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天水市麥積區委 趙會娟
對于中華民族而言,關愛老年群體是我們每一個人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古言有之“百善孝為先”,因此,無論社會發展到任何一種地步,做好社會養老保障都是一個國家和社會向前發展的根本動力。那么,在新時代的今天,社會保障當中關鍵的一環即養老保障問題,也成為了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要求完成的任務之一[1]。以甘肅省為例,在許多年前,甘肅省就作為國家具有代表性的省份提前進入了老齡化的社會,從2015 年起,甘肅省的老齡化程度已經可以占據到全國各省老齡化程度的前列,有大量的數據顯示,甘肅省由于本身的經濟發展狀況及地域狀況等各方面原因,導致老齡化問題相對而言較為嚴重,存在大量的空巢老人,社會提供給老年群體的養老保障機構、政策的不完善以及相關人員的素質低落,直接導致了甘肅省農村養老保障問題一直被暴露在外,難以解決。
如何解決國家的養老保障問題,首先,要從國家總體的養老保障背景進行細致入微的分析。那么,從我國農村養老現狀看來,國家目前的農村養老情況仍然呈現著一種老齡化,有數據顯示近五年以來,65 歲以上的老年群體數量一直在保持著穩定上升的狀態,而截至近四年來調查的數據可以看出我國60 歲以上的老年人口仍然占據著全國總人口的10%左右,這樣的數據比完全可以影響國家的經濟發展,也表現出了我國養老保障問題仍然存在著各方面的疏漏。除此之外,隨著發達城市不斷地進步,城鄉的差距逐漸由經濟差距拉開到各方面的差距,那么,由農村養老問題所反映出來的便是城鄉差距的根本問題。作為中國西部的一個大省,甘肅省與中國沿海城市和其他省份之間的經濟差距仍然較大,一直以來受到經濟壓力的影響,只能發展旅游業及文化產業,因此,養老保障方面相對投入的資金和政策力度較少,無論是該省各地的養老保障政策和設備以及專業人員的培養方面都存在著一定的問題。
中國是一個尊重傳統文化的國家,長期以來,我國社會家庭養老的基本方式以子女贍養老人為主,而正是因為這樣的養老方式,使得一些家庭產生了各式各樣的糾紛,許多家庭受到經濟等各方面的原因無法贍養老人或不愿贍養老人,這無疑是讓人痛心的。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我們意識到人口老齡化對于社會發展帶來的巨大影響,因此,在許多地方都設立了相應的養老機構,讓一些家庭能夠依照老人的意愿或家庭的意愿安排老人到養老機構進行養老。這些養老機構能夠在設備制度以及人員配備等各個方面確保老人能夠享受到相應的養老環境和服務。在養老機構當中,老人能夠與更多同齡的人進行溝通交流,從而避免老年人產生一些心理疾病的問題。然而,目前存在的問題是國家雖然對這些機構投入了許多資金進行建設,但仍然出現了機構形式過分單一的現狀,以甘肅省為例,甘肅省內的養老機構基本集中在中心城市,比如蘭州,而在一些縣區及農村地區的養老機構則非常少見,甚至無人創辦養老機構,且私人的養老機構不受社會上許多家庭的認可[2]。這樣一來,導致原本因為養老問題產生的糾紛無法解決,也使得甘肅省經濟發展受到人口老齡化問題的重大影響。除此之外,在甘肅省現有的一些養老機構調查過程中,一些養老機構內部設備不夠健全,只存在一個外部框架,一些養老機構打著服務老年人的旗號,卻沒有對機構內部的文化進行進一步的推進,缺少專業的人才,而政府在機構建設方面投入的資金十分有限,更多關注一些工業化或旅游文化的發展,忽視了養老群體的保障。農村地區的養老機構缺少相關的先進醫療設備,因此,在老人患病期間,養老機構無法提供更加全面的醫療保障,老年人仍然需要到城市的大醫院進行就醫,久而久之,養老機構的醫療保障作用則成為一紙空談。除此之外,農村的養老機構缺少與社會上一些較大的基層社區醫療機構進行合作的機會,農村地區的養老機構條件單一,設備落后,大多數社區基層醫療機構并不能從中看到過多的合作可能性。老年人在就醫方面存在著極大的困難,一些留守老人盡管受到社會的強烈關注,但由于農村地區的限制條件,就醫時效率過低。農村的養老院在處理老人的醫保問題時并沒有條件提供給老年人相應的藥物和醫療技術,一些養老院配備的醫務人員基本職業素養較低,整體而言,仍然有待改進。
