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明
(汝南縣勞動保障事務中心,河南 汝南 463300)
就當前我國各區域的發展現狀分析,下崗失業人員和就業困難群體已然成為社會中不可忽視的群體,為幫助該部分人員解決生活和收入的問題,國家和各個區域也采取了相應的就業援助措施,但卻并未從根本上實現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以及就業困難群體就業的問題。為了有效解決下崗失業人員和就業困難群體就業的問題,相關工作人員應當立足于該部分社會成員的實際需求進行思考,明確其就業困難以及不愿就業的原因,有針對性地采取對策,從而使該部分社會成員就業問題得到解決。
就業問題是影響我國發展的重要問題,也是相關部門不能忽略的問題。一方面解決社會成員的就業問題可以有效提升區域內的發展水平,增加區域的財政收入,降低社會人才資源的浪費;另一方面解決社會成員的就業問題可以實現進一步縮小貧富差距,有利于國家社會的穩定,為國家的長久建設和發展打下基礎。近年來,隨著我國改革開放政策的持續推進,我國經濟市場得到了較大的發展,市場對于人才的需求逐漸提升。但下崗失業人員和就業困難群體就業形勢不容樂觀。具體而言,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經濟市場快速發展的結果加快了企業轉型的速度,部分社會人員自身建設落后于社會的發展,導致其自身的能力無法滿足相關企業或者專業發展的需求,從而導致該部分社會成員的被動下崗。同時受原公司的環境、待遇以及薪酬等影響,導致該部分人員無法科學、合理地選擇適合的崗位進行工作[1]。
第二,經濟市場的發展提升了市場對人才的需求,這種需求是基于人才數量和質量的雙重要求,但由于我國部分高校和職業院校對人才的培養與時代發展有些脫離,導致人才的培養并不完全滿足社會的需求,從而讓該部分人員面臨著就業困難的窘境。
第三,人才的實際需求與工作薪酬不適配。在經濟市場發展的推動下,下崗失業群體和就業困難群體對經濟的需求具有較高的要求,而部分企業為其提供的薪酬普遍低于該部分人員的期望,從而加劇了下崗失業人員和就業困難群體的就業難度,同時也讓下崗失業人員和就業困難群體的就業問題成為當前政府工作人員不得不去思考的問題。
為了能夠有效解決下崗失業人員和就業困難群體的就業問題,相關政府單位也采取了各種不同的就業援助措施,但就實際的工作效果而言,這些措施并不能幫助區域政府部門從根本上解決下崗失業人員和就業困難群體的就業問題。具體而言,下崗失業人員和就業困難群體的就業援助體系構建中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就業援助體系不健全,從相關利益者理論出發,下崗失業人員和就業困難群體的就業問題中涉及的直接相關者主要包含政府部門、公司企業、非政府組織以及下崗失業人員和就業困難人員自身。就業援助體系的構建則需要借助一套更加科學有效的組織結構將四方緊緊聯系在一起,提升解決下崗失業人員和就業困難群體就業問題的工作質量和效率。但目前就相關研究分析,政府部門成為該部分社會成員就業問題解決的主要承擔者,而公司企業、非政府組織以及下崗失業人員和就業困難群體等缺乏充足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影響了就業援助體系構建的成效。
第二,就業援助體系的建設缺乏有效的整合和長效機制。在市場經濟的驅動下,政府、公司企業以及非政府組織對下崗失業人員和就業困難群體就業的問題都比較關注,并從自身的角度創造不同的機會引導該部分社會成員進行競爭和就業。但部分地區中的政府、公司企業以及非政府組織大都各自為政,并未對各種就業資源進行整合,同時彼此間也缺乏科學的、合理的長效合作機制,要想從根本上解決下崗失業人員就業問題和就業困難群體的就業問題,存在較大的困難。
第三,就業援助政策缺乏科學性。部分區域政府為實現就業群體生活問題的解決,推出了一些救助制度,比如低保救助福利、失業保險等。雖然政府部門的出發點是好的,但這些制度也從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下崗失業人員和就業困難群體養成了就業惰性,形成了對政府救助制度的依賴,而這種依賴感的產生則令下崗失業群體和就業困難群體進一步擴增,嚴重影響了社會的建設和發展。
