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俊
(楚雄州植保植檢站,云南楚雄675000)
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防治是適應現階段農業生產形式和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然要求,是貫徹“公共植保、綠色植保、科學植保”理念的重要支撐,對提高病蟲綜合防控能力,減少環境污染,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農業生態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以州、縣(市)植保站為主體,州植保站儲備50 余臺機動噴霧器,縣(市)級植保站儲備機動噴霧器50~200 臺,在重大病蟲害暴發成災時,及時出動應對處置突發性病蟲災害。所需經費由州、縣(市)級植保站從政府或財政、農業等相關部門爭取。全州10 個縣(市)成立了縣(市)級農業有害生物應急防治專業隊。
以植保專業合作社或植保服務社為主,出資購置機動噴霧器,少部分由植保專業合作社社員購買入股,其中,機動噴霧器購置成本由植保專業合作社出資70%~80%,社員出資20%~30%,每次進行統防統治扣除農藥、工時費、燃油費等成本以后,按照出資比例進行服務收入分成。重點抓好水稻、玉米、馬鈴薯高產創建、玉米—大豆(蔬菜、馬鈴薯)等作物立體間套種、測土配方施肥、優質煙葉基地等中央、省、州重大農業科技項目示范區專業化統防統治。全州已在工商、民政、科協等部門注冊了127 個植保專業化防治組織。
以村民委員會、村民小組為單位,建立村級植保組織,組建本村植保機防隊。購置機動噴霧器時,資金完全由村委會、村民小組承擔,農戶個人不承擔購機費用。病蟲害發生時,有的由村委會、村民小組統一組織防治,有的由縣植保植檢站向村民委員會、村民小組借用機動噴霧器,同時簽訂借用協議,交納一定數量的保證金及借用金,在規定的時間內完好歸還。借用后由縣植保植檢站統一組織機手,實行誰使用誰維修,機器損壞實行責任追究制的原則。鄉(鎮)農業農村服務中心配合縣植保植檢站做好技術指導,農民出工出成本,統一進行病蟲害統防統治。
2.1.1 提高了防效,減少了農藥使用量和次數
水稻實施統防統治以后,由于在實施區重視病蟲害的測報工作,情報正確率高,在病蟲害防治上選用高效低毒農藥,實行達標防治,使用新型噴霧器械,“跑、冒、滴、漏”現象大為減少,從而使農藥使用次數及用量得到有效控制。據調查,統防區與非統防區相比,減少農藥施用1.86 次,節省防治成本32.3%,防治效果提高12.6%。
2.1.2 降低了農藥使用成本,增加了農民收入
水稻統防統治實施后,農藥使用次數下降,用藥量減少,農藥使用成本大幅下降。據調查統計,統防實施區農藥成本平均為985.5 元·hm-2,非實施區農藥成本平均為1356 元·hm-2,統防區比非統防區減少成本370.5 元·hm-2。同時,由于統一防治后,病蟲危害得到了有效控制,平均減少糧食損失270.6 kg·hm-2,按糧食 3.0 元·kg-1計可挽回損失 811.8 元·hm-2。
2.1.3 有效提高防治效率,確保糧食生產安全
采用統防每天(按7 h 計算)每臺機動噴霧器可防治面積2.33~2.67 hm2,而傳統的手動噴霧器每天每臺防治0.33~0.4 hm2,統防比非統防快8 倍。對一些防治時間性強的病蟲害,尤其在雨季,統防能在較短時間內完成,避免了因防治速度慢及雨日的影響而延誤最佳防治時期,保證了防治效果。
2.2.1 通過植保機械統防,加快了植保器械推廣
當前楚雄州植保器械落后,噴霧器“跑、冒、滴、漏”問題嚴重,農藥有效利用率低,稻農單家獨戶的小規模分散經營,制約了新型植保器械的推廣應用。統防統治植保服務組織配備了機動噴霧機,切實改善了植保裝備,提高了勞動效率。同時機動噴霧器由于壓力高、霧點細,比普通噴霧器可提高防效10%~15%。
2.2.2 農藥安全性能提高,消除了食品安全隱患
由于統防區采用植保部門推薦的高效低殘留農藥進行病蟲防治,植保統防隊員具有安全的防護裝備,操作規范,使用劑量合理,噴霧安全性能高,因此,真正從源頭上解決了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問題。
2.2.3 解決病蟲害防治難題,促進了農村勞動力轉移
植保統防專業服務組織的建立,解決了農村勞動力匱乏,病蟲害無人防治的問題,促進農村青壯年勞動力的轉移,增加了農民收入。使外出人員無后顧之憂,能安心務工、經商。
2.2.4 培育植保網絡,提高了植保技術到位率
植保統防專業服務組織的建立形成了植保部門到專業服務組織到農田的新型植保技術推廣模式,使植保服務平臺前移,技術服務到戶到田,大大提高了病蟲害的防治效果;同時依托專業技術服務平臺,通過項目示范,也促進了植保新技術推廣。
通過統防統治的綜合措施,選用高效低毒藥劑,減少了施藥次數及農藥施用量,有效地保護了害蟲天敵,減少了田間污染,保障了農產品質量安全和農業生態環境安全。同時,使害蟲天敵的數量大幅度增加。
為統一組織、協調專業化統防統治工作,各縣(市)農業局成立以局長任組長的植保專業化防治工作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負責本縣(市)植保專業化防治工作的組織、落實工作,辦公室設在縣(市)植保植檢站,同時成立植保專業化防治技術小組,由農業局分管副局長任組長,植保、農機、土肥、農技等單位負責人為成員的技術實施小組,制定并下發《ⅹⅹ縣植保專業化防治工作實施方案》。
