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雪
(山東師范大學,山東 濟南 250014)
積極心理學的創始人是馬丁· 塞里格曼(Martin E.P.Seligman),謝爾頓(Kennon M.Sheldon)和勞拉· 金(Laura King),它是一種全新的心理學理念,倡導學習的積極取向。在其理念的指導下,強調教師要時刻關注學生心理變化的特點,使學生的創造力呈現出來,并注重激發出學生的潛能,增加學生的學習動力,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1]。因此,筆者以積極心理學運用到小學美術教育的重要性作為切入點,對于如何運用積極心理學理論促進小學欣賞課發展作出探尋,構建出更加生動的美術欣賞課堂。
在美術欣賞課中,積極心理學能夠激發學生積極心理與情緒,使學生能夠樂觀、積極地看待眼前欣賞的美術作品,能夠在美術作品中體會到幸福感。從積極心理學角度出發,運用積極心理學的理論和知識來作為發展美術教育的基礎[2]。將積極心理學理論運用到小學美術欣賞課的教學中,可以讓教師更加全面準確地掌握學生的心理狀況,如希望獲得他人尊重、情緒較為不穩定等。因此,在積極心理學理論影響下,美術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重點關注學生對待美術作品的情感、美術學習的個性發展以及智力發展等三個方面的心理規律,并且以此規律作為美術教學的牽引方向,在保護學生自信心的前提下,指導具體的美術欣賞教學,進一步促進小學美術欣賞課向積極方面發展,在情感共鳴中獲得情感體驗。綜上,在欣賞課中運用積極心理學,能夠使學生對美術作品進行更深入的欣賞,充分滿足學生心理需要,幫助學生不斷增強自信心,讓學生能夠將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自信地表達出來。
我國對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相對較晚,在當前的心理教育中也存在著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如心理教育資源匱乏,教育課程體系不健全等。而積極心理學研究的三個主要方面:積極情緒體驗、以人為本的思想、群體中,都是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重要促進因素。從一定意義上說,學生在欣賞課中運用積極心理學,在面對美術作品時,能逐漸將審美轉化為內心感悟,讓學生不僅能學習到美術知識,更能促進身心健康和人格升華,全面促進學生心理素質健康發展,正如美國心理學家馬丁認為:“積極心理學能夠使人面對逆境和壓力時,可以應對自如,即使出現了最不利的社會環境,也能保持心理健康,走向幸福[3]。”因此,積極心理學應用在小學美術欣賞教學中,能使學生“擴展-建構”良好的心理品質,讓學生保持正面、客觀的態度去欣賞美術作品,從而達到在以美育人的實踐中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目的。
美術教育的本質就是讓學生對“美”產生向往,不斷追求,并最終可以創造“美”。就美術欣賞課而言,就是讓師生在對“美”的共同欣賞中感受美的存在,感受美的“真”情感。而積極心理學理念下的美術教育,正是對美術作品的“真”和“美”感受和享受過程,從作品的主題、材料、時代背景和作者的創作意圖等多個角度,全方位解讀作品,對學生進行引導,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欣賞美術作品,不斷催發學生的真情流露。因此,積極心理學能夠使學生客觀、全面地賞析作品,并且在美術作品中得出有益的看法,通過感知、鑒賞、表達等形式抒發自己的想法、感悟、情感,并試圖對它作出全面的評價。所以,在積極心理學等觀點中,學生在良好情緒的作用下不僅可以拓展學生的心理資源,如情感體驗,而且還可以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發展資源,如創造力、聯系實際生活能力等,讓學生具有創造性、發展性的眼光去客觀看待美術作品[4]。
積極心理學強調人的美德和品質的培養,提出了六大美德和二十四項品質,如愛、審美、創造力等。因此,在美術欣賞教學中,教師可以從教學的目標制定、方法運用、內容選擇等方面對積極因素進行發掘。這樣既可以優化教學,同時也可以培養學生的積極情緒。首先,在制定教學目標時,要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確定,如要充分了解學生需求和興趣,此外還要考慮到學生身心特點。其次,在選擇教學內容時,要根據“簡、要、易、難”進行科學分類取舍,要和學生生活有所聯系,培養學生積極情緒,如可設置“觀一觀”“賞一賞”“想一想”等內容。