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 倩 徐永其 翟仁祥 宣昌勇 葛紅星
(1.江蘇海洋大學商學院,江蘇 連云港 222005;2.江蘇海洋大學海洋科學與水產學院,江蘇 連云港 222005)
近年來,“大眾創業、萬眾創業”的新潮流不僅僅給我國包括研究生在內的高等教育事業注入了一股清泉,更是從根本上改變了人才培養的傳統模式及觀念[1]。在新時代背景下,對本科階段的創新創業教育高校給予了較高程度的重視,如在本科生培養方案中大力增加大學生創新創業課程,積極鼓勵大學生參與學科競賽,如各級政府和社會組織等多單位舉辦的各種形式的創新創業大賽等。大學生不僅能夠在多種形式的創新創業競賽中鍛煉并提升自己的能力,而且學校或社會往往會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甚至創業啟動資金等[2-4]。與之相比,碩士研究生(以下簡稱研究生)作為一支理論知識扎實、專業能力強的隊伍,同時也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主力軍[5-6]。然而,國內對于研究生創新能力和創業能力的培養體系還不完善,且研究生質量與社會需求還有一定的差距。因此,探索研究生創新能力和創業能力培養措施,提升研究生人才培養質量,是新時代我國高校的重要任務,也是新時代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趨勢。
整體而言,我國研究生的創新創業意識比較欠缺。由于社會和高校對研究生創新創業培養不夠重視,重點培養的還是研究生科研水平,甚至是科研論文的發表等,繁重的科研任務導致研究生沒有精力、沒有動力進行創新創業相關的工作。更為嚴重的是,大部分本科生考研的目的是想通過提高學歷來獲得一份穩定的工作,他們對當今的市場形勢認識不足,要想落實創業教育,將科研成果轉化應用的市場中,必須要有可以作為支撐的創業實踐平臺,然而現在并沒有健全的創業平臺體系和政策,創業本身的高風險以及不確定性,這都使他們望而卻步。
高校創新創業環境文化氛圍仍需大力加強營造。在當今國內外,校園環境文化氛圍在高等教育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這是因為校園環境文化建設有利于調動廣大青少年學習進步的積極性,也能喚起研究生創新創業源動力。因此,在研究生創新創業教育時,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校園文化活動可以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然而,在高校教育中日益受到關注的“i+”“創客中國”和“互聯網+”等多種形式的創新創業相關的大賽活動,對于很多研究生來說并不十分清楚,甚至可能不愿意去了解,更遑論參與。
高校關于研究生創新能力和創業能力培養相關體系建設尚未完善[7]。對研究生來說,課程教育仍然是最重要的培養方式之一。當前,一些研究生課程教育顯得有點形式老舊,往往更容易偏向理論教育,卻不重視相關實踐教學。這也導致了目前的實踐教學可能難以如實地反映研究生的專業技能。雙創教育與相關專業發展及學科建設的結合還不夠緊密,這也導致雙創培養相關教學活動可能因為缺乏與專業相關及學科建設的實踐教學而僅停留在理論教學層面。國內研究生培養期間,鮮有跨專業或者跨學科交流的機會,甚至可能沒有機會交流。相反,國外跨專業或者跨學科交叉交流往往是研究生創新能力和創業能力培養和提升的重要舉措。因此,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的部分高校為了創造跨學科交流機會,可能會通過開設跨學科選修課程等方式來加強研究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
高校研究生創新能力和創業能力教育與其相關的實踐教育結合不緊密[8]。實踐教育有助于激發人類創新創業能力。英國一流大學都在不斷地加強學校、企業和政府之間的產學研合作,如劍橋大學實踐教育是培養創新創業高端人才的典范。國內雖然也提倡產學研深度融合,然而在研究生培養過程中,為加強創新創業培養和實踐教育的無縫銜接,學校與企業的合作必須進一步加強,如搭建更多實踐教學平臺,聘請行業專家、企業家作為產業教授。以社會發展的需求為導向,提高研究生創新創業綜合能力。
提高研究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符合我國基本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才是新時代創建新型國家的根本任務。創新力是引領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源動力。各行業乃至不同國家的競爭,歸根到底可能都是創新人才的培養和爭奪。研究生培養是本科生繼續深造和升級。高校研究生教育肩負著高層次人才培養和創新創造的重要使命。但是當前國內各高校在研究生的“雙創”能力培養方面與社會發展的實際需求還有一定差距。這就迫切需要高校改革人才培養機制,為國家輸送符合社會發展的創新創業人才,研究生等高層次人才作為科研主要組成部分,提升其培養質量將有助于推進創新型國家建設。
