教學的重心放在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上。然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還是存在著比較多的問題。首先,無論從學生自身、學校還是企業單位,仍然將英語四、六級成績作為衡量學生素質的重要標準,英語學習還是側重于詞匯和語法的掌握程度上,而對于語言的運用和文化意識則被忽視;其次,現有的大學英語課程體系中,沒有對跨文化教學課程進行專門設置,教師對學生跨文化知識的傳授,也是基于日常英語課堂教學的滲透,其中涉及的相關內容很少,而學生對跨文化知識的需求卻遠高于此。因此導致學生對跨文化技能掌握不足,知識面狹窄,而且除了對英語國家的文化略有了解之外,對其他國家的文化更是知之甚少;第三,課堂教學的方法主要以知識的灌輸為主。盡管大學英語教師在課堂上引進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作為輔助進行教學,互動環節也占了一定的比例,但授課方式仍然比較傳統,學生對英語學習的主動性沒有得到充分發揮,有一部分學生很少參與到課堂實踐當中去,因此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和語言實踐能力也沒有得到很好地培養,無法達到“一帶一路”對英語人才設定的需求目標[3]。
(2)教材內容陳舊,不具備時代特征。目前的大學英語課程教材的編撰,仍然注重語言知識點的傳授,關注的是語法知識的學習,沒有結合社會和經濟的發展進行及時更新,對課文背景文化知識的介紹很少,而且教材針對“一帶一路”經濟帶中涉及的科技、文化以及產業等內容幾乎沒有提及,缺乏國家文化、人文地理和時代資訊等內容,與時代脫軌。因此學生很難從教材中學習到最新的文化知識和時代資訊,無法拓寬英語跨文化方面的知識[4]。
(3)專業教師跨文化交際能力有待提高。目前,大多數的專業教師需要提高其自身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強化跨文化交際相關知識,使其具備較高的教育素質,以滿足學校和國家對復合型人才的培養需求。一方面,如果大學英語教師的跨文化交際知識背景缺乏,對“一帶一路”的決策認識不足,將會導致其課堂英語教學缺乏針對性,對學生需要具備的語言能力和素質要求的把握形成偏差,仍然將詞匯、語法和聽說能力作為教學重點,減少對語言文化內容的傳授,忽視了對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不利于學生的未來發展;另一方面,大學英語教師若缺乏對國際間經濟形勢以及就業形勢的了解,也無法為學生提供專業的實踐鍛煉平臺和未來的就業指導[4]。
(4)課堂內外缺乏對大學生的跨文化實踐交際能力的培養。首先,在英語課堂教學中,大多數教師以理論教學為主。主要原因是企業單位在招聘人才時,會優先考慮英語考試成績分數較高的畢業生,學校因此著重培養學生的書面成績,卻忽略了實踐課程和課后活動的重要性,而且大多數學生沒有利用好自主學習時間,語言運用能力沒有得到實踐和鍛煉。造成的結果是,學生雖然經過多年的學習,通過了很多英語等級考試,對于英語語言的運用也很得心應手,但是跨文化交際能力卻很弱,無法用文化差異的思維去溝通交流。另一方面,學校為學生提供的語言實踐運用的機會和平臺仍然有所欠缺。雖然很多高校與企業合作,培養學生實踐運用的能力,但現實中一些企業單位提供的實踐項目不完全符合“一帶一路”的要求,學生的實踐效果并不理想,跨文化語言交際氛圍不濃厚,實踐效果不夠理想,跨文化交際技能沒有運用到實踐當中去,學生并沒有得到真正意義上的鍛煉。
(5)學生英語自主學習積極性差,跨文化交流存在畏懼心理。學生對英語國家文化的了解,不僅僅要依靠教師在課堂上的講解,更需要依靠學生發揮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查找資料,以提高自身的跨文化知識,進而提高英語水平。但從目前大學英語教學的實際情況來看,學生習慣來自教師“灌輸式”的教學方式,缺乏主動獲取知識的學習能力,不會自主地進行跨文化知識的研究和探索。另外,只有極少數的學生認為自身的英語水平以及跨文化交際能力能夠應對跨文化交際活動,很大一部分學生對跨文化交際存在一種畏懼心理。這些學生當中有些是因為對自己的英語水平不自信而怯于與外國人交流;有些學生因為自身具備的跨文化知識有限,而不能與外國友人進行順暢地溝通和交流;這種心理直接導致學生在與外國人交流時產生自卑心理,嚴重阻礙了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升,當然也反映了大學英語教學的不足。
在語言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如果在非外語環境中提升其跨文化交際能力,必須通過正規的、有效的教學才能得以實現。即使學生的英語語言基礎知識很好,但是如果不對其采取有效的跨文化知識教學,任憑其自然發展,是很難得到提高的。針對以上問題,結合大學教學實際情況,本文從課程設置、教學內容與形式、教材建設、師資建設和實踐活動五個方面,提出了以下關于提升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策略。