明確下崗失業人員和就業困難群體就業困難產生的原因,可以從根本上實現該部分社會成員就業問題的解決,就當前造成下崗失業人員和就業困難群體就業難的原因而言,個人自身建設的問題是影響該部分社會成員就業困難的重要原因。為此,相關政府工作人員應當基于該部分社會成員個人自身建設的角度進行思考,創新工作途徑,從根本上解決該部分工作人員就業困難的問題。為實現下崗失業人員和就業困難群體個人自身建設的提升,相關政府工作者可以從兩個角度入手。第一,重視相關工作專業素養的培養和提升,借助政府部門組織的能力培訓活動,提升該部分社會成員的綜合工作能力,拓寬該部分社會成員工作的選擇方向和就業的空間。第二,重視下崗失業人員和就業困難群體職業觀的培養,引導其科學地看待不同的職業和崗位,讓該部分社會成員對薪酬的期望更加貼近現實,令其能夠踏實的進入到政府、企業以及非政府組織所提供的崗位中進行工作。對相關政府部門而言,相關的培訓工作能夠對下崗失業人員和就業困難群體造成較大的影響,政府部門應當將能力培訓活動的建設重視起來,實現對下崗失業人員和就業困難群體的全面引導[2]。
事實證明,“粗放型”就業援助并不適用于當前的就業援助工作,要想從根本上實現下崗失業人員和就業困難群體就業問題的解決就要按照“精準扶貧”的思路采取措施,實現對下崗失業人員和就業困難群體的有效引導,最終解決該部分社會成員的就業問題[3]。為此,政府單位和非政府組織需要將下崗失業人員和就業困難群體個人信息檔案的建設和管理工作重視起來。一方面政府和非政府組織可以從下崗失業人員和就業困難群體的個人信息檔案入手,明確該部分社會成員的個人特長、專業方向等,有針對性地向其介紹工作崗位,為該部分社會成員和相關企業及公司搭建橋梁;另一方面,政府和非政府組織可以從下崗失業人員和就業困難群體的基本信息中分析出社會發展的動向,掌握社會對人才需求的變化,早做準備,為相關工作崗位的社會成員提供工作轉型或者行業發展的建議,引導其實現提升自身綜合競爭能力,從根源上降低下崗失業人員和就業困難群體的數量,實現工作效率和質量的提升。
不可否認的是,單純依靠低保救助福利、失業保險、大型企業招聘會等措施并不能長久、有效解決下崗失業人員和就業困難群體的就業問題。為了能夠更好地解決下崗失業人員和就業困難群體的就業問題,相關工作者需要加強對工作途徑的思考,學會并善于運用現代化的工作方式和工作途徑實現對下崗失業人員和就業困難群體的引導,更加科學有效開展工作,滿足不同社會成員的不同工作需求。比如下崗失業人員和就業困難群體就業問題相關工作人員可以針對當前社會成員就業問題,創建專門的就業網站,為廣大下崗失業人員和就業困難群體提供一個尋找工作的平臺。在平臺建設時,相關工作人員可以從兩個角度入手,提升下崗失業人員、就業困難群體以及相關企業公司對該網站的認可度。第一,重視求職者自身信息的完善化,要求求職者要盡可能詳細地將自身的信息展示給企業,方便企業快速找到適合自己的人才,當然企業在獲取求職者的信息時,需要經過求職者的允許。第二,重視企業及企業招聘信息的真實性,相關工作者應當對企業的信息以及企業的招聘信息進行核查,確保企業的真實性和招聘信息的真實性,為下崗失業人員、就業困難群體構建出透明、平等的就業選擇空間。
為了能夠有效解決下崗失業人員和就業困難群體的就業問題,相關人員更應當將就業援助體系的完善重視起來,借助科學有效的長效機制,改善下崗失業人員和就業困難群體的就業環境[4]。為此,相關工作人員可以從以下角度思考:第一,重視合作機制的構建,要將政府、公司企業、非政府組織結合在一起,實現就業資源的整合,拓展整個就業環境,讓下崗失業人員和就業困難群體可以有更多的選擇。第二,重視激發下崗失業人員和就業困難群體就業積極性和主動性,要讓政府、公司企業以及非政府組織定期舉行一些就業實踐活動,一方面是為了讓下崗失業人員和就業困難群體有更多展示自己的機會,另一方面也是借助這種機會拓展下崗失業人員和就業困難群體的就業視野,為他們的就業創造更多可能。
下崗失業人員和就業困難群體的問題解決不好對區域的建設和發展有著較大的負面影響,所以政府相關工作者也需要從區域建設的角度進行思考,將下崗失業人員和就業困難群體轉變成為真正的、有利于區域發展的人力資源。比如政府相關工作人員可以從市場經濟發展的角度,引入以及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通過增加市場的需求,來實現對下崗失業人員和就業困難群體的有效引導。
下崗失業人員和就業困難群體是影響區域建設和發展的重要人力資源,為避免下崗失業人員和就業困難群體價值的流失,相關工作人員應當從實際發展的角度進行深入思考,不斷創新就業的途徑,完善下崗失業人員和就業困難群體就業援助體系,從根本上解決下崗失業人員和就業困難群體的就業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