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 丹 薛 曼
(榆林學院綏德師范校區(qū),陜西 榆林 718000)
學生從幼兒園階段就開始接觸各類閱讀文本,大量的閱讀是學生認知世界、體驗各類生活的一種途徑。雖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可是,盲目追求閱讀數量,不能將其進行內部轉化、升華,進而運用,這樣的閱讀只會徒勞無功,因而,我們的閱讀一定是有目標、有規(guī)劃的閱讀,有了量的積累,才能有質的飛躍,才能“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閱讀和寫作的關系應該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當學生已經積累了一部分閱讀知識的時候,應該引導學生在寫作中去實踐這些閱讀知識,做到以“輸入”(閱讀)來促進“輸出”(寫作)[1]。找到閱讀與寫作的契合點,以閱讀豐富寫作,以寫作升華閱讀,進而提高語文綜合素養(yǎng)。
為進一步探究閱讀和寫作的內在關系,以讀促寫,本文試從以下幾個維度進行探究:
自小學學段開始涉及寫作以來,整個小學、初中、高中甚至大學,培養(yǎng)學生寫作能力都是語文教學的目標之一,但是學生的寫作能力并沒有隨著學齡段的變化而逐步提高,甚至有人“穩(wěn)步不前”。這和寫作本身就是循序漸進的過程有關,也和學生不會運用好已有的閱讀知識有關,還和教師對教材的處理有關。作為學生學習路上的引路人,教師角色的引導尤為重要。
現有的高中語文教材課程設置上,閱讀明顯重于寫作。如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2019部編新版)前四個模塊都是閱讀鑒賞,表達交流僅有一個模塊。課時的安排上也是閱讀多于寫作,但是單純靠作文課提高寫作能力是不科學的。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也是閱讀與寫作分開教學,閱讀多,寫作少,而且閱讀內容與寫作內容聯系不緊密,學歸學,寫歸寫,學了用不上。
學生在習作訓練時,為了追求寫得新穎獨特,很少將課本素材直接運用于寫作,這樣無形中將課本教材與寫作實踐分離開來。實際上,教材所選擇的閱讀素材是經過學科專家投注極大努力、精心挑選歷經實踐,甚至是幾代人的努力刪選而來,都是經久不衰、飽含生命力的經典閱讀材料,是最經典的寫作藍本。模仿,是獲得知識、掌握技能的一種重要方法。仿寫,也是寫作實踐的一種途徑。就人教版語文教材而言,《荷塘月色》是寫景抒情散文的典范,《再別康橋》是現代新詩的經典之作,《拿來主義》中先破后立的論證藝術嚴謹又犀利等等。所以,在習作時,不必一味追求內容之新,方法運用之靈活,只要能靈活運用當堂所學的閱讀知識就可以了。
教材是固定的,可是教師的選擇是靈活的。所以,教師可以適度減少課堂閱讀教學的時間,適度多安排寫作教學課。把教材安排的表達交流模塊和閱讀鑒賞模塊相結合,將閱讀鑒賞部分寫作素材作為仿寫的對象,引導學生嘗試初稿,再結合寫作知識反復修改,將寫作知識運用于寫作,將閱讀與寫作有機結合,讀寫互促。當然,這個時候教材知識的拿捏很重要,教師可以發(fā)揮好集體備課的作用,在最大程度上運用好教材,不用被教材牽著鼻子走。
隨著“大語文”概念的提出,以課堂教學為軸心的語文教育已經不能滿足語文教學現狀,學生生活的各個領域,學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等等,結合起來都是大語文范疇。因而,作為教育工作者,需要充分考慮學情、教學實際,隨時調整教學內容,更要關注教育的地域差異、文化差異,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個性。為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開發(fā)校本教材勢在必行,這也是寫作教學可以大膽嘗試轉變的好機會。
教材是一種媒介,教師不應該是被動的執(zhí)行者,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同時也是教材的設計者、研究者和開發(fā)者,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根據學情合理取舍,利用專業(yè)能力精心設計,適當增補有價值的信息。既然教材在編寫上,閱讀與寫作聯系不夠緊密,就應該去找到更適合學生的知識,補充教材安排的不足[2]。教師可以在集體備課的基礎上,根據學情,因地制宜,編寫適合自己學生的校本教材。高中階段作文校本教材可以根據學情,合理安排不同文體寫作校本教材比重,如側重記敘文體或側重議論文體等;也可以根據學情,具體側重某一環(huán)節(jié)教學,如人物刻畫、細節(jié)描寫、論證方法等;還可以根據學段,側重基礎素養(yǎng)、創(chuàng)新拔高,考前指導、復習強化等。校本教材的開發(fā),很大程度上可以滿足課本教材在實際教學中存在的不足,因地制宜,滿足學生的現實需求,實現自主學習。
