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巧霞
(鄭煤集團新鄭煤電有限責任公司工作,河南 鄭州 451100)
那么,這種原因是怎樣造成的呢?筆者認為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一是煤炭行業的工資水平普遍偏低。大多數煤礦的工人人均收入還維持在十年前的工資水平。同樣是學習采掘專業的大學生,到地鐵或者隧道工程行業的,他們的月工資收入水平普遍達到1.3 萬元左右,而煤炭行業大學生的月工資只是7 千元左右,相差將近一半。一位從事煤炭院校教育的資深教授說:“目前礦業類專業學生,只有不到10%選擇去煤礦工作”煤炭是我國的第一大能源,但“煤老大”的地位并沒有成為吸引人才的“金字招牌”。2013 年以來,大學畢業生從事煤礦生產人數大幅下降已是不爭實事。中國煤炭科工集團首席科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康紅普指出,有的學校的個別煤炭相關專業,100 多名畢業生中“入職”煤礦的人數甚至已經降至個位數。一位礦業類高校的相關負責人證實:“目前礦業類專業學生,只有不到10%選擇去煤礦工作。學了四年,最后沒有進入這個行業,從某種程度上講也算是一種教育資源的浪費。”二是“煤炭行業一旦遇到經營困難,就從降工資減待遇下手,這種做法絕不可取,再難也應保障煤礦工人的利益。”三是煤炭行業吸引力不足,而且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學生就業觀念發生很大改變。近年來許多煤炭企業在招聘過程中都能明顯感到,學生自主擇業意愿越來越強,尤其是機械、電氣等通用性強的專業,可選范圍很廣。所以,煤炭行業招收大學生非常困難。四是一方面,對獨生子女居多的年輕一代來講,投身安全風險相對較高的煤炭行業,是慎之又慎的選擇。另一方面,“煤炭行業是夕陽行業”的成見根深蒂固,雖然近年來我國煤炭行業設備機械化、智能化水平已大幅提升,但“傻大黑粗”等刻板印象短時間難以扭轉,導致行業吸引力式微。另外,除了煤炭行業自身原因,目前大學生的就業觀念也已發生巨大改變,自主擇業意愿越來越強,就業選擇越來越多元。在此背景下,包括煤炭、油氣、火電等傳統能源領域,近年來都出現了“招不來年輕人”的緊迫形勢,也出現了“現有年輕人流失”的明顯苗頭,企業急需扭轉當前不利局面。除了“招人難”,煤炭企業還面臨“留人難”。據一家大型煤業集團人力資源部統計:“以2018 年為例,他們企業人才流失數量占當年錄取人數的15%左右。”
大型國有煤企尚且如此,部分小煤礦“一放假隊伍全散,一復工全是新人”的現象更是時有發生。據了解,作為勞動密集型產業,我國煤炭行業勞動力整體素質并不高。據不完全統計,煤礦采掘一線工人中,本科以上人員僅占3.04%,專科及以上人員占14.17%,具有高級技師、技師等級證書的工人占比為2.62%;在一線管理人員中,具有專業技術職稱的人員占比達到53.22%,但具有高級技術職稱的占比僅有1.47%。面對能源革命新戰略和新要求,高端人才匱乏已成行業發展主要短板。
老礦區、老企業職工老齡化問題更為突出,一線管理人員中,41 歲及以上人員占比46.72%;一線工人中,41 歲及以上人員占比達55.6%。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原副校長姜耀東指出:“人才招聘跟不上,職工新老接替等問題將更突出。這些都將嚴重制約煤炭行業高質量發展。”在我國最大的井工礦開采地神東礦區,一位企業負責人說:礦區生產自動化程度高,對操作、檢修人員的文化、技術水平,以及技術、管理人員的綜合管理水平等都要求較高。近年來的“招人難”及大量人才流失,均已嚴重制約企業正常發展。
