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琳,閆忠紅,郭宏偉*
(1.黑龍江中醫藥大學中醫藥高等教育研究院,哈爾濱 150040;2.江西中醫藥大學高等研究院,南昌 330004)
不斷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是中醫藥高等教育的時代使命。中醫藥學發展幾乎與我國悠久的五千年文明史同步演進,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優秀代表。千百年來中醫藥人始終堅持“人命之重,有貴千金”,形成了獨特的中醫藥質量文化。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這是我國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對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1]。正確認識中醫藥質量文化的內涵和功能,加快推動高等中醫藥院校質量文化建設,對于形成自信的中醫藥高等教育心態,加快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質量文化一詞源于企業,美國質量管理學者約瑟夫·M·朱蘭將其定義為“人們與質量有關的習慣、信念和行為模式,是一種思維的背景”[2]。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期,質量文化引起了教育工作者的關注并將其引入到高等教育領域,目的是通過將企業對卓越產品質量追求的理念移植到高等教育中,發揮質量文化的價值引領作用,使追求卓越的精神理念內化為高校師生的共同價值追求和自覺行動,從而實現高等教育的質量目標。
2018年,教育部印發了《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正式提出要推進大學質量文化建設。近些年,教育管理者對于大學質量文化的內涵、功能、層級結構、構成要素以及大學質量文化建設的內容、途徑、原則等進行了諸多的研究與討論,特別是一些行業院校將本行業對卓越產品質量的要求轉化為對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要求,探索形成了具有行業院校特色的大學質量文化[3]。
中醫藥是一個開放的體系,在實踐應用與理論體系建構、發展和成熟的過程中,博采眾長,融合了中國古代哲學、文學、理學、化學、植物學、農學、歷史學、天文學、軍事學、地理學等多學科知識,以及周圍少數民族及西方國家的科學技術和文化精髓,形成了科學內涵與人文精神高度融合的思想體系和學術體系。
中醫藥古籍中不僅記錄了中醫藥理論、方法和技術,還包含著歷代醫藥學家在行醫用藥過程中不斷總結完善的,對于為醫者的價值觀、理想信念、醫德醫術、治學行醫等的質量要求,蘊含了豐富的質量文化內涵。比如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中提出“大醫習業”“大醫精誠”的醫德和行醫準則;《素問·熱論》“傷寒一日,巨陽受之,故頭項痛,腰脊強;二日,陽明受之,脈挾鼻絡于目,故身熱,目痛而鼻干不得臥也……”所述為醫者對傷寒熱病辨證的質量要求;《脈經》中記載的二十四種脈象及其指感情況,是為醫者脈診技術的質量要求;《雷公炮炙論》記載白薇去細根須、黃芪用銼刀挫、豆蔻用杵等,是對藥物加工炮制的質量要求;《唐六典》記載的對醫博士、針博士、按摩博士、咒禁博士的教學與考試的質量要求等等[4]。這些都當代高等中醫藥院校質量文化建設的應然性選擇。
當前,高等中醫藥院校質量文化建設仍然沒有走出直接照搬國內外大學、成功企業在質量文化建設方面的優秀經驗與成功做法的誤區,對于中醫藥傳承發展、學科交融過程中,形成的追求“精誠”的質量觀、行醫用藥的質量要求及其文化價值認識和挖掘不到位,片面的認為“古代的”就是“落后的”“與當代不適應的”,未能很好的發揮中醫藥質量文化的精神引領和實踐指導作用。特別是中醫藥質量文化在人才培養中的失位,使得高等中醫藥院校被詬病人才培養沒有特色,質量不高,難出孫思邈、李時珍式的醫藥大家。
中醫藥學受春秋戰國、秦漢時期科技進步和百家爭鳴,隋唐五代文化融合,宋明理學和儒、釋、道等傳統哲學和文化的影響,理論體系和技術方法在揚棄、繼承、創新的過程中不斷完善,同時形成了仁和精誠的中醫藥質量文化觀?!叭省笔侵羔t乃仁術、醫者仁心、濟世仁民,是行醫的宗旨和基本原則?!昂汀闭f的是天人合一、形神合一、內外和諧,不僅揭示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疾病、人與自我之間的關系,也闡明了中和的醫德內涵和中醫學治療原則?!熬币鬄獒t者要精勤不倦、醫術精進,說明了醫者的治學態度、求學方式和學無止境的終身學習理念。“誠”表達了對醫生的品格、職業操守和醫患關系的要求,要做到誠實、真誠、心志專一、一視同仁[5-6]。上述內容本質上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愛國、和諧、敬業、誠信、友善”等要求相契合,能夠為堅持文化自信提供強大的精神力量。
