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紹義
(長島國家海洋公園管理中心,山東 煙臺 265800)
隨著近年來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社會整體的發展水平也在提高,由此產生的生態環境問題也愈來愈嚴重。生態環境的健康狀況將直接影響一個地區乃至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分析林業種植對改善生態環境的意義,能夠清楚地表明林業種植在改善生活的許多方面具有的重要性。目前,隨著我國整體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許多環境污染問題逐漸顯現出來。在這種情況下,國家的經濟發展帶來的生態環境問題,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我國社會人民的整體健康。因此,我國應重視生態建設,加大對環境保護和治理的力度,從根本上改善我們社會人民的整體生活水平。林業種植不僅能切實美化生態環境,還能治理一些地區的風沙現象,能有效吸收大氣環境中的二氧化碳,并獨立釋放一定量的氧氣,這對治理和改善我國生態環境的意義非常重大。下面,本文就將林業種植在改善生態環境中的價值進行詳細敘述。
生態環境是指影響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水資源、土地資源、生物資源以及氣候資源數量與質量的總稱,是關系到社會和經濟持續發展的復合生態系統[1]。生態環境問題是指人類為其自身生存和發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對自然環境破壞和污染所產生的危害人類生存的各種負反饋效應。生態環境與自然環境在含義上十分相近,有時人們將其混用,但嚴格說來,生態環境并不等同于自然環境。自然環境的外延比較廣,各種天然因素的總體都可以說是自然環境,但只有具有一定生態關系構成的系統整體才能稱為生態環境。僅有非生物因素組成的整體,雖然可以稱為自然環境,但并不能叫做生態環境。
1.溫室效應
溫室效應是指二氧化碳、一氧化二氮、甲烷溫室氣體大量排向大氣層,使全球氣溫升高的現象。全球每年向大氣中排放的CO2大約為230 億噸。比20 世紀初增加20%。至今仍以每年0.5%的速度遞增,這必將導致全球氣溫變暖、生態系統破壞以及海平面的上升。據有關數據統計預測,到2030 年全球海平面上升約20cm,到本世紀末將上升65cm,嚴重威脅到低洼的島嶼和沿海地帶。
2.嚴重水土流失
我國水土流失和風蝕面積占國土總面積的38%,僅僅水力侵蝕面積就有179 萬平方公里。中國是世界上分布最廣的沙漠化土地,荒漠化面積占國土總面積的1/3,是面積較大的國家之一。因為水土流失,水庫、湖泊、河道淤塞,河床抬高。水土流失成為長江流域洪水的成因,也成為黃河截流的一個重要原因[2]。
3.森林面積減少
森林被譽為“地球之肺”、“大自然的總調度室”,對環境具有重大的調節功能。因發達國家廣泛進口和發展中國家開荒、采伐、放牧,使得森林面積大幅減少。據綠色和平組織估計,100 年來,全世界的原始森林有80%遭到破壞。另據聯合國糧農組織最新報告顯示,如果用陸地總面積來算,地球的森林覆蓋率僅為26.6%。森林減少導致土壤流失、水災頻繁、全球變暖、物種消失等。一味向地球索取的人類,已將生存的地球推到了一個十分危險的境地。
4.自然災害頻繁發生
我國是一個自然災害類型多、發生頻率高的國家,幾乎擁有世界上所有的自然災害的類型。近年來,河流斷流,洪水頻發。沙塵暴、酸雨、旱情擴大等自然災害的發生,嚴重威脅我國經濟的健康持續發展,每年經濟損失500-3500 億元
我國當前生態環境問題出現的主要原因如下:資源不合理開發利用;長期以來對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的投入不足[3];地球的溫室效應的保護意識不強,重開發輕保護,重建設輕維護,對資源采取掠奪式、粗放型開發利用方式,超過了生態環境承載能力;過分強調工程措施,而忽視了生物措施;部分生態建設項目忽視了西部地區的自然環境特點;生態環境建設管理方面“保護優先、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沒有認真執行;中國地域遼闊,自然條件復雜,地貌類型多樣;部門和單位監管薄弱,執法不嚴,管理不力,致使許多生態環境破壞的現象屢禁不止,加劇了生態環境的退化。
在重工業發展中,會排放大量廢氣、粉塵,這會造成嚴重的空氣污染。通過林業種植,可以通過綠地、樹木很好地吸附空氣中的灰塵,從而達到凈化空氣的目的。樹木生長時,茂密的葉子減少了氣流的流速,空氣中的灰塵會因此附著在樹葉和樹木的表面上,因為樹葉和樹木表面上有許多細毛,它們分泌的油能有效吸收空氣中灰塵[4]。
在日常生活和生產中,對樹木的需求量比較大。木材是一種可回收的材料,可以減少對環境的污染。所以在開發中可以用樹木代替原來的金屬材料,促進工業生產的發展。通過減少金屬的使用,我們可以在控制環境污染的前提下,控制大氣污染氧化碳的含量,同時森林作為一種礦產資源,通過對林業的種植,有效解決生產發展中資源短缺的問題,最終達到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當樹木暴露在陽光下時,光合作用不僅從空氣中吸收二氧化碳,而且在被吸收時還將其轉化為氧氣,從而控制空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防止過量二氧化碳危害生物,當然也會轉化空氣中的碳能,為人類儲存能量。大量的工業生產會產生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其他大量的氣體,林業種植的樹木能在很大程度上將有害物質有效地轉化為無害物質。
林業不是簡單地選擇一塊空地和種植一些樹木,然后讓樹活下來的一項工作[5]。林業種植中,要因地制宜來進行最好的規劃,合理選擇樹種和種植面積,在這個過程中,建立良好的管理機制,制定明確的林業種植思路,能夠大大地提高林木的成活率。在林業種植規劃期間,選址盡量不靠近工業污染區,保證苗木成活率,提高造林效果。盡量選擇當地樹種,保證苗木在生長和移植后可正常生長,避免環境因素對幼苗生長的影響。總而言之,在開展林業種植改善生態環境的工作中,有關管理部門一定要根據實際情況,科學制定林業種植計劃,建設林業特色經營機制,提高林木成活率,大大提升改善生態環境成效。
在整個社會發展過程中,人類破壞了生產和發展的生態環境這一事實不容忽視,我們必須積極面對,及時解決問題。因此,要加大管理林木種植重要性的宣傳,修復人與自然的關系,讓他們的關系更加和諧。國家需要利用互聯網、媒體等渠道對林木種植的意義和價值等相關內容進行宣傳,使林業種植能夠改善生態環境這一理念深入人心,吸引了更多人參與到林業種植行動中來。
林業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工作在發展過程中,需要巨大的資金支持,而林業種植工作開展的主要資金來源是國家財政撥款。近年來,我國經濟水平不斷提高,國家財政收入逐年增加,因此在保護林業生態環境建設方面的資金也應該相應增加,以進一步彌補林業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工作所需經費缺口,避免出現因資金不足導致工作開展受到限制的情況[6]。
綜上所述,生態環保理念不斷深化,公眾環保意識不斷增強,在現代社會,如何在保證原有經濟發展計劃和步伐的前提下,改善生態環境,有效地提高我們人民的健康生活的發展水平,已成為我國亟待解決的問題。所以,在當下有關環境保護部門的工作人員,一定要切實提高和改進自己的工作觀念和工作手段,不斷加強林業種植工程的實際工作力度和重視程度,在通過林業種植改善我國整體生態質量的同時,有效促進我國今后經濟的可持續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