“生產一線設備自動化程度高,液壓系統、電控系統復雜,需要有一定的理論知識人員通過現場實踐學習,才能解決生產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而培養一個技術大拿需要幾年的時間,人才流失會導致一線生產故障處理和檢修得不到保障,影響企業正常生產。”一位煤炭行業的專家說,“近年來智能礦山、智慧礦山的發展,更是增加了對集理論、實踐于一身的大數據處理技術人才的需求。但目前來看,各類人才儲備均不足,這將嚴重影響礦井長遠發展。”
那么煤炭行業如何做到招住人,留住人呢?筆者提出以下幾點建議:1.“煤礦工人的收入普遍較低,增加收入是最直接有效的手段。”一位煤炭行業的領導多次指出,“不僅要建平臺搭舞臺,做到事業留人;還要上裝備減強度,做到環境留人;更要增收入塑形象,做到待遇留人。”通過提高收入待遇、改善作業環境等手段吸引、留住人才已經逐漸成為煤炭行業的共識。2.一定要減員增效,提高自動化程度,因為選擇這種艱苦行業的人已越來越少。而且希望趕緊把取消夜班提上日程,這樣才能提高安全保障,大大降低員工勞動強度。另外,還應通過淘汰落后產能,確保主力煤礦有好的利潤空間,以便大幅提升煤礦員工的工資待遇。3.現階段急需解決的問題,一方面,國家相關部門要支持煤炭行業健全高等教育、學歷教育、專業學習、崗位培訓和技能人才培養體系,系統有序開展行業員工教育培訓工作。另一方面,應支持和鼓勵煤炭企業與高等教育機構建立定向聯合培養模式,實行“入企先入校,招工變招生,校企雙師訂單式培養”的人才培養方式,豐富行業人才儲備庫。“針對高層次科研人才、煤炭行業緊缺的工程技術人才,應實行政策傾斜,納入地方人才引進補貼范圍,為其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與生活條件。”一位煤炭行業資深專家同時表示,要完善煤礦采掘一線職工收入政策,提高一線從業職工崗位津貼和加班補貼,吸引人才向采掘一線流動。
目前我國煤炭消費量已經進入年均40 億噸左右的高位區間,如何持續保證體量如此之大的煤炭供給穩定,絕非易事。同時,隨著各地大量規模小、設備落后煤礦的退出,規模更大、機械化水平高的煤礦在保供中的作用將更加凸顯,煤礦對高素質人才的依賴程度也將隨之攀升。但當前年輕人尤其是高素質專業人才不愿“入行”的現實,讓煤炭行業可持續、高質量發展少了新鮮血液的補充,出現后勁不足的隱憂。
事實上,在此前相當長一段時期內,煤炭行業曾因薪資待遇高等優勢,吸引了數以萬計的大學生爭相加入,“煤礦工人”一度令人羨慕。但隨著時代發展,在逐漸喪失待遇優勢的同時,煤礦長期存在的安全事故多、工作環境差等劣勢愈發凸顯。時至今日,各地煤礦企業,已普遍難以吸引年輕人的目光。
煤炭一直是我國能源體系的“穩定器”和“壓艙石”。近年來我國油氣資源對外依存度的居高不下,進一步揭示了煤炭在保障能源供應中的戰略地位難以替代,而當前新能源行業的快速發展,更凸顯了煤電在電力系統中的調峰作用不可或缺。在此背景下,雖然煤炭消費比重逐年下降,但其“能源主力軍”的位置仍無人可以撼動。來自中國工程院的研究數據顯示,即使到2050 年,煤炭消費比重仍將維持在40%左右,與油氣、可再生能源形成4:3:3 的市場份額比例,繼續穩坐“第一大能源”的交椅。這也預示著,煤炭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仍將是我國能源體系的“頂梁柱”,其作用之大、地位之重再怎么強調也不為過。
栽下梧桐樹,才有鳳凰來。煤炭行業要想招攬年輕人,提升就業吸引力無疑是根本。這就需要企業及時補短板、強弱項,為高素質專業人才搭建好施展才能、實現抱負的理想舞臺,特別是要在提高薪資待遇、改善工作環境、創造公平成長空間等方面大膽創新,革除傳統行業企業體制機制上的頑瘴痼疾,讓企業所需的人才看到清晰的職業發展臺階,有盼頭、有想頭、有奔頭,讓他們實現人生的價值,煤炭企業和行業的高質量發展才不會是無源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