中醫藥學在長期的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滋養下,通過臨床實踐積累、豐富,不斷發展創新,構建了兩大質量文化體系。其一是中醫藥本身具有堅實的哲學基礎、中醫思維、整體觀和辨證論治等,建構了系統完整的質量文化樣態和理、法、方、藥運用上的嚴格質量文化規制;其次是在中醫藥人才培養上形成了人命至重、格物致知、精勤不倦、大醫精誠的質量文化約定。這不僅是古代中醫藥學人才成長的價值導向,更是現今高等中醫藥院校大學文化建設必須堅持的質量文化方向之一[5],需要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不斷積淀、成熟并被師生員工高度認同的深層次主體文化[7]。
大學具有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和國際交流合作等五大職能,彼此互為支撐、協調發展。由于不同的職能需要不同的思維和行為方式來實現“成果”產出,隨之也形成了具有“職能”自身屬性的質量價值認同,即質量文化,像教學質量文化、學術質量文化、社會服務質量文化、教師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中醫藥質量文化包含了醫德質量觀、素質質量觀、擇才質量觀、育才質量觀、傳教質量觀、治學質量觀、教學方法觀等[5],不僅包括為師、為醫、為學的質量要求,還包括醫學教育、醫政制度、醫事管理等方面的質量要求,對大學的五大職能均有涉及,在不同程度上體現了全面質量管理的要素和要求,對大學質量文化的物質層級、制度層級、行為層級和精神層級建設都有一定的規制與約定,可以為高等中醫藥院校全面質量管理提供方法論的指導。
中醫藥理論和技術中包含了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既強調天人合一、變易求和、道法自然、無為而治,也堅持“大醫精誠、醫乃仁術、濟世仁民、報國修身” “取其地、采其時、遵其古、炮其繁” “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其獨特的質量文化內核不僅能夠啟發人們思考與反思,其中蘊含質量意識、質量目標和內容以及思維和行動方式,對于高等中醫藥院校設定學生治學、教師執教的共同目標和基本要求,具有更好的實踐導向性和現實操作性。
中醫藥質量文化具有文化的一般屬性和功能,能夠潛移默化的使師生員工形成一種對于教育質量的共識和態度,成為學校的教育向更高、更好的方向發展的自生動力。我們要在全面了解中醫學發展史的基礎上,充分挖掘中醫藥在學科融合、理論建構、實踐應用過程中形成的質量文化價值內涵,并對其進行創造性的轉化與改造,將質量文化的核心要素和質量要求更好的融入高等中醫藥人才培養的全過程,讓中醫藥得以代代承續。
高等中醫藥院校文化建設要以仁和精誠的中醫藥質量文化觀為核心,將質量要求落實到辦學全過程。通過多種形式的質量宣傳、質量教育與質量培訓,引導師生員工認同質量目標、理解各項制度中的質量要素,并落實到實際的教與學行為中,從而形成全員質量意識和無形的大學精神文化。持續強化校園物理環境的建設,讓師生員工能夠徜徉在物理環境營造的中醫藥質量文化氛圍中,產生中醫藥質量文化的認同和文化自覺。同時,還要重視學生價值系統的構建。通過古代和當代的名醫故事,引導學生樹立成為蒼生大醫的理想和信念;通過中醫藥思維培養和臨證方法訓練,讓學生認識到為醫者需留神醫藥、精變方術;通過醫案學習和臨床見習,讓學生認識到為醫者必先明道精術、中體西用,方能普救含靈之苦;通過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認識到為醫者若要博極醫源必需精勤不倦等等。通過學生價值系統培育,使中醫藥質量文化能夠在學生中間內化與心、外化于行[5]。
人才培養是高等院校的根本任務。高等中醫藥院校應該以人才培養為核心,構建覆蓋到教學、科研、教師、學生、教學條件、教育資源等辦學全要素的全面質量管理體系。將中醫藥質量文化的內容融入到質量目標和質量標準,在此基礎上設計全方位的質量管理體系和質量監控體系,健全質量管理組織等,做到系統化、規范化和制度化的全面質量管理,并且能夠在有效運行的基礎上對其進行監測、評估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