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軍
(江海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揚州 225100)
為加快現代化高職院校教育體系建設,高職院校在開展自身正常教育的同時,還應統籌整合已有資源,參與到社會服務過程中,積極為社會提供專業化、職業化的技能培訓工作。在對教育資源高效利用的基礎上實現繼續教育的發展,同時為社會勞動者提供更為廣闊的學習教育平臺,推動高職教育的可持續發展。本文對高職院校社會培訓的探索實踐路徑進行分析研究,為高職院校展開社會服務、繼續教育提供參考建議。
推動高職院校現代化教育體系的建設并建立更靈活的終身教育體系是當前高職院校發展的重要目標,更是高職院校發展繼續教育以及教育體制健全的基礎和需要。目前國家教育部門針對高職院校制定并提出了展開繼續教育、加強社會培訓的責任和義務[1]。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對社會經濟的發展產生著重要作用,而高職院校應用社會培訓模式一方面能夠促使社會勞動者的知識素質、技能水平得到相應提升;另一方面通過社會培訓模式和繼續教育的應用能夠發揮高職院校的教育作用,創新了人才培養的思路和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融合并發展了教育機制。
相較而言,高職院校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教育機構,其中存在較多的教育教學資源,而將其中的教學資源進行整合面向社會提供開放,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提高對當地經濟社會以及各行業的服務水平。通過高職院校開展職業技能培訓不僅滿足了行業對技能培訓機構的需求,同時擴大了高職院校的影響力,將教育資源的作用和價值最大化發揮。
職業教育總體上分為全日制學歷以及非全日制學歷教育兩種,隨著教育事業的發展,推動職業教育一體化發展是關鍵內容。在高職院校這一發展模式下進行繼續教育以及應用社會培訓模式能夠充分利用當前現代化教學手段以及網絡教育資源為社會被教育者建立相應的網絡教育平臺。以此為基礎利用高職院校教育的優勢,結合企業和社會的需求構建針對性更強的終身職業培訓體系,并豐富培訓范圍和內容,實現職業教育的一體化發展目標。
高職院校社會培訓的主要內容包含兩點:一是加強企業文化與職業道德培訓。企業文化是加強企業凝聚力的重要表現,體現著企業的價值觀念,對企業員工產生著引導,對激發員工的認同感和歸屬感發揮著重要作用,并以此為基礎促進員工發揮積極性和主動性,因此在高職院校培訓模式開展中加強企業文化是其中重要內容之一。另外職業道德與企業文化存在較大關系,對員工職業行為、理念等進行規范和約束,因此通過高職院校對職業道德進行培訓能夠促使員工樹立愛崗敬業意識,培育員工對本職工作的熱愛,進而提升服務和工作質量。二是加強業務技能培訓。在高職院校社會培訓模式中加強業務技能培訓主要包括崗位培訓和新技能培訓,一般包括新知識、工藝以及設備操作方面等。一方面通過社會培訓工作能夠促使員工能力和素質不斷提升,更好地勝任崗位工作;另一方面能夠促使員工滿足企業發展要求和趨勢,在新設備中充分應用新知識和工藝技術,在實現自身發展的同時提高企業的生產力和經濟效益,促進員工與企業發展相統一。
盡管隨著高職院校新型教育體制的實踐與發展,部分高職院校逐漸對自身教育模式進行轉型并應用社會培訓模式,但整體效果相對較差,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問題:首先高職院校社會培訓機制尚不完善。當前大部分高職院校社會培訓模式的開展與應用處于起步階段,缺乏實踐經驗或理論的指導,缺少科學性和計劃性。如部分高校僅是以成人教育部門對相關培訓工作進行負責,或直接進行對外培訓工作,導致社會培訓工作缺乏系統化、規范化。其次社會培訓觀念較為落后,對高職院校社會培訓工作的認識不清晰。在進行社會培訓時較為封閉,并未結合社會發展趨勢以及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實施針對化的社會培訓。甚至部分高職院校在進行社會培訓時較為敷衍、形式化嚴重,僅以完成高職院校領導或上級部門的任務為目標,導致僅重視經濟效益,缺乏對社會效益的考慮。最后進行社會培訓的高素質教師資源較為缺乏。大部分高職院校開展社會培訓教師是以校內普通教師為主,因此對校外研究以及相關實踐經驗較少,此外在培訓過程中部分培訓教師仍是以校內教育方式為主進行,導致對受訓群體及其行業的全面整體認知缺乏,出現培訓內容針對性偏低、培訓方式單一的問題,甚至無法提供更豐富全面的培訓內容,從而難以達到理想社會培訓效果,影響了對社會的服務水平。