最后,在教學方法的運用中,要充分突出學生課堂主體的地位,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重視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體驗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陶行知先生曾說過“行是知之始。”讓學生在美術欣賞的教學中,能夠做到積極動口、動腦、動手,這種教學方式既符合新課改背景下對教學的目標要求,也適合于學生的心理發展。例如,在學習湘教版小學美術“民間美術”的欣賞課中,美術教師可以讓學生前期進行考察、收集資料,如可以網上進行搜索,采訪民間藝人,詢問父母,完成教師所布置的任務,并上臺分享自己的收獲,使學生在任務驅動下,自主進行學習。其意義就在于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能力,能夠在課堂中與同伴、老師之間進行表達交流。改變傳統教學的刻板狀態,將以往“要我學”教學舊方式轉變成“我要學”課堂新氛圍,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積極心理學不僅關注學生人格與美德的發展,同時也重視學生心理健康的保護,其教育理念與美術教育中“立德樹人”的任務不謀而合。傳統學校教學中,去除學生消極情緒主要通過心理輔導,而積極心理學強調心理教育要融入學科當中。美術學科自身特性能夠調節、治療學生的心理障礙,對于去除消極情緒具有重要的引導作用。美術教師在欣賞課堂中,利用視頻、教具、游戲等方式創設真實的教學情境,給予心理有障礙的兒童更多關注,及時發現學生的閃光點,讓學生能夠悅納自我,將潛意識里壓抑的情緒與沖突表達出來,從而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4]。所以,在美術欣賞教學中,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融入積極心理學的方式來開展,并能通過多媒體技術自身的特點和優越性,給美術欣賞教學的實施帶來更多真實的感知體驗,有效地提升學生對美術作品的理解,使學生的學習能夠更加生動化,通過這樣的融合方式,使積極心理學理論能夠完美的實踐,并且性格內向的學生,能夠在情境中通過美術語言表達出心理感受,從其美術作品中分析心理發展狀態,最終化解內心矛盾。例如,在學習小學美術《紙品樂陶陶》時,教師將可以選擇具有典型特點的紙類作品,通過多媒體技術進行欣賞,以媒介的方式去感受紙藝產生的表達,體會作者創作作品的情緒,進而能夠使學生與作品產生真實的溝通情境,拉近紙藝作品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對紙藝作品產生更深層次的理解,并且通過賞創結合的方式,讓學生通過作品中來抒發自己的情感,同時獲得滿足感和成就感。
在積極心理學理念中,要求教師注重對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在課堂教學中實現快樂學習,真正提升學生學習的幸福感。因此,在教學中對于教學評價和評估環節應該做到公平,要站在全面和客觀的角度上對學生展開教學評價,進行點評與總結。例如,美術欣賞課堂要選擇多元化評價方式。首先,通過學生自評為其創造表現的機會,如美術作品的造型是否準確、色彩是否豐富等,滿足小學生心理發展特點,進一步讓學生充分認識自己,保持積極的學習態度。其次,利用學生互評誘導其深度參與美術鑒賞活動,由于小學生評價較為單一,互評能增加同學之間相互了解,了解和學習別人的觀點。之后,美術教師進行總結性評價,對于學生的鑒賞成果,多用鼓勵性的語言進行肯定,要善于發現學生的優點,對于出錯的學生也要及時找出閃光點加以激勵,利用成長檔案袋去記錄學生的學習過程。如在對梵高《吶喊》的美術作品進行欣賞理解時,應該關注學生的自我評價,有的學生適合于繪畫技能把握,有的學生對于色彩有敏銳性,有的學生適合于美術專業術語表達。并且重視學生之間互評,不同學生對于梵高作品產生不同的鑒賞評價,從而產生激烈的思想碰撞,針對不同學生的特長和愛好采用不同的評價尺度,以免美術教師進行過度批評使學生心理健康受到影響,避免學生產生對于美術學習的抗拒心理。最后,美術教師要用發展的眼光去審視學生的學習潛能,對于鑒賞成果積極點評、適時補充。所以,教師采取正確的評價機制,不僅可以關注學生的學習效果,提高學生的美術學習質量,還可以最直接激發學生潛能,通過完善評價機制,進一步促使學生積極向上,從而促進學生的積極發展。
視覺文化視域下,積極心理學為小學美術欣賞課的發展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因此,將積極心理學理論應用到小學美術欣賞課教學中,能使美術教師清晰地把握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了解學生對美術知識的接納能力,從而激發學生的積極情緒,刺激學生的視覺感官,調動學生的情感經驗去內化美術鑒賞的專業知識,不斷提高美術欣賞課堂教學的質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