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萊陽市農業農村局 于華英
/ 萊州市農業農村局 王幫高
人稱老丁的丁信北是煙臺萊陽市團旺鎮南團旺村的農民,經營著兩家專業合作社和一個家庭農場,通過農業生產托管集中服務方式解決了碎片化土地規模化經營問題。在他的合作社里,各種現代化農業機械應有盡有,各個生產環節的農機具琳瑯滿目,他利用農機裝備與技術優勢,念好農機經,主打農機牌,多次獲得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個人的榮譽稱號,成為萊陽、萊州等地家喻戶曉的一名種糧能手。
多年前,隨著進城打工熱逐漸升溫,一波又一波的農村人涌向城市,正值青壯年的丁信北卻一門心思想種糧食。他承包了村里60畝無人問津的閑置河灘地。一年四季,風里雨里,收成并不好。進城打工的同齡人卻收入頗豐,紛紛勸他放棄種地,一起進城賺錢。伙伴們好說歹說,也沒勸動老丁。他說:“農民就是種地的,都不種地,吃什么啊?”大伙說他死心眼,依他的靈透勁,不用兩年就能當個包工頭,比種地劃算多了,但老丁死心塌地要種糧食,通過招標他又承包了村里100畝丘陵地,一下簽了30年合同,開始了他的種糧生涯。
隨著進城務工的農民越來越多,村里閑置的土地慢慢多起來。走在長滿雜草的村前山間,一陣寒風吹過,衰草寒煙,了無生機,老丁心里一陣陣的疼,糧穩天下安啊,如此下去,天下何以而安?經過深思熟慮后,老丁決定擴大自己的種糧面積,他挨家挨戶去做土地流轉的工作,不想流轉土地的農民,他便開啟代管代種模式,采取了單環節托管、多環節托管和全程托管等不同的服務模式,為外出打工的農戶提供保姆式種地,“一站式”服務讓村里不再有閑置的田地。
初心是奮斗的“原點”,堅守如同“半徑”,唯有二者兼備,才能畫好事業之圓、人生之圓。老丁深深懂得,代管代種土地也要出自內心,只有誠信經營才能贏得村民信任。“老丁,也不差這三五里,一腳油門就到我村了,我那幾畝地你種了吧,種多種少不管,能管得了我父母有糧吃就行,你看著開個價。”鄰村老李多年在外打工,家里的田地一直是父母種,年邁的父母力不從心,他想到了丁信北,老丁爽快地答應了,家里機械多,一早一晚捎帶著就耕作了,何樂而不為呢?慢慢地,鄰村主動上門讓其代管土地的人越來越多。看著周圍村莊還有大把荒蕪的土地無人種植,老丁如法炮制,能流轉的就流轉,不能流轉的就代管代種起來。地越種越多,從當初本村不起眼的60畝地到如今方圓十幾個村的2300多畝地,他的全國種糧大戶名副其實。
有一年,煙臺張裕葡萄酒公司到萊陽考察,看好老丁的土地,勸說老丁改種葡萄,提供苗木和技術,產多產少照單全收,不用擔心銷路。按照技術人員的核算,這種訂單式種葡萄的收入相當可觀,比種糧食強幾倍,技術人員以為老丁會滿口答應,提前把合同都準備好了,沒想到老丁一口回絕了,說:“都說手有余糧心不慌啊,種葡萄能當飯吃?”技術人員很詫異,連忙說:“種葡萄的錢能買更多的糧食啊”,老丁反問一句:“全國農民都這么想,去哪買糧?去國外嗎?”橫豎做不通老丁的工作,技術人員心想這老丁可真是個一根筋的農民啊,送上門的錢都不會賺。任爾東西南北風,都吹不動老丁的心,他安心守著他的土地,癡心種糧,初衷不改。他說,做任何事情都是始于初心,守得住方能行得穩,只有積蓄力量才能厚積而薄發。
老丁的心思都在種地上,莊稼就是他的孩子。由一望無際的豐收麥田,變成綠油油的秋玉米,正卯著勁地長,老丁一會蹲下身扒土看看玉米根部,一會彎腰撥開嫩葉仔細瞧瞧,看了幾塊地后,老丁撥通了一個電話:“老兄啊,南坡這四百畝玉米苗上零星見到黏蟲了,明天安排無人機全部噴一遍藥。”四百畝玉米,老丁就安排一個人噴灑蟲藥,這是因為作為一個職業農民,他有“硬核科技”加持,有法寶在身。
