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蒼,崔雙波
(1.曲靖市林業和草原局,云南 曲靖 655000;2.曲靖市國有海馬寨林場,云南 曲靖 655003)
隨著麒麟區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特別是工業化、城鎮化、“五網”建設、易地扶貧搬遷等工程的快速推進,非煤礦山取得了較快發展,為經濟發展做出了較大的貢獻,但也對生態環境帶來了損害。為了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打造綠色、循環、生態非煤礦山企業,減少露天礦山開采過程中對生態環境造成損害,必須加強對非煤礦山環境的監管與生態恢復,重新恢復綠水青山。
麒麟區境內現有非煤礦山83座,均為露天礦山,主要是石灰巖、建筑用砂、頁巖等非金屬礦山,其中建筑用石灰巖51座、建筑用砂24座、頁巖8座,分布在麒麟區的8個鄉(鎮、街道)[1],用地大多為林地及未利用地。礦山開采方式較為粗放,處于“散、小、弱”的狀態,為促進礦產資源節約高效循環利用,改變粗放開采方式,使非煤礦山向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安全可靠型轉變,打造綠色、循環、生態礦山企業,麒麟區對境內的非煤礦山進行轉型升級,轉型升級后全區非煤礦山有72座,淘汰關閉礦山11座[1]。
麒麟區非煤礦山經營者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意識不強,重開發、輕保護,重索取、輕投入,對礦區周邊的環境質量、生物多樣性、景觀資源造成了一定的損害,破壞了生態系統的穩定與良性循環,產生了一定的環境危害[2]。
露天礦山礦石的開采,一般都是對表土層植被進行清理、土體的剝離、礦石的開采、加工、運輸等環節。這些環節在一定程度上對環境造成了損害,主要表現為空氣污染、噪聲污染、水土流失、土壤污染等方面。
3.1.1 空氣污染
空氣污染主要來源于開采和加工、運輸過程中會產生的大量粉塵,在自然及風流作用下,會將尾礦粉塵直接揚起浮游于空中,使大氣中的粉塵濃度偏高,導致空氣污染。
3.1.2 噪聲污染
噪聲污染主要來源于開采中炸藥爆破、加工過程機械使用產生的噪聲。這些機械噪聲強度在70~110 db之間,會干擾談話,干擾植物性神經系統。
3.1.3 水土流失
在露天礦石開采中,植被被破壞,對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能力降低,加之大多數非煤礦山都沒有建設攔沙壩、擋土墻等保護設施,當雨季來臨時,造成了水土流失,導致土壤肥力下降,阻塞河道和渠道。
3.1.4 土壤污染
在礦產露天開采過程中,土體的剝離、礦石的開采、加工、成品堆放及廢棄尾礦堆存會侵占大面積的土地資源,礦山開采的尾礦粉塵飛揚進入土壤,經雨水沖刷、淋溶,極易將其中有害成份滲入土壤中,造成土壤的強酸污染[3]。
露天礦山礦石的開采,必然對生物多樣性的生物群落、種群數量、生物安全造成一定的損害。生物多樣性喪失后,雖然一些耐性物種能在礦地實現自然定居,但形成的植被質量也通常是相對低劣的,因為礦山土地土層薄、生物活性差,受損的生態系統恢復又非常緩慢,往往要50~100年[4]。
3.2.1 生物群落
非煤礦山開采對環境的損害使該區域的多種生境因子發生改變,對生物的個體、種群或群落生活場所產生破壞,將改變原有的群落結構,在空間、時間、種類結構上都發生了變化,原有的優勢樹種可能發生變化為新的優勢樹種,原有的喬木、灌木、草本等多層結構演替為草本層或灌木草本層,降低了該區域的生產力,破壞了該區域的生態平衡,對生物群落多樣性造成了一定損害。
3.2.2 種群數量
在露天礦石開采中,剝離大面積的表土層以及其上生長的植被,而這里的植被是經過長期的自然選擇、演替及人工措施而保持了與當地生態條件相互協調、相對穩定的統一體,是當地生態系統初級的生產力。露天采礦對該區域內的植被完全破壞,將改變該地種群被數量、分布情況及利用,降低區域林草覆蓋率。
露天礦石開采對動物的影響主要是破壞其正常覓食、活動的生境,同時噪聲及人為活動對動物產生了干擾,改變了生物之間的捕食、寄生、競爭和互惠共生關系,使得動物到其他地點選擇適宜的環境,對動物種群數量產生一定影響。
3.2.3 生物安全
在非煤礦山生產經營過程中,人員和各種包裝材料將會頻繁進入保護區,會導致外來物種或有害生物入侵及森林火災的發生。
