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敬勇
(安徽省銅陵市供排水管理辦公室,安徽 銅陵 244000)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給鄉風文明建設帶來了機遇與挑戰。加強鄉風文明建設,對于促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具有重要的意義。
鄉風文明建設為鄉村振興戰略提供重要保障。農民對于生活的追求不再局限于物質層面,他們同樣也有精神層面的需求,也向往良好的社會風氣。加強鄉風文明建設有助于民風、家風以及鄉風的培育,有助于構建農村精神文明、實現更美農村。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離不開基層干部的力量,更離不開農民群眾的主體作用。近些年來,農村文化建設發展步伐加快,為了滿足農民精神文化需求,不少地區除了積極修建文化站、圖書館之外,還積極打造文化禮堂、文化特色村等,可以說,農村文化基礎設施的完善為鄉風文明建設提供了有力保障。豐富的精神文明活動對掃除封建思想、凈化社會不良風氣也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所以,除了重視硬件之外,還要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大膽創新,積極開展各種文化娛樂活動,鼓勵民間藝人進行創作,并創造條件向農民展示那些貼近農村生活的文藝作品,豐富農民精神世界。
在各級政府惠農政策支持下,農村鄉風文明建設解決了道路泥濘、垃圾堆放等難題,村容村貌得到有效改善;同時也推動了農村圖書館、廣播站、娛樂廣場、老年活動室等基礎設施的建立,一定程度上滿足了農民的精神需求。在肯定鄉風文明建設所取得成績的同時,還必須認識到其中存在的問題。
一些農民因個人思想問題會在公眾場合做一些不注意個人行為舉止的事情。例如在公共場合大聲喧嘩、不能將生活垃圾堆放在規定的位置;鄰里之間可能會因為一點小事吵架;還有家庭內部成員之間關系緊張,集中體現在夫妻之間、兄弟姐妹之間關系不和諧,還有一些人為了維護小家利益而出現兄弟之間大打出手,或者為了父母贍養、遺產繼承等問題而最終對簿公堂。
封建迷信思想在農村地區依然存在,特別是手機、電腦、智能手表等各種通訊工具的普及以及微信、微博等諸多新媒體平臺的發展為封建迷信活動的傳播提供了物質載體和便利。借助于這些平臺與工具,各種能夠驅魔治病的偏方在農村迅速傳播,同時,利用互聯網進行遠程算命、看手相、看風水的現象也層出不窮。
農村地區之所以出現許多不利于鄉風文明建設的問題,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現在思想認識、經濟環境、文化建設以及農村教育等幾個方面。
部分基層干部盲目追求地方經濟發展,將發展經濟、繁榮經濟視為日常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想當然地認為農村經濟水平的提升是推進鄉風文明建設的鑰匙,徹底否定了鄉風文明建設對農村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所以在日常工作中,文化建設不是被忽略,就是被置于經濟建設之后,形成了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的局面;還有一些基層干部簡單地將鄉風文明理解為村容整潔,片面地認為只要搞好農村環境,就實現了鄉風文明,于是,“將老房子翻蓋成新房子”便成為不少基層政府推動鄉風文明的常見手段。正是因為基層干部對鄉風文明建設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思想上存在諸多誤區,才使得新農村建設中“重經濟輕文明”的現象極為突出,才使得鄉風文明建設進程緩慢,落實力度大打折扣。
農民是鄉風文明建設的重要主體,農民的整體素質影響著鄉風文明建設的發展步伐。當前,其中的核心問題在于農村教育滯后。其一,從教育內容上看,目前凡是對農民的教育大多集中在農業知識與技術方面的知識培訓,還有少部分內容涉及基礎法律知識,這些內容缺乏針對性,且大多泛泛而談。同時,缺乏對農民思想道德的教育,更沒有對農民進行契約精神的培養,導致最終的教育效果欠佳。其二,從教育形式上看,除了沿用張貼標語、設置宣傳欄、舉辦會議等傳統教育方式之外,還通過辦講座或者培訓等方式對農民進行教育,這些方式缺乏新意,很容易造成村民的審美疲勞。對于多數村民來說,電視、網絡是他們獲取文化教育資源的主要方式,但實踐中,電視、網絡的教育引導功能并未充分發揮,娛樂功能反倒成為村民們使用電視、網絡的重要理由。合理利用電視、網絡等傳播媒介,充分發揮其教育功能,讓村民及時了解時事政治、文化教育動態,對推進鄉風文明建設具有重要作用。
受思想、經濟、文化、教育等因素制約,鄉風文明建設依然存在短板。為確保鄉村振興穩中求進,必須正視鄉風文明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弄清楚鄉風文明建設的短板,找出其背后原因,這樣才能對癥下藥,徹底解決頑疾。
鄉風文明建設離不開基層政府的支持。作為鄉風文明建設的領導者,基層政府及其領導干部要認真貫徹黨的方針政策,在此基礎上,盡快摒棄以往陳舊的甚至是錯誤的觀念,并真正認識到鄉風文明建設的重要作用,將農村鄉風文明建設上升到發展地方經濟同等地位。為了促進鄉風文明建設,基層政府及領導干部在強化自身責任感、使命感的同時,合理統籌經濟、文化、政治、生態等之間的關系,盡快厘清鄉風文明建設中的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科學制定工作目標與具體思路,并通過不斷的學習與實踐進一步調整工作的方式、方法,更為重要的是,必須時刻將提升農民素質置于核心地位,切勿過分看重硬件而輕視人的價值提升。
鄉風文明建設的持續推進必須有堅實的物質基礎作保障,這需要通過繁榮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來實現。不可否認,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狀況是影響鄉風文明建設的關鍵因素,對于廣大農民群眾而言,只有走出貧窮并過上富裕的生活,才有可能去追求更高層次的精神生活。所以,要實現文明鄉風,前提條件是發展農村經濟。一方面,推動村級集體產權的股份化與市場化,加強個體農戶與農業加工、生產、銷售企業之間的聯系,實現有效鏈接,促進集體資產保值增值。另一方面,政府要盡快制定優惠政策,為農民自主創業提供保障,同時,鼓勵并支持外出務工人員回鄉創業,并給予其相應的資金幫助,以此解決創業資金不足問題,進一步改善農村就業環境,讓農村剩余勞動力通過就業來增加經濟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