走進老丁的合作社,大院里一個高高的糧塔矗立著伸向藍天,那是可以實現糧食從地頭直接進倉的烘干機,解決了陰雨天曬糧難的問題,也保證了糧食的質量更勝一籌。打開院里的那一排車庫,展現在眼前的就是他的現代農業“硬核科技”:無人駕駛的大馬力拖拉機、植保無人機、小麥精播機、免耕精量的玉米播種機、小麥聯合收割機、玉米聯合收獲機、自走式噴霧機、秸稈打捆機等等,各種現代化機械應有盡有,各個生產環節的農業機械琳瑯滿目。一向言語不多的老丁,說起種地滔滔不絕,滿肚子的種地技術,他常說:“現在種地,靠的是機械和腦子。一輛大型機械抵得上百八十個壯勞力,從耕種管收到烘干進倉,我早已全部實現了全程機械化。”
單有成套的現代化作業機械,還遠遠不夠保證糧食豐收,老丁深知“藏糧于技”的道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種地拼到最后拼的是科技。每到晚上,當人們都在看著電視劇或刷著抖音玩時,老丁卻一心撲在電腦上,利用互聯網平臺,學習種地新技術知識,瀏覽時下的農事,掌握最新的病蟲害情報。2020年,在草地貪夜蛾、玉米大斑病來勢洶洶的時候,老丁未雨綢繆,利用學到的鑒別技術和防治技術,提前給農作物“把脈問診”,及時進行病蟲災害防控,最終沒有造成損失。
老丁講起種糧經頭頭是道,土壤要做土層分析,合理使用配方施肥,改善土質和環境,為長期種糧奠定基礎。選種子尤其重要,現在都流行選節水高產的麥種,完全摒棄了老輩“頭水早、二水趕、三水四水緊相連,一直澆到麥開鐮”的種植經驗。他堅決不種轉基因的玉米,堅信種子就是農業的“芯片”,一定要堅持種植我們自己培育的種子。從種子開始,就堅決種好“中國的糧食”。播種要講究農技農藝的融合,管理要重視科學管控,收獲要統籌兼顧。有“硬核科技”加持,有個裝滿科學種地知識的富腦袋,老丁的種糧路越走越平坦。
老丁常說祖祖輩輩都是種地的,只有他趕上了好時代,種地最劃算。作為農民,他享受了很多惠民政策的待遇。種糧農民有直補,深松土地有補貼,農作物良種有補貼,購買農機有補貼,農業保險有保費補貼,出售糧食有保護價,每年還可享受免費的實用技術培訓等等。他覺得新時代造就了新農民,“田管家”成為我的新職業。
“以前小農戶種收糧食,能省的環節就省了,托管后,我們通過機播、機收、秸稈還田、深耕深松、高效植保、糧食烘干等專業化服務,大大提高了機械化率、農業收入和糧食產量。”老丁說,以玉米為例,托管后,每畝地產量增加40公斤,小農戶的生產資料、農機作業費用等成本則畝均降低150元,這筆一增一減的帳人人會算。
丁信北不但是個地道的“田管家”,也是個實用型的“田秀才”。很多人遇到疑難問題經常咨詢他,老丁總是不厭其煩地“傳授良方”,為農戶支實招,親自為農業生產“把脈”,親臨地頭為村民對癥開方、傳經送寶,他成了周圍種地人的主心骨,后來他干脆建了個微信群,及時了解大伙生產中的問題,提供技術解決法子,確保農作物“有病不成災”。還不時地發送一些他學到的知識和了解的農事行情,帶動大家一起科學種地。他托管的許多小農戶的土地,從良種選配、播種技術、病蟲草害防除、水肥管理、收獲烘干等,統一進行高標準管理,糧食產量一年年的創新高,這些小農戶搭上了他農業生產托管服務的“順風車”,大家一起豐收,共同富裕。對于未來,老丁想帶動更多的農民種更多的糧食,把國人的“糧袋子”裝得滿滿的,穩固好中國的糧倉,讓中國人民有底氣端著“中國飯碗”吃飯,要吃得飽,更要吃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