但是,校本教材的開發(fā)過程中要充分考慮教材內容的科學性、學生的可接受性、使用時的趣味性和教師授課時的可操作性。讓校本教材與課本教材有機結合,共同幫助學生提高寫作能力。在這一過程中,切忌拋開課本教材,舍本逐末。
常態(tài)的教學課堂,是將閱讀課和作文課分割開來,重閱讀,輕寫作。閱讀作為寫作的來源,寫作是實踐閱讀知識的平臺,閱讀促進寫作,寫作檢驗閱讀,二者緊密結合,互為補充。
要讓閱讀豐富寫作,教師就要充分發(fā)揮其課堂引導者的作用。既要有長遠規(guī)劃,系統設計,又要于細微處下功夫,結合每個單元,每篇課文的特征設計具體教學目標。如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三“表達交流”部分的學習任務,主要是議論文訓練。而課文所選的第三單元四篇課文都是古代議論性散文。比如就《寡人之于國也》而言,教師在閱讀中強調孟子選取論點的方法,從而引導學生學習選取立論的角度;學習《勸學》時可以重點分析荀子論證中所運用到的論據,分析其作用,從而引導學生學習選擇和使用論據;在學習《過秦論》時,重點分析課文中的記敘部分,如課文第三自然段,從而引導學生學習議論中的記敘;學習《師說》則可以強調課文中的論證結構和所涉及的論證方法,從而引導學生學習論證。這樣,整個閱讀學習的過程就會有目的地向寫作靠攏,閱讀有針對性、目的性,可以更好地促進議論文寫作學習。
當然,及時的寫作訓練很有必要,也十分重要。得到學生非常及時的反饋信息,教師需要根據學情和教學實際,及時調整教學進度和完善教學內容,如戴望舒《雨巷》和徐志摩的《再別康橋》,前者可側重鑒賞意象,后者可在此基礎上側重鑒賞意境,從而引導學生在記敘文和散文寫作中,合理選取意象,營造氛圍;也可以根據寫作實際,在對比中學習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和郁達夫的《故都的秋》,學習寫景抒情散文的描寫方法和情景交融的寫作技巧等等。
教學不只是技術,也是藝術,更是智慧的集中體現。所以,教師很有必要嘗試拋開常態(tài)教學,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去練筆,不只是課外,更應該是在課堂上。當然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不要擔心浪費時間,寫作本身就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是長期的積累,持續(xù)的輸出和錘煉。此外,寫作教學中,教師更應該趁熱打鐵,盡量做到及時、有效反饋,引導學生在反復修改中磨煉寫作能力。
閱讀是寫作的重要來源,為寫作提供素材、范本。教師要充分挖掘課內文本閱讀教學內容的寫作訓練價值,讓學生在文本閱讀中獲得豐富的資源,在課文中所學的寫作技巧能及時鞏固。如,在學習《荊軻刺秦王》一文時,教師可以將“荊軻”這一人物,作為辯論的中心,讓學生評價這一人物,這不僅可以促使不喜歡文言文的學生去閱讀課文,同時可以鍛煉學生的論證能力。也可以在學習《過秦論》的時候,就課本教學所設計的論證結構、論證方法進行現場作文訓練,讓學生“依葫蘆畫瓢”,為以后寫作質的飛躍打基礎。有目的性的閱讀,輔以針對性的寫作,讀寫結合,在閱讀中搜集寫作素材,用寫作實踐閱讀知識,讀寫互促。
教師一定不能將閱讀僅僅局限于書本的閱讀,大千世界都是學生閱讀的對象。教師可以組織開展各類活動來拓展學生的“閱讀視野”。平時可以組織學生開展整本書閱讀活動,主要是一些長篇的經典小說,不僅能增加學生閱讀量,也可以學習優(yōu)秀文學作文的寫作方法,積累豐富的素材,進而開展班級小練筆或征文等活動,嘗試用名著中的寫作技巧,用簡單的幾百字刻畫身邊的人、物、景,鼓勵學生大膽創(chuàng)新,展現自我,保持寫作的熱情。這些活動的開展不僅可以促進閱讀活動的進行,同時也可以鼓勵學生運用閱讀知識進行寫作活動。當然,量的積累,才能達到質的飛躍,所以,一定要勤讀,勤練,讀寫結合,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言:“寫作的訓練在乎多作,應用從閱讀得到的寫作知識,認真地作。寫作和閱讀比較起來,尤其偏于技術方面。凡是技術,沒有不需要反復訓練的。”
總之,在新課改背景下,將閱讀與寫作進行有效契合來改善當前語文教學現狀,是符合新課標以學生為中心教學理念的明智舉措,是深化語文課程改革的必然選擇。閱讀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寫作是表達的手段,兩者有效結合,可以深度促進語文的教學效果,提高學生語文的綜合能力。學生在教師有價值的引導下,第一是加強閱讀,不斷積累素材,通過閱讀獲得生活,厚積薄發(fā)。第二是靜下心來觀察身邊的事物,從真實生活獲得情感體驗。等真正著手寫的時候,就可以從直接生活有感而發(fā),從閱讀生活提取閱讀成果,將“讀”和“寫”真正融為一體,學以致用[3],真正提升語文素質,獲得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