非煤礦山的開采后森林植被被采伐,山體開挖形成邊坡、礦坑、跡地平臺及生產加工后的廢棄的設施設備、廢礦的堆存嚴重破壞了景觀,使地表景觀由單一、均質和連續的整體趨向于復雜、破碎、異質和不連續的“馬賽克”斑痕鑲嵌體[5],導致景觀破碎度增加、異質性降低、視覺協調度差,對景觀美學價值的影響較大。
按照“誰開發、誰保護,誰破壞、誰恢復,誰受益、誰補償,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非煤礦山企業是治理礦山環境污染和生態恢復的主體,必須主動履行礦山環境污染治理和生態恢復的各項義務。
要增強非煤礦山經營者生態環境保護和恢復治理意識。強化企業“建設綠色礦山”理念,把礦山生態環境保護放在優先位置,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積極督促礦山企業采用建設環境保護設施,實行邊開采、邊保護、邊治理、邊恢復,強力推進綠色礦山建設。對生產加工場地建設鋼結構大棚設施,實現了加工、儲藏的全封閉作業,配備相應的除、收塵設施,能在生產工作中有效的控制粉塵。建設污水沉淀池和排水溝渠,做到了污水有效處理,達標排放,并能再次利用于礦區的除塵、噴淋等工作。嚴格規范車輛運輸,不允許車輛超高超限運輸,用遮布、擋板等將車廂封閉覆蓋,并在出廠時進行噴淋除塵,有效控制了跑冒滴漏現象。
在審核審批過程前,國土、環保、水利、林業、安監等多部門對礦業權設置進行了聯合會審,按轉型升級的要求,對保留、升級改造及整合重組的非煤礦山完善相關審核審批流程,對手續不全的礦山堅決停業整頓。在審核審批過程后,各相關監管部門要協調聯動、齊抓共管,各司其職、各負其責,要建立生態環境監察聯合執法機制,加大違法行為的懲處力度,對未履行相關審核審批手續,擅自開工建設的項目,進行行政處罰后并責令停止生產建設,補辦相關手續;對嚴重污染環境、破壞生態的礦山企業,進行行政處罰后并責令停產、限期整改,對拒不整改,造成重大損失和影響的礦山企業,依法實施關閉、取締;對私挖濫采等嚴重違紀違法案件,予以嚴厲打擊,從嚴查處,有效防范環境風險,確保生態安全。實行礦山生態恢復治理年審制度,對未完成當年生態恢復治理任務的礦山企業,不得新批塊段,實行停工停產。
目前,非煤礦山對生態環境造成損害承擔了相關行政處罰乃至刑事制裁,對生態環境本身損害的民事賠償責任則沒有全面實施,生態環境損害修復基本上都是由政府出錢完成。
國家高度重視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工作,自2018年1月1日起,在全國試行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2020年在全國范圍內初步構建責任明確、途徑暢通、技術規范、保障有力、賠償到位、修復有效的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6]。2021年1月1日起施行的民法典將生態環境損害賠償上升為國家基本法律,從實體法層面上確定了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的法律制度。土壤污染防治法、森林法、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等法律里面已經有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的規定。要實行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綜合運用行政、刑事、民事責任的同步追究,可以大大增強法律對于環境違法行為人的威懾力,促使環境違法者承擔環境損害的全部成本,支付生態恢復的全部費用,從而遏制環境違法,提高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和恢復的效率,有效破解“企業污染、群眾受害、政府買單”的困局。
為了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打造綠色、循環、生態礦產企業,減少露天礦山開采利用過程中對生態環境造成損害,必須對非煤礦山進行生態恢復。要按生態優先、保護優先、可持續發展的原則[7],采取因地制宜,適地適樹(草、灌)制定出科學合理、針對性、可操作性強的生態恢復方案,要綜合采用工程措施、生物措施相結合,按邊開采、邊治理、邊恢復,以最大程度恢復被破壞的生態環境。
4.4.1 工程措施