高校培養創新創業能力,有助于解決當前研究生就業難和難就業的問題,也是提高國民幸福指數的重要指標。近年來國內研究生招生規模不斷擴大,以至于碩士畢業人數屢創新高。因此,碩士就業市場日漸飽和以及就業形勢越發嚴峻,很多碩士面臨著拿到學位可能就失業的殘酷局面。在此形勢下,只有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切實提升其創新創業能力,激發其創新精神和創業動力,才能持續壯大研究生創業群體,解決就業難、難就業問題。這不僅有助于民族進步和綜合國力的提高,而且有助于國民社會滿意度的提高。
培養研究生創新能力和創業能力也是新時代高校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近年來,我國碩士研究生市場就業環境日趨嚴峻。原本具有知識優勢的研究生也面臨著與社會發展實際需求之間的差距。為響應“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號召,高校培養體系必須做出調整、優化。只有完善培養模式,才能在實踐過程中提升研究生的創新創業能力。
(一)以培養創新創業型人才為導向,建設研究生課程教育體系。首先,必須對研究生培養方案作出必要調整和優化,結合學科專業特色建設創新創業課程體系,打造一流課程。其次,創新還需要腳踏實地,并非臆想。只有基于一定理論基礎之上的、符合實際的新觀點、新想法的才叫創新。在課程體系中,理論基礎課程是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可以增加一些具有前瞻性的講座,有助于研究生一定程度上了解并掌握世界最先進的成果和進展,激發其創新激情[9]。
(二)構建多學科融合培養體系,提高研究生創新能力和創業能力。多元化的知識體系有利于研究生迸發創新性的火花,開闊眼界,轉變為新型思維模式。多學科交叉培養模式可以提供不同專業、不同學科之間學術交流的機會充分挖掘每個研究生的潛力,為研究生的創新培養提供動力[10]。參考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MIT)的理念,國內高校可鼓勵研究生在社會實踐中發現實際問題,凝練關鍵科學問題,最終提出創新性的解決方案。其次,在組建多種形式的創新創業興趣小組的過程中,重視跨專業、跨學科的學生組合,尤其是在理工類學生的團隊合作中,加入管理類學生可能會極大地促進團隊的提升。另外,在團隊協作的過程中,有助于培養一批既有專業技能,又有管理能力的一流研究生創新創業人才。
(三)優化協調培養機制,深入開展產學研合作。首先是高校內部的協同機制,高校中的多個部門,如研究生工作部、就業指導中心和科創園等需聯合起來共同推進研究生創新創業培養工作,引導研究生積極參加創新創業相關比賽。其次是學校與外部企業的聯動機制,學校目標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11]。因此,必須加強實踐與理論科學育人相結合。這就要求學校和企業開展深入的切實合作,如鼓勵企業積極參與到創新創業的教育中去,建立產學研聯合實驗室和研究生實踐基地等平臺,能夠使研究生創新創業能力在實踐中不斷地得以提升,在實踐中逐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近幾年,“科技小院”等研究生實踐平臺,不但鼓勵研究生將畢業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以此得到了實踐鍛煉,而且更促進了農業可持續發展,也開辟了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新模式[12]。
(四)營造社會環境,加強具有創新創業特色的校園環境建設。以滿足社會可持續發展需求為導向,以深入推進教育制度綜合改革為契機,加強學科、專業與創新創業培養的融合程度。因此,高校必須打造一支高水平的研究生導師隊伍,激發研究生的創新創業興趣,并鼓勵教師真正參與到相關的創新創業實踐工作中。如組織學科競賽時,高校要充分利用微信公眾號、官方微博以及在校園張貼標語等形式充分宣傳相關活動和政策,并充分調動研究生積極性,加強培養創新意識[13]。
目前,國內多數研究生仍秉持著以學術標準為主的培養目標而嚴重缺乏創新創業實踐能力的培養。在新時代“雙創”浪潮中,提高人才創新創業能力意義極其重大,國內研究生培養模式應當及時做好調整和優化。通過完善研究生的課程教育體系、構建交叉學科培養模式、重視實踐教育、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等一系列措施,增強研究生在當今社會的競爭力,推動創新型國家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