(1)優化大學英語跨文化教學課程設置。大學英語課程中融入跨文化知識,主要目標在于拓寬學生的跨文化視野,增強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大學英語課堂教學,在講授語言知識的基礎上,如聽、說、讀、寫、譯以外,還應該在現有的課堂設置中,增加一些介紹各國風俗文化的選修課程。這些選修課程應側重交際文化,讓學生能夠更好更廣泛地了解國外一些國家的文化禮儀和交際習慣。通過這種方式的授課,可以讓學生更加了解英語國家文化,使他們可以輕松地融入未來的英語溝通和交流,避免在與外國人交流時,因為不了解文化而引起誤會或手足無措。
(2)更新大學英語教學的內容和形式。在“一帶一路”背景下,大學英語課程的教學內容要與時俱進。教師應根據社會與國際經濟發展狀況,向學生傳授具有先進性以及時代性的教學內容,在課堂教學中融入有關“一帶一路”的教學資源,讓學生了解“一帶一路”的內涵和理念,對其有深刻的認識和理解,在語言知識學習的基礎上,持續更新自己的知識體系,保證學生的知識體系和綜合能力能夠滿足“一帶一路”的要求。在教學內容逐漸豐富的同時,教學方式也需要不斷探索和改革。教師改變傳統的授課模式,添加翻轉課堂、慕課和微課等教學手段,利用最新的教學方式,將知識傳遞給學生。學生們不僅能接收到先進的文化知識,豐富他們的體驗,也有利于提高其學習主動性[4]。
(3)加強大學英語教材建設。目前的大學英語教材注重詞匯、語法和閱讀理解這些基礎知識,對英語語言文化內容很少涉及,因此,學生對英語語言形式中所蘊含的文化意義了解較少。教材是課堂教學的基礎,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教師在選擇英語教材時,到語言文化方面的內容;如果教師可以實現采用自編教材,那么在編撰教材時,可以適當增加跨文化背景知識的內容,包括文化內涵、文化觀點等內容,以擴充學生的知識面,提高他們的跨文化意識,使基礎知識與文化知識相結合,互相平衡。課后可以給學生布置與外國文化相關的作業內容或小組活動,或者向學生推薦一些與跨文化知識相關的書籍和雜志,作為課堂內容的補充,促進學生對各個國家的文化進行思考。
(4)加強師資建設,提升大學英語教師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大學英語教師應該掌握豐富的跨文化知識與交際技能,不斷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從而能夠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高校應該采取多種途徑,積極轉變英語教師傳統的教學思路和人才培養理念。首先,高校可以通過組織英語教師參與跨文化教學培訓和教學交流,豐富教師的跨文化教學體驗,反思教學實踐,不斷提高跨文化教學水平,更新跨文化教學策略;其次,高校可以組織英語教師進行國際訪學,特別是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跨文化溝通,建立教育合作項目,進一步提高大學英語課程跨文化教學質量和水平;第三,高校應加強對高素質英語教師的引進,為師資隊伍注入新鮮的血液。此外,可以聘請外籍的英語教師,定期以講座的形式為學生們講授跨文化知識,或進行討論和交流,這樣可以使學生更好地融入跨文化知識的學習當中,對跨文化的理解也會更加深刻。
(5)搭建跨文化交際實踐平臺,鼓勵學生參與跨文化交際活動。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最有效方式之一,就是與以英語為母語的人接觸和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了解和學習他們國家的風俗和文化。高校積極為學生搭建跨文化交際平臺,加強校企合作,建立實習基地,特別是能夠參與涉外企業工作的實踐實習,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其跨文化意識,改變學生與外國人進行跨文化交流的態度。學生有機會進行對外交流的實習工作,同時也鍛煉了學生的英語跨文化實踐能力。除此之外,學校也可以開拓一些中外合作辦學項目,與國外的一些學校建立教育合作平臺,使我們的學生能夠去其他國家進行短期或長期的游學和社會實踐,親自去感受異國的風俗文化,積累經驗,增強自身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為確保“一帶一路”倡議的穩步推進,我國需要培養大量優秀的跨文化交際復合型人才,去發揮橋梁紐帶作用。高校應遵循“一帶一路”的發展需求,明確大學英語課程的培養目標,創新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更新大學英語課程體系,構建英語跨文化交際的實踐平臺。鼓勵學生參加實踐交流活動,切實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為“一帶一路”倡議構想的順利實施提供有利的人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