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冬生
(衡水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培訓與認證咨詢中心,河北衡水 053000)
當今社會,信息化技術發展勢頭迅猛,成為推動現代市場監管事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推動力。當前形勢下,有必要精準把握市場監管中信息系統的關鍵應用價值,宏觀審視信息系統應用的核心方法與規則,創新信息系統框架構造,促進市場監管實際效果。本文就此展開了探討。
信息系統是現代經濟社會與科學技術快速發展的重要產物,是支撐信息化時代邁向更高質量發展進程的關鍵保障,只有不斷深化信息系統的實踐應用,才能在社會各項事業中取得更加突出的現實成就。近年來,國家相關部門高度重視信息系統在市場監管中的應用與創新,在信息系統整體構造方法、信息系統應用效率提升以及信息系統的可持續發展等方面制定并實施了一系列重大方針政策,為新時期高質高效地推進市場監管事業提供了基本遵循與導向,在開辟市場監管事業信息化發展新局面等領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現實成就,積累了豐富而寶貴的實踐經驗,成為促進市場監管信息化建設水平提升的重要力量。同時,各級市場監管部門同樣在探索信息系統實踐方法,優化信息系統操作規則等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與研究,推動著市場監管事業由事前監管向著事中與事后監管的宏觀方向發展。盡管如此,受信息系統框架體系等方面要素影響,當前其在市場監管應用中依舊存在諸多短板,管理、監督、決策和服務水平有待提升,需要給予高度重視。上述背景下,深入探討信息系統在市場監管中的具體應用方略,對于提升監管和服務效能,實現“網上辦”“零上門”等,具有極為深刻的現實意義。
在現行市場監管信息系統技術條件下,信息系統的推進實施與組織構造等均需在特定技術標準、行業規范、設計文件等要素的統籌協調下進行。從當前市場監管信息系統質量現狀來看,在確定其質量目標時,對宏觀層面的質量控制需求考量相對不足,系統的經濟性、可靠性、系統性有待提升,分項模塊之間銜接次序不強,缺乏整體有效的模塊項目質量管理機制。正是由于信息系統的運用質量不高,造成信息化標準不同、數據接口端不匹配,數據橫向傳遞不暢,使得信息系統的不同端口之間的“信息孤島”現象突出[1]。
現代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為市場監管信息系統集成提供了更為豐富的技術手段,使得以往技術環境下難以完成的系統集成任務具備了更大的可操作性。縱觀當前市場監管信息系統集成實際,普遍存在著構造繁多,交叉作業面廣等共性問題,系統中的數據采集、決策分析、策略執行等要素配合銜接效果不甚理想,無形之中為實現市場監管信息系統的高度控制增加了難度。在構造環節,市場監管信息系統進度控制、質量控制、成本控制等環節之間也存在各類潛在矛盾,可拓展性與質量保證體系也欠成熟。
盡管部分市場監管機構在探索信息系統監管與傳統監管融合等方面進行了探索,但由于信息系統的應用深度不足,難以對信息的實時性與動態性進行保障,為市場監管行為活動帶來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風險。缺乏對信息系統應用效果的評價方法,部分市場監管人員對信息化技術的操作技能低下,無法對市場監管行為的整個過程、效果、目標等進行綜合評價,無法從整體層面理順市場監管的各個環節與流程,市場監管數據價值有待挖掘。
結合當前市場監管行為的客觀實際需求,明確信息管理系統的構架和內容,制定詳細可行的信息管理應用制度規則體系,將所有影響市場監管信息系統效能的潛在影響因素納入其中,實現集中統一管理,為信息系統具體應用方案與策略的制定及實施提供可靠依據與基礎保障。遵循“統籌布局,分階分批,與時俱進”的理念,對市場監管信息系統的運行效果進行動態化檢查,突出其約束性與導向性價值,對其中不符合各類市場主體行為判斷的規則條款予以修訂,始終保持其基礎性導向作用。結合現狀與需求,不斷完善信息系統功能設置及用戶權限,提高操作便捷性,順應現代市場監管事業的發展趨勢[2]。
搭建基于計算機技術與智能化技術的市場監管智能化平臺,充分運用現代數據分析技術等,將現代科學技術方法轉換為提升市場監管行為效果的重要驅動力,豐富市場監管行為方式方法。摒棄傳統保守陳舊的市場監管模式,突破僵化固化市場監管流程的阻礙與桎梏,牢固樹立智能化環境下市場監管的新思維、新理念,運用新型智能化手段解決市場監管中的常見難點問題,完善向社會公開的數據和信息標準體系。在市場監管智能化技術的支持下,實現市場監管各個環節與步驟之間的數據共享,做到信息互聯互通,根據系統的動態化特征,保持連續性的市場監管行為,推動信息化建設與信息網絡技術發展同步,防止出現“信息孤島”等問題[3]。
拓寬信息系統在市場監管中的應用覆蓋領域與范圍,選擇最具代表性的績效評定指標體系,構建形成個性化與差異化的市場監管信息系統績效評定體系,對不同類型的市場監管主體進行細化考核,將市場監管中的數據獲取、信息分析、決策判斷等內容納入績效評定體系。在市場監管信息系統績效評定中,應最大限度上杜絕人為主觀意志的干涉,防止績效評定結果受到影響,充分確保績效評定結果的客觀性與公平性。強化對信息系統績效評定結果的價值運用,將其作為調整市場監管行為方向與策略,加強市場主體動態分析,細化分解監管效能與導向的重要參考,進而輔助于市場監管行為水平提升,推動市場監管信息化向更廣地域、更深層次和更高質量展開[4]。
定期組織市場監管人員參加專項培訓與學習,由業內專業人士為其講解新形勢下市場監管信息化實踐方面的基礎理論知識,形成全面系統的市場監管信息化知識架構體系,為破解市場監管難點問題奠定基礎。強化市場監管人員對信息系統的實操技能,熟練應用精細化、集約化、全面化的信息工具。牢固樹立市場監管信息化實踐中的責任意識、法治意識與創新意識,自覺規范自我行為方法,杜絕市場監管過程中的各類徇私舞弊等問題。明確市場監管信息化管理崗位的具體職責,做到權責統一,設定市場監管信息化具體行為規范與目標任務。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采取“一降到底”的辦法,牽頭綜合治理,為加強市場環境整治提供數據支撐。
受信息系統框架、操作規范細則等方面要素影響,當前市場監管中信息系統的應用實踐依舊存在諸多不容忽視的薄弱環節,阻礙著市場監管整體效果的優化提升。因此,有關人員應該從現代市場監管的客觀實際需求出發,充分遵循信息系統框架構造的基本實施規則,優化信息系統的實際運行效果,挖掘實現信息系統的綜合價值,為全面彰顯信息系統的時代價值貢獻力量,為促進市場監管事業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