提高高職院校社會培訓模式展開效果的基礎和前提是建立并完善相應的高職院校社會培訓組織機構與相關部門,如何建立繼續教育學院處或部門等。但在建設和完善過程中首先應對市場崗位及市場中企業對人才的需求進行分析,掌握社會人才接受教育的類型和興趣、人數等相關信息,進而為人才提供專業、針對化的人才培養方案,并制定教學大綱,確保培訓內容能夠滿足人才發展需求及市場標準和要求。在此過程中還應在機構及部門中成立對應的教務、后勤等部門,尤其應制定相應的教育咨詢部門,解答并解決社會人才在接受教育過程中存在的疑問和困難,為其選擇繼續教育時提供完善的咨詢服務。
高職院校社會培訓工作的質量和效率關鍵在于培訓教師的能力和素質,這要求在開展高職院校社會培訓工作時注重培訓高素質教師隊伍的建設,確保進行培訓的教師具備較強的培訓水平和綜合能力。首先需要建立培訓教師師德師風的標準,并對其展開教育培訓,促使其培訓能力和專業知識水平能夠進一步提升。其次則是引導培訓教師參與并進入到企業一線崗位進行學習,強化培訓教師的實踐操作能力。最后還應建立培訓雙師考核標準機制,并通過外部引入、內部加強培養的方式建設實踐能力更強、教學經驗豐富的高素質教師隊伍。
高職院校在進行社會培訓時應注重方式靈活性,堅持以人為本的培訓教育理念,避免采用傳統培訓教育方式,注重對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首先通常情況下進行參與高職院校社會培訓的人員均以參加工作的成人為主,受到工作、生活以及自身實際情況的影響具有實踐經驗豐富、理解能力較強的特點和優勢,但同時其又存在記憶力較差且學習時間分散的缺陷,因此在開展培訓教育時還需要根據不同人員的特點對培訓內容以及學習時間靈活合理安排。其次在培訓教育中應加強針對性。高職院校社會培訓的主要對象多為企業員工,不同企業員工之間存在較大差別,更需要培訓教師能夠積極與其進行交流溝通,了解其學習需求與想法,營造良好的課堂培訓教育氛圍,提升培訓效率[2]。最后在進行培訓過程中還需要對培訓教學方式進行創新改革,培訓教師應能以實際問題為指導引入課堂,根據教學內容等選擇多元化的教學方式如互動教學、案例教學等激發人員接受培訓的積極性。
隨著當前信息技術和互聯網絡的發展以及廣泛應用,為教育手段和方式的創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因此在高職院校社會培訓中還應合理應用現代化教育方式深入到企業員工培訓的全過程、各階段。多媒體技術、仿真技術以及網絡平臺、微課等是當前教育教學中應用較為廣泛的教學方式。針對抽象復雜的知識和技能培訓,教師可利用多媒體技術的生動、形象特點完成教學,利用仿真技術則可為企業員工提供良好的學習氛圍以及真實的企業環境,強化企業員工的體驗感,拉近培訓知識與工作之間的聯系。另外還可通過微課等其他網絡教育平臺為企業人員提供豐富的線上教育資源,提高培訓的針對性,促使企業員工綜合素質得到全面提升。
高職院校社會培訓工作僅依靠自身難以達到理想效果,還需要在實際培訓中能夠與政府加強聯系交流,在對高職院校社會培訓服務發展以及市場對高素質人才需求的基礎上對相關法律法規進行完善,確保高職院校社會培訓模式的開展具有規范性,形成依法治教、規范培訓的良好意識。通過完善的法律法規一方面為市場受教育者提供更為公平、更高質量的培訓教育機會;另一方面能夠促進高職院校繼續教育工作的轉型,并深入到社會培訓工作中,充分發揮自身教育作用,并實現長期穩定發展。
提升高職院校社會培訓模式的應用效果還需要充分發揮企業的作用和培訓資源,加強與市場企業進行合作,并對實際中的多種教育資源進行全面整合和利用,為受教育者提供豐富的教育資源和良好的受教育與培訓環境。例如社會培訓中,可獲得企業內部要求和標準制定人才培養計劃,將企業作為培訓教育的場所,在提高培訓效率的同時,引導受教育者對企業有全新的認識,并在企業中發揮創造力以及價值,從而實現企業、政府機構以及社會培訓之間的協同合作發展。此外還可建立社會培訓示范基地,增強高職院校社會培訓的輻射力和影響力,在示范基地建設過程中能圍繞地方經濟發展特色展開培訓開發相應的人力資源,同時與企業發展戰略相融合,對人力資源開發以及人才培養體系進行完善,培養類型綜合素質較強的人才,為企業以及地方經濟發展輸送技能創新型人才。
總而言之,強化高職院校開展社會培訓的效果還應建立社會培訓組織機構,積極建設高素質的培訓師資隊伍,進而不斷對培訓教育方式創新,在應用現代化教育方式的基礎上加強與社會和企業之間的合作并確定相應的培訓內容,從實際出發,充分高效利用高職院校的優勢以及教育資源,推動高職院校繼續教育、社會培訓工作的順利展開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