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美娜,張東風,劉福娟
男,9歲,主因關節疼痛6周入院。6周前患兒雙膝關節疼痛,伴晨僵,無腫脹,家長未重視。4周前出現發熱,體溫最高39.5℃,當地醫院查血WBC 14.5×109/L,紅細胞沉降率52 mm/h,給予“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靜脈滴注,治療3 d,患兒體溫正常,膝關節疼痛加重。1周前患兒雙膝關節腫痛。2 d前出現雙肘關節腫痛活動受限。關節超聲:雙側膝關節髕上囊滑膜增厚,左側膝關節髕上囊積液,雙腕關節背伸肌腱局部腱鞘稍增厚;包繞左肘關節周圍滑膜增厚,右肘關節少量積液。患兒第2胎第2產,出生體質量3.0 kg。既往反復口腔潰瘍病史(每年發病5~6次),疼痛感時輕時重,自行外用藥物(具體不詳),持續3~4 d可愈合。近1年患兒肛周反復潰瘍,外用藥膏(具體不詳),3~5 d好轉,無外生殖器潰瘍,大便3~5次/天,外觀正常,患兒母親有反復口腔潰瘍病史,未就醫。體格檢查:T 37.3℃,P 98次/min,R 22次/min,BP 106/60 mmHg,身高128 cm,體質量22 kg,BMI 13.4 kg/m2。頸部及腹股溝觸及數個腫大淋巴結。口唇、甲床稍蒼白,左頰黏膜可見2個小潰瘍;腹軟,肝肋下1 cm,脾肋下2 cm可觸及,質軟邊銳,無壓痛。雙膝、雙腕、雙肘關節,屈曲及伸展受限,頸部后仰及左右旋轉受限。查血常規示WBC 10.5×109/L,N 82.1%,Hb 89 g/L,PLT 519×109/L;CRP 88.24 mg/L;便常規WBC 6~9/HPF,RBC 3~5/HPF;便鈣衛蛋白>1 800 μg/g(<200 μg/g);慢性炎性腸病譜、皮膚針刺試驗陰性。紅細胞沉降率114 mm/h;IgA 5.68 g/L,IgG 16.57 g/L;RF 13×103U/L,肝腎功能、ASO、抗ds-DNA抗體、ANA、CCP、HLA-B27、ANCA均正常。腹部超聲:肝脾大、實質回聲稍增多;升結腸腸壁增厚,回聲減低并周圍系膜水腫;雙側腹股溝區及頸部淋巴結稍大。骨髓穿刺:粒系比例增高。給予康復新漱口及萘普生口服。住院期間患兒反復腹痛,大便次數多,便培養未見異常;胃腸內鏡:多發性潰瘍,病理示輕度慢性胃炎,輕度慢性腸炎。患兒關節疼痛明顯,給予口服塞來昔布,靜脈滴注甲潑尼龍琥珀酸鈉,關節疼痛部分緩解,但胃腸道癥狀緩解不明顯,加用生物制劑(英夫利西單抗)。抽取患兒和其父親血液進行基因測序,結果示患兒TNFAIP3基因exon2~9雜合缺失,HGMD數據庫未見文獻報道。患兒父親qPCR結果提示無變異,由于未收集到患兒母親樣本,未行qPCR驗證。診斷為A20單倍劑量不足,與患兒臨床表型一致。經治療,患兒關節腫痛、腹痛消失,大便次數正常,口腔潰瘍愈合后出院。隨訪患兒無異常,現定期輸注英夫利昔單抗。
討 論A20單倍劑量不足(haploinsufficiency of A20,HA20)病因不明,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 由腫瘤壞死因子α誘導蛋白3(tumor necrosis factor α-induced protein 3,TNFAIP3)基因突變導致的一種罕見早發性自身炎性反應及自身免疫性疾病,2016年Zhou等[1]首次報道。其具有發病年齡早、有家族性特點,通常認為是一種罕見的單基因自身炎性反應性疾病(autoinflammatory disease,AID),臨床表現異質性強,大部分以早發口腔、生殖器及胃腸道潰瘍,表現類似白塞病,實驗室檢查無特異性抗原、特異高滴度抗體及致敏T淋巴細胞產生[2],需全外顯子輔助診斷該病。至2019年9月我國報道HA20病例共13例[3],大部分HA20患者TNFAIP3基因為無義突變或移碼突變,少部分存在錯義突變[4],未見外顯子缺失的報道,本例患兒以關節炎為突出表現,且功能活動障礙進行性加重,同時具有HA20最常見的消化系統潰瘍,基因檢測提示2~9外顯子缺失,有待于臨床進一步積累經驗。結合HA20的發病機制,導致其兼有自身免疫病和自身炎性反應性疾病的多種表現。HA20 最為常見的臨床表現為口腔、生殖器潰瘍,周期熱和消化道癥狀,皮疹和關節炎有報道,少部分患者還有肝脾大、眼部受累(葡萄膜炎)等臨床表現,合并橋本甲狀腺炎亦常見。實驗室檢查主要為炎性指標(紅細胞沉降率、CRP等)明顯升高,免疫球蛋白、補體、淋巴細胞無明顯異常,低至中度自身抗體滴度升高。臨床中若遇到反復口腔及生殖器潰瘍、假性毛囊炎樣、結節性紅斑等皮疹、葡萄膜炎、中樞神經系統改變等,應注意HA20與白塞病、炎性腸病相鑒別。因HA20起病年齡更早,多有家族史,部分患者可有低滴度的自身抗體陽性、關節炎等表現,有家族史的橋本甲狀腺炎也應該受到足夠重視,盡快行基因檢測,明確診斷。
HA20近年逐漸被認識,目前尚無治療規范,主要采用糖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及生物制劑。因HA20系A20對核因子κB通路的負調控作用減弱,導致核因子κB通路介導的促炎細胞因子表達增多,糖皮質激素治療有效,但不良反應需高度重視。免疫抑制劑效果差異大,應根據患者病情、經濟狀況等考慮。
可優選新型生物制劑腫瘤壞死因子拮抗劑或IL-1受體拮抗劑,對抑制全身炎性反應有臨床療效[5]。目前HA20的治療仍缺乏臨床經驗,存在較大的難度,需不斷積累臨床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