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明倩
(濟寧市糧食和物資儲備保障中心,山東濟寧 272000)
近年來我國民眾對食品安全問題的重視程度不斷提升,糧油食品便屬于其中代表。為將真菌毒素造成的糧油食品安全問題發生概率降到最低,真菌毒素檢測技術的科學選用極為關鍵,因此本文研究具備較高現實意義。
糧油食品中毒性強、涉及面廣、高頻污染的真菌毒素主要包括黃曲霉類(主要為AFB1)、赭曲霉類(主要為OTA)、玉米赤霉烯酮(ZEN)、脫氧雪腐鐮刀菌烯醇(DON)等[1]。
黃曲霉毒素的破壞性較強,會導致身體組織變形、生物細胞癌變,對人體的危害較大,屬于一級致癌物;赭曲霉毒素會導致人體的腎臟與肝臟出現功能性障礙,生物組織會隨之產生抗免疫性并出現癌變,生物鏈斷裂現象也會隨之產生;玉米赤霉烯酮影響雌激素的分泌,人體激素系統會因該真菌霉素而紊亂,生物的生育能力會受到直接影響,如導致懷孕期生物的死胎、流產,母體將遭受嚴重傷害;脫氧雪腐鐮刀菌烯醇會導致生命體綜合反應產生,如嘔吐、腹瀉、神經系統紊亂、生殖系統障礙,這會導致消化系統破壞、不可治愈性傷害形成、后代畸形等問題,由此可直觀了解糧油中真菌毒素危害的嚴重性[2]。
儀器分析法的真菌毒素檢測指的是通過精密儀器開展測量,這一技術存在較高準確度,可細分為經典儀器法和新型儀器法。所謂經典儀器法,指的是利用生物特性這一真菌毒素特點,通過液相反應下不同真菌霉素的顏色顯示存在差異,由此開展色譜顏色對比,真菌毒素含量即可順利判斷。經典儀器法存在較為繁復的應用流程,但得出的真菌毒素判斷結果較為精準,靈敏度較高的各類儀器能夠為糧油質量安全提供較好保障,因此該技術在糧油質檢工作中的應用較為廣泛,一般情況下經典儀器法的應用流程可細分為6個步驟。①提取真菌毒素,具體采用有機溶劑進行提取。②開展二次提取,這一過程采取液液萃取法,利用溶質在不同液體間的溶解度不同進行操作。③開展第3次過濾和提純,需應用免疫親和作用。④深層次過濾真菌毒素,需進行固相反應。⑤徹底分離真菌毒素,在凝膠色譜技術支持下,真菌霉素的分離純凈度能夠得到保障。⑥分離不同真菌霉素,在色譜柱支持下,可結合熒光特性完成真菌毒素的含量檢測[3]。
新型儀器法主要涉及高光譜成像檢測技術、紅外光譜檢測技術、電子鼻檢測技術等。高光譜成像檢測技術能夠較好滿足真菌毒素檢測需要,該技術在應用中對操作人員的要求較高,較高的檢測難度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技術推廣。紅外光譜檢測技術利用真菌毒素在紅外線照射下發生變化的生理特性,通過對變化程度進行分析測定,即可確定具體含量,具有準確、快速等特點。電子鼻檢測技術能夠追蹤被真菌毒素污染所散發出的刺鼻氣味,在電氣系統與氣體傳感器結合下,能夠快速準確地判別糧油的霉變情況。但該技術對氣體傳感器的靈敏度要求較高,如存在較少的真菌毒素含量,技術在應用中也很容易出現反應不靈敏問題。真菌毒素的具體含量無法由電子鼻檢測技術給出,該技術適合用作快速判別糧食是否存在真菌毒素感染的定性檢測,定量檢測還需配合采用其他檢測技術。在具體實踐中,新型儀器法中的電子鼻檢測技術效率較高,適用于糧食質量安全狀況的快速判定[4]。
生物體內存在的抗體細胞與抗原細胞會因入侵的真菌毒素發生一定反應,導致抗體細胞與抗原細胞的含量發生變化,通過對這種特性的利用,對抗體細胞或抗原細胞進行標記,并對標記物數量進行準確檢測,真菌毒素的含量和種類即可有效判斷。膠體金染色法、連接酶吸附法、同位素放射法均屬于典型的免疫分析法。膠體金顆粒在弱堿性條件下能夠產生游離負電荷,可與真菌毒素的正電荷通過靜電吸附形成穩定的價電結構,由于真菌毒素和膠體金的分子結構沒有因反應發生變化,因此二者的生物特性不受影響。膠體金染色法可利用上述特性實現真菌毒素的檢測,將膠體金試紙條投放到存在真菌毒素的弱堿性溶液中,真菌毒素與膠體金會因靜電結合導致溶液顏色發生變化,通過對比標準比色卡,目測得到定性檢測結果。膠體金染色法的操作較為簡單,不僅用于糧油質檢,在病理研究、生物免疫、基因工程等領域也有著廣泛應用。連接酶吸附法是指通過固定化酶標記待測物,之后加入使酶顯色的物質產生顏色反應,采用光譜儀測量吸光度后,真菌毒素含量即可結合吸光度變化比對確定。連接酶吸附法在應用中對檢測人員的要求較低,技術的應用較為簡單且對設備精密度要求不高,因此在日常檢測中應用較為廣泛。同位素放射法在應用中需要進行標準物設定,采用同位素標記法,通過在標準物中融入需要檢測的產品并添加抗體,檢測產品與標準物間產生競爭性抑制反應,真菌毒素含量的最終測定可基于檢測同位素完成。同位素放射法能夠用于真菌毒素含量測定,但由于具體應用會導致糧油質量受到影響,因此該免疫分析法的應用成本較高,現階段的應用較少[5]。
薄層色譜法也能夠用于糧油中真菌毒素檢測,該技術的應用歷史較為久遠,但在準確率方面存在一定不足,無法滿足人們日漸提升的糧油質量要求。
基于薄層色譜法的真菌毒素檢測流程可細分為5部分。①提取樣品真菌毒素。②濃縮提純真菌毒素。③制備薄層板進行點樣、展開。④進行紫外線照射處理,得到擁有熒光特性的真菌毒素。⑤顯影后進行觀察評定。基于存在的熒光斑點完成真菌毒素的最終檢測,真菌毒素含量可由熒光強度大小確定。結合薄層色譜法的檢測流程進行分析可以發現,該方法的操作步驟瑣碎且很容易受到不確定因素影響,在真菌毒素環境中長期工作的檢驗人員存在一定真菌毒素感染風險,在同時關注自身安全和樣品變化的過程中,基于薄層色譜法的真菌毒素檢測穩定性很難得到保障,這也是該真菌毒素檢測技術逐漸被淘汰的原因。
綜上所述,當前對于真菌毒素的檢測分析技術可較好滿足糧油質量安全監測的需要。在此基礎上,本文涉及的儀器分析法、免疫分析法、薄層色譜法等內容,直觀展示了不同真菌毒素檢測技術的原理、特點和應用路徑。加強對糧油中真菌毒素的檢測,對保障糧油的質量有著重要的作用。為更好滿足糧油質量檢驗需要,真菌毒素檢測技術的應用還需要關注新型技術的積極引進、檢測設備的及時升級、實驗室檢測能力的科學驗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