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蘭
(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文化館,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0)
2021 年3 月,文化和旅游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聯合發布了《關于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意見》提出了一個新的概念:公共文化空間。《意見》指出:“創新拓展城鄉公共文化空間。立足城鄉特點,打造有特色、有品位的公共文化空間,擴大公共文化服務覆蓋面,增強實效性。”那么。什么是公共文化空間呢?《意見》進一步指出:“創新打造一批融合圖書閱讀、藝術展覽、文化沙龍、輕食餐飲等服務的‘城市書房’‘文化驛站’等新型文化業態,營造小而美的公共閱讀和藝術空間。”實際上,這指的是一個以“小而美”為特色的新型城市文化空間。
為什么此時要提出打造公共文化空間呢?這要從黨的十九大報告說起。報告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意味著當代中國人的需求也在發生深刻變化,已經由主要滿足物質需求,轉化為主要滿足精神需求。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須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打造公共文化空間,正是為了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要,解決公共文化服務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的問題。
文化空間這個概念,是由法國學者亨利·列斐伏爾的《空間的生產》一書最早提出來的,本來是指“空間和文化”通過人們有意識的活動而形成的融合體。列斐伏爾認為,城市空間是物質空間、精神空間和社會空間的統一體。文化空間則是一種精神網絡和社會生活場景的空間表達形態。這一理論應用于城市管理,就體現為城市規劃的方法論建構。如英國通過在莎士比亞故里還原名人生活場景,形成了一個具有獨特標識意義的“名人故居文化空間”,打造獨特的文化旅游品牌。“通過名人故居系列神聚形散的空間布局,關聯延伸到相關產業,發展主題性文化產業,形成一種主題特色鮮明的文化產業鏈,實現文化產業項目經營的可持續目標。”胡惠林認為,“城市在規劃自己、塑造自己、表達自己和美化自己的時候,總是竭盡所能發揮一切能夠發揮出來的想象力,建構自己的物理空間形態,并且通過這種物理空間形態的分工、布局與結構,展現所有關于人的精神關懷、精神滿足和精神炫耀,并由此而把社會構造成一個紛繁復雜的精神生命的載體”。
新型城市公共文化空間,有別于歷史文化街區、城市雕塑、主題公園等一般的城市文化空間,也有別于文化館、博物館、美術館、劇院等傳統的大型公共文化場館,而是在實體空間的構造上深入城市的肌體,在有限的空間內營造出強烈的現代人文關懷和文化體驗,集中體現著文化設施的開放性、時代性、便利性。它是一種具有現代氣息,強調文化氛圍,比大型公共文化設施在功能上有更多拓展可能,與各種各類大型公共文化設施和場館功能相映成趣、各顯神通的小、微型的現代城市文化空間。因為規模普遍較小,更加容易操作,在可及性、參與度上,更能夠滿足公眾多元多樣的文化需求,更具有適應性和親和力。它以貼近社區、貼近居民的優勢,打通了文化惠民“最后一公里”。
推進新型城市公共文化空間,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是要合理規劃。新型城市公共文化空間是體現城市宜居性和人文精神內涵的關鍵。從實踐上看,每一個城市的公共文化空間都有其特色,它是時代精神、地域風情、文化根基的結晶,對塑造城市文化、培育市民精神特質具有重要的作用。《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提出“注重人文城市建設”,“把城市建設成為歷史底蘊深厚、時代特色鮮明的人文魅力空間”。如上海的時尚之都氣息和海派文化底蘊,深圳的科技文化特點和白領文化特質,江浙的江南情韻,呼和浩特的草原文化氛圍等。因此,要充分考慮城市發展過程積淀的文化底蘊和文化特質、不同區域、地段群體的文化特點,認真規劃城市的公共文化設施分布,利用各種閑置的小空間、休閑景觀、廢棄廠房,合理開發、規劃、打造新型城市公共文化空間。如浦東新區有一條狹長地帶,以前曾經是廢棄的邊角綠地,如今經過改造,成了一方充滿江南園林意境的家門口的公園——月半灣。規劃人員花了兩個月時間開展調研,用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讓居民們的日常生活與高顏值的公共空間產生了親密接觸:子們的最愛的手繪大賽,老年人鐘情的評彈表演,方便生活的公益集市……讓美好空間深深融入城市肌理,用規劃的力量拓展公共文化服務——首創的長三角公共空間設計大賽搭建起一個由100 多名成員組成的長三角設計師庫,助力優秀的公共文化空間設計從想象走進現實、走進居民日常生活。