在大小春農作物主要病蟲害高發期,州、縣(市)植保部門加強預警監測,重點抓好全州43 個主要農作物病蟲草鼠害監測點,采用蟲情測報燈、糖盆誘蛾、田間系統調查等多種方式,對危害較重的水稻稻飛虱、稻瘟病、三化螟、黏蟲、玉米螟、小地老虎、玉米葉斑病、小麥銹病、白粉病、蠶豆銹病、赤斑病、油菜蚜蟲、蔬菜病蟲等主要病蟲害開展預測預報,并結合各地農作物品種布局、歷年病蟲發生實況、施肥水平、降雨等因素,及時發布病蟲害發生防治信息。
在植保專業化統防統治工作中,防治服務隊員業務素質的高低是確保防治效果的重要保證。一般選擇年齡在30~50 歲、有初中以上文化、喜歡鉆研農業科技的男性作為機手,有一定機動噴霧器田間實際操作經驗者則優先考慮。同時,為切實提高機手的業務技術水平,由州、縣(市)植保站對機手分期分批進行集中培訓或田間地頭現場培訓,培訓合格者頒發《機防隊員上崗證》,機手持證上崗。
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就是指采取生態調控、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科學用藥等環境友好型措施控制農作物病蟲害的植物保護措施。目前楚雄州防治農作物病蟲害主要依賴化學防治措施,在控制病蟲害發生的同時,也帶來了病蟲抗藥性上升和病蟲暴發幾率增加等問題。大面積推廣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可以有效解決農作物標準化生產過程中的病蟲害防治難題,顯著降低化學農藥的使用量,避免農產品中的農藥殘留超標,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減少農藥及其廢棄物造成的面源污染,有助于保護農業生態環境,增加農產品市場競爭力,促進農民增產增收。因此,大力推廣植保綠色防控技術,開展農作物病、蟲、草、鼠綜合防治,對提高大面積病蟲防治效果、減少化學農藥的施用、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一是加大生物農藥示范推廣力度,大力推廣甲維鹽、阿維菌素、井崗霉素、寧南霉素、印楝素等生物農藥;二是大力推廣殺蟲燈、誘蟲板(黃板、藍板)、性誘劑等“三誘”技術,減少化學農藥使用次數和使用劑量;三是積極推廣生物多樣性控制病蟲害技術,減少打藥次數;四是積極開展高毒、高殘留農藥替代及加大高效、低毒、低殘留、環境友好型化學農藥示范推廣力度,顯著地降低了農藥施用量,確保了農產品質量安全。
通過科技“三下鄉”、用好國家農機購機補貼政策、組織植保學會會員利用鄉(鎮)趕集日開展科普宣傳、出鄉村黑板報、田間豎立展示牌、廣播、電視、電臺、報紙等多種形式,向社會和廣大農戶廣泛宣傳植保專業化統防統治工作,讓廣大基層干部、農民群眾認識到開展植保專業化統防統治的好處。全力推進植保專業化防治工作,提高了病蟲防控的指導能力,收到了較好的宣傳效果。為充分發揮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防治的典型示范帶動作用,一是召開現場會,層層舉辦示范樣板。每年在大小春農作物病蟲害高發期,采取以會代訓的方式,由州植保站組織召開1~2 次有州、縣(市)農業局、植保站、重點鄉(鎮)農技中心、植保專業合作社成員、農民群眾參加的專業化統防統治現場會,并要求層層舉辦病蟲害防治示范樣板,擴大專業化統防統治的示范效應;二是積極開展觀摩活動,放大示范效應。縣(市)級植保站積極選擇專業化統防統治工作開展得較好的鄉(鎮)、村社,認真總結成功的經驗和做法,組織鄉(鎮)農技中心、村辦農科員、植保機防隊員開展觀摩活動,放大示范效應。
積極推行“以機養機、有償服務”的工作思路,合理收取防治費用,增強植保專業化統防統治工作發展活力。一般情況下,要求機防隊員必須掌握簡單的機動噴霧器維修技術,但對于損壞較為嚴重的施藥機械,則在植保專業合作社或鄉(鎮)、村辦建立的機動噴霧器日常維修服務站,選擇經過施藥機械維修培訓或農機服務修理門店的技術人員,及時進行修理,降低維修成本,方便機防隊員和農民群眾。
植保專業化組織機構較多體現的是植保工作的公益性質,即更多的體現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實施了部分政府行為,其自身造血功能相對較弱,而且運作風險(防治效果糾紛、農藥中毒事故等)相對較高。因此,各級政府要從“綠色植保、公共植保、科學植保”的理念出發,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確保合作社統防統治等社會化服務工作的正常開展。
進一步擴大統防統治示范面積,建議在各市(縣)、鄉(鎮)建立示范區,通過示范作用,引導更多農戶自愿加入到統防統治工作中,逐步實現楚雄州農業植保專業化統防統治服務全覆蓋。
一是進一步完善規范管理制度,規范防治服務行為,確保防治質量和效果;二是進一步加強培訓,增強其服務能力,提高防治隊伍素質;三是提高服務人員的報酬,穩定統防統治服務隊伍。
目前統防統治的農作物主要在水稻上實施,服務面窄,要在建立鄉(鎮)示范區的基礎上,逐步拓寬服務面,把統防統治推廣到玉米、烤煙、馬鈴薯等其它農作物的病蟲害防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