非煤礦山開采后,植被全部被破壞,邊坡巖體內的原始應力的失去平衡,出現了次生應力場,礦區原有地表遭到破壞,地表凹凸不平,需進行邊坡治理、場地平整、覆土工程等工程措施恢復生產條件。
(1)邊坡治理。礦山開采后形成了較大的邊坡,由于邊坡巖體內的原始應力的失去平衡,出現了次生應力場,必須對邊坡進行治理,以便于生態恢復措施的實施,同時也能保證邊坡的穩定,避免垮塌、滑坡等自然災害的發生,也能較好的防止區內的水土流失。對于高陡邊坡區,存在不穩定巖體及堆積體的邊坡,采取進行清除危巖或錨桿、鋼筋網噴混凝土支護、鋪設金屬網及削坡開級等措施;對于高度不大的陡坡,也可填方壓腳。對于邊坡巖石風化嚴重,易造成小范圍塌方的削坡后采用擋土墻的方法治理。
(2)場地平整。礦山開采后礦區原有地表遭到破壞,地表凹凸不平,需要通過挖高填低,清除地上障礙物,將地面改造成滿足生態恢復的自然平緩坡。
(3)地表覆土。礦山開采造成生態破壞的關鍵是土地退化,地表堆積或殘留的土壤母質、母巖及其它不適合植物生長的雜質導致土壤因子的改變,即土壤理化性質變壞、養分丟失及土壤中有害物質的增加。采用客土回填進行地表覆土是礦山生態恢復最重要的措施之一。選用質地好的壤或沙壤土進行地表覆土,從而改變植物生長的不良基質,在地表面鋪上適合植物生長的土壤,覆土的厚度≥60 cm。
4.4.2 生物措施
因非煤礦山多種生境因子發生改變或損壞,土壤結構發生改變,土壤的理化性質、土壤肥力降低,地表覆土后土壤蓄水功能差、蒸發量大,澆水困難,植被恢復難度較大。要通過恢復植被來恢復動植物棲息地,增加生物群落及種群數量,改善區域生態環境,逐步恢復生態系統的多樣性?;謴椭脖粌炏冗x擇適應性強、成熟度、可靠性較好的生態恢復技術,按照因地制宜,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宜耕則耕進行生態恢復。
土壤肥力恢復采用綠肥與有機肥施用技術,在地表覆土時增加有機肥含量,栽植時基肥以有機肥為主,能為植物生長提供全面營養,而且肥效長,可增加和更新土壤有機質,促進微生物繁殖,改善土壤理化性質和生物活性。
抗旱保水采用地膜覆蓋技術,減少水分無效蒸發,延長水分在土壤中儲蓄時間,供植物充分利用;有條件的地方采用滴灌技術,利用塑料管通過直徑10mm毛管上的孔口或滴頭輸水到植物根部進行局部洪水;推廣使用保水劑,保水劑能反復釋水、吸水,它還能吸收肥料、農藥、并緩慢釋放,增加肥效、藥效。
苗木采用容器苗技術,容器苗在運輸過程中不傷根系,保持營養土完整,栽植后基本沒有緩苗期,成活率高。
群落結構以喬木、灌木、草本多層結構進行恢復生物群落多樣性。草本層采用生物固氮技術,種植紫云英、苜蓿、豌豆等豆科植物,利用豆科植物根瘤菌的固氮能力在貧瘠的土地上快速的生長,含氮的根部腐爛后可增加土壤中的氮素,或將全株植物埋入土中當為綠肥,對于土壤改良和改善生態環境作用較好。樹種選擇采用鄉土樹種及石灰巖土壤指示樹種,灌木選擇火棘、苦刺、馬桑,喬木選擇園柏、柳杉、藏柏、榿木等,選擇這些鄉土樹種及石灰巖土壤指示樹種可增加成活率及保存率。利用混交林營造技術,增加物種多樣性,提高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穩定性,提高抗干擾能力和抵御病蟲害能力。
非煤礦山陡坡、緩坡及復雜地形區域可采用液體噴播技術、邊坡鉆孔技術、板槽技術、掛網噴播技術、生態袋植綠技術等進行植被恢復。
4.4.3 做好生態恢復驗收評估
為了確保礦山生態恢復工程的質量,需要規范施工流程并明確施工標準,在恢復工程完畢后,需要對各個恢復環節進行質量驗收,驗收部門要嚴格按照生態恢復方案所規定的標準進行驗收,以促使礦山能夠真正地恢復生態功能。
定期跟綜生態恢復情況,全面評估恢復效果是否達預期目標;對未達目標的,進一步采取相應措施,直達預期目標。
麒麟區非煤礦山對生態環境產生了一定污染,對生物群落、種群數量、生物安全、景觀資源造成了損害。為了減少露天礦山開采過程中對生態環境造成損害,破解“企業污染、群眾受害、政府買單”的困局,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打造綠色、循環、生態非煤礦山企業。建議采取落實非煤礦山環境治理主體責任、加強非煤礦山生態環境監管、實施生態環境損害賠償、進行非煤礦山生態恢復、做好生態恢復驗收評估等措施對非煤礦山進行整治,最大程度恢復被破壞的生態環境,使非煤礦山向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安全可靠型轉變,促進礦山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