二是要重視氛圍的營造。社會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居民對公共文化服務提出越來越高的要求。新型城市公共文化空間是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節點和基礎陣地,直接面對著居民的高質量文化需求。因此,要緊緊把握公共文化以人民為中心的核心理念,避免新型城市公共文化空間的僵硬化。要圍繞打造具有吸引力、親和力、感染力的公共空間環境,加強對當地歷史文化底蘊的挖掘,同時合理利用現代時尚元素,合理利用空間,豐富空間變化、打造空間文化、提升空間意蘊,以高標準的文化品位、人性化的環境、便捷舒適的服務、方便的利用條件,將新型城市公共文化空間塑造成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的樣板和示范。
以廣州為例,她們正在加快推進“老城市新活力”,邁向更加開放包容、更具時代魅力的國際文化大都市。這其中,承載著廣州城市氣質和市民精神的形形色色的小而美的公共文化服務空間起著重要的作用。它們作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的毛細血管,延申到了市民身邊,在社區、在商場、在創意園……它們是城市的“肌理”和“血液”,與市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通,煙火氣十足。居民在下班路上或者周末走進這些公共文化服務空間,可以隨時進行閱讀、觀演、看展、分享、交流。這些公共文化服務空間起著城市精神“補給站”的作用,成為喧囂都市生活中的一片心靈“綠洲”。傳統的文化館、圖書館、美術館、博物館、體育館等文化設施相互之間功能獨立,隨著社會發展,尤其需要打破功能邊界,多種服務功能融合疊加,把購物消費與文體相融合,突出城市綜合體的多樣化功能。現在,在發達地區的城市,文商、文旅、文教結合,博物館+文創,城市書房+咖啡店,圖書館+茶室,商場+展覽等都已司空見慣。未來,空間的功能將更加花樣翻新。
三是要積極探索復合型的公共文化服務形態。無論是地鐵文化空間,抑或咖啡館+閱讀、數字化借閱+24 小時開放,新型城市公共文化空間都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單純的公共文化設施,而是以更加現代包容的方式,在開放性、公益性的基礎上,兼容、涉足圖書出版、藝術展覽、影視放映、創意設計等文化產業和互聯網、餐飲、地鐵等多種多樣的產業業態,因而其管理運行機制也不拘一格,可以是政府單一投入和管理模式,也可以是政府和社會合作模式;可以是購買社會專業公共文化服務模式,也可以是以獎代補鼓勵社會參與模式等,體現出復合型的公共文化服務形態。總而言之,新型城市公共文化空間要立足群眾多樣化的現代文化需求,大膽探索復合型的公共文化服務,以多元、多樣、精品、跨業態的多功能服務,努力提升現代公共文化服務的水平和質量。
比如,上海市陸家嘴近年涌現出來的眾多社區空間,就是復合性的。陸家嘴乳山路的“活力102”新型“體育+社區”生活空間就是一個融合體育健身、文化展示、互動體驗、休閑娛樂等功能于一體的復合型空間。在這里,最具特色的要數國際象棋。“活力102”的林峰國際象棋圖書館,是國內首家智力體育圖書館,現依靠志愿者實現高度自運轉。射箭也是“活力102”的優勢項目。相比一些商業俱樂部,“活力102”提供的射箭活動價格較低,教練的指導也更專業。這里原是城中村,拆除后征求居民意見,建成一個體育和文化融合空間。動區包括籃球場、幼兒游樂區、健身器材區,靜區是一棟兩層的配套用房,引進海派秧歌、國際象棋、射箭、垂直登高這四大陸家嘴傳統體育品牌。
新型公共文化空間,體現著城市居民的文化品位和文明素質,彰顯著城市文化生態的多樣性趨勢。文化與大眾生活息息相關。今天,如何讓生活更美好、更有質量,成為越來越多人的追求。因此,新型公共文化服務空間的成長潛力巨大,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