國家對于養老保障問題所采取的相關制度,在隨著社會發展進行完善,而這樣相對完善的制度,在落實到實際過程中時,卻遭受到不同程度地“縮水”,使得制度無法與實際的狀況建立起聯系。一些地方的養老機構只是表面的迎合政策,而沒有真正的將政策落實到位,既沒有在意識上形成關注,也沒有在措施上進行創新。相關的負責人對于上級部門政府所提出的措施意見只是口頭應付,由于資金、人才等各方面的缺失,這些負責人逐漸忽視了養老保障問題對于社會整體發展的重要性,甚至一些官員從中牟利,這嚴重違背了我國養老保障政策落實的初衷和意義。例如,甘肅省一些地區的農村一方面缺少設備齊全的養老機構,另一方面,在僅有的養老機構內部沒有健全的相關制度,使得老人在進入到養老院之后,無法獲得基礎的生活保障。農村地區的養老機構由于硬件條件的缺失,無法切實的落實上級的政策,盡管國家對老年群體有多方面的資金投入和制度保障,但難免在現實當中遇到一些不負責任的人從中牟利。隨著社會經濟的優化,物價逐漸提高,養老費用對于一些家庭來說變得越來越高,而這些現狀背后都是反映了對于農村養老問題關注不足[3]。
目前階段,養老主要集中于一些養老機構,而機構當中仍然以專業人員的服務為基礎,但從甘肅省的一些鄉鎮養老機構調查過程中,可以看出養老機構仍然關注的是對于養老理念的宣傳,而沒有真正的將這樣的理念落實到人員的培養上,一些服務老年人的專業人員,其實并沒有擁有專業的護理技能,存在人員文化水平過低,技能不夠熟練問題。另外,社會對于從事養老服務行業的青年人有個別看法,導致不正確的就業理念在高校和中學內散播開來。甘肅省擁有專業化技能的養老服務人員不愿意去到農村進行養老服務,農村地區只能吸引來一些文化水平較低的人員,且并沒有依據國家政策標準和相關的要求,對這些人員予以定期的培訓,從而導致護理人員整體素養不高。
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的養老問題仍然要從大局入手,關注到全國各地各省的經濟發展狀況。鄉村振興戰略支持我國各地鄉村能夠充分地發掘當地的農產業,利用特色的產業激發當地的經濟活力,而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只有拉動經濟效益,才能夠為農村養老問題解決資金投入提供更大的可能性。因此,政府首先要根據農村地區的特色產業投入資金,鼓勵年輕的人才能夠以積極的心態參與到農村產業的發展當中,這樣一來,農村才能夠有更加堅實的經濟基礎,為農村文化建設貢獻強大的力量。那么,針對農村所產生的較為獨特的養老問題,農村地區應當在鄉村振興戰略的支持背景下,鼓勵農村地區的農民能夠投入到農村產業振興過程中,讓農村能夠真正的依靠自己豐衣足食,結合政策的支持,不斷的打造特色農村。以甘肅省為例,甘肅省一直以來大力發展敦煌旅游文化為代表,而該地區周圍的鄉村也要緊隨其后,能夠利用鄉村振興戰略開發更多的旅游文化產業,讓農村地區的人民依靠自己建設最美鄉村,這樣一來,能夠讓甘肅省對農村的發展引起更多的關注,從而關注到農村養老問題的解決。
養老問題受制于社會上對于人口老齡化問題的關注,受制于養老機構的建設,更加受制于政策的鼓勵和支持。因此,各地區應當形成區域化、特色化的政策扶持,讓當地政府能夠依據農村的獨特產業特色或文化特色來針對性的解決該地的養老保障問題。與此同時,利好政策的支持要建立在當地農村能夠實施政策的基礎上,只有農村地區的相關負責人充分地將政策的精神進行宣傳和領會,讓更多的村民了解政策、熟悉政策,才能夠為政策的進一步落實提供堅實的基礎,而在落實過程中,也要加強監督,避免政策落空,從多方面加以保障,確保利好政策不被濫加利用。以甘肅省為例,該省政府和各鄉鎮政府可以進一步的去完善農村的村民養老保險制度,建立激勵化的繳費制度,充分的關注到一些家庭的困難問題,能夠適度的走到群眾當中去了解群眾的實際問題。逐步在一些養老機構構建起更加嚴格的監管體系,聯系醫療救助體系,在農村形成全方位的保障系統。
養老形式單一的問題制約著養老問題的根本解決,因此,在響應政策扶持的基礎上,應當不斷地豐富養老模式。在老齡化問題逐漸凸顯的現代社會,養老問題關系著民生的根本,在養老保障模式方面進行創新能夠為養老問題解決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因此,仍然以家庭養老為基礎,在家庭撫養老人的基礎上,不斷地加強社會各界對老年群體的關注,推廣養老模式,在全省內進行宣傳。甘肅省應當注意到自己省內的經濟情況落后的問題,把養老問題的解決與政策制度的推廣聯系起來,構建更多樣化的養老機構,尤其是在農村創辦一些養老機構,引入先進的人才,讓農村的養老機構能夠以城市的養老機構形成更加對等的服務水平,隨著時代進行更新換代。除此之外,這些養老機構在設備環境健全的基礎上,要對養老服務人員進行定期的專業化培訓,從服務意識、服務技術和理念各方面進行專業化的培養,并且以機構的文化形象,吸引更多的年輕力量投入到養老服務隊伍建設當中,打造更加專業的團隊。
總而言之,養老問題即民生問題,如何切實地解決好養老保障問題仍然要以政策支持為基礎,在現今鄉村振興戰略支持的背景下,社會各界應當及時地利用好鄉村振興的戰略,關注到農村地區獨特的養老保障問題,進行針對性的解決。不斷地學習先進,打造優質的養老環境,為老年群體提供更加安心享受晚年的環境,同時也能夠促進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