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民族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 趙 耀
當前,我國社會處于急劇轉型時期,國際國內大環境、“供給側”改革、新冠疫情下的減稅降費,對國家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考驗著我黨治國理政能力和水平。我國發展的關鍵在農村,經濟增長的潛力在農村,農業人口和農業地域占我國2/3,可以說農村發展好了,國家經濟就能快速增長,農村安定了整個社會才能穩定。從2004 年以來,黨中央“一號文件”連續17 年聚焦“三農”領域,可見農村工作的重要性。在我國,農業農村要取得長足發展,農村的黨支部如何“領頭”是關鍵。怎么樣去發揮廣大農村的黨組織戰斗堡壘和模范帶頭作用是我們急切需要關注的問題。筆者以陜西省Z 縣J 鎮為例,以政府治理理論為出發點,分析農村黨支部現狀,剖析問題原因,提出黨支部發展的措施。村黨支部建設好,新農村才能建設好、發展好[1]。
1.農村
農村的定義比較抽象,居住在農村的一定數量和質量的人口所組成的相對完整的區域社會共同體,我們把它稱之為農村。在原始社會,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人們可以在相對固定的土地上進行耕作,通過種植農作物取得較為可靠的生活資源,保障比較穩定的居住條件,逐漸產生村落,有了最早的農村。農村的功能主要有:①經濟功能,主要是組織生產,創造經濟價值保證機體持續存在;②政治功能,維護組織統一和穩定,發揮民主,促進管理;③文化功能,豐富成員思想和道德;④社會治理功能,維護穩定和社會治安以及秩序。農村作為分散的區域社區是國家治理的“細胞”和“末梢”。
2.基層黨組織
基層黨組織是黨在社會基層組織中的戰斗堡壘,是黨的全部工作和戰斗力的基礎,基層黨組織是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目前,我國有460 多萬個基層黨組織。農村黨支部是我們國家、我們黨在農村的“神經末梢”,是農村工作的堅強核心,是團結和帶領廣大黨員和群眾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核心力量。根據《中國共產黨農村基層組織工作條例》中的相關條款,村黨支部的職責概括為:①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和上級決議;②決定本村經濟社會發展重大問題;③推進村級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保障村委會和群團組織開展工作;④做好自身建設,教育、管理、監督黨員;⑤負責村組干部和村企業管理人員的教育和監督;⑥搞好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治安、計生工作。
治理的概念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由西方學者提出,俞可平教授在《治理與善治》中第一次將西方學者們關于治理的觀念帶回國內,他認為治理是官方的或民間的公共管理組織在一個既定的范圍內運用公共權威維持秩序滿足公眾需要[1]。公共管理的本質其實就是一種活動,人們通過這種活動創造有益于人、共同體乃至整個人類的價值,并通過它參與、創造、美化和完善我們的公共領域和公共生活。
在我國,政府治理的內容就是提供優質的公共產品和服務來滿足人民大眾的需求,占比最大的農村群眾的需求是政府治理必須考量的重要方面。如何治理好農村社會,就必須得依靠農村黨組織,讓基層黨組織充分地運用公共賦予的絕對權威維持農村地域的生產生活秩序,滿足公眾需要,它既包括了公共權威的基層運行,也包括治理機制和方式。
陜西省Z 縣J 鎮位于Z 縣東北部,秦嶺北麓,面積106平方千米,人口4.3 萬,下轄14 個行政村。下設16 個黨支部,其中機關黨支部1 個,主管鎮政府黨建工作;非公企業聯合黨支部1 個,屬非公企業聯合成立的黨支部,主要服務屬地非公企業黨員;14個村黨支部,承擔各行政村黨支部管理職能。
加強農村黨支部建設是新農村建設的關鍵。但目前,村黨支部在領導農村發展中還存在一些問題,以陜西省Z 縣J鎮農村黨支部來看,廣大農村黨支部在運行發展中存在問題具體有以下幾點:
(1)農村黨支部在農村缺乏應有的影響力。村黨支部不能充分發揮領導帶頭作用,代領村民致富,反到是一些合作社起到了模范帶頭作用。有些村黨支部成員之間、村黨支部與村委會之間存在矛盾,導致村黨支部影響力不高,號召力不強。
(2)村黨支部的服務意識不強。主要體現在村黨支部在貫徹和執行上級路線、方針、政策中沒有積極作為,上級有了安排才著手做,上級怎么安排教條式執行,沒能耐心細致的為群眾服務,沒有結合本村、本地實際把黨中央的惠民政策落到實處。在一些政策執行中出現漏戶漏人的現象,有些村黨支部還存在執行政策“走過場”,服務群眾敷衍塞責的現象。
(3)村黨支部民主建設不到位。有些村黨支部存在“一言堂”現象,村書記“說話算話”,基層黨組織的“三會一課”等流于形式,黨員大會走過場。
結合陜西省Z 縣J 鎮農村黨支部現狀,存在這些問題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1)村黨支部隊伍建設狀況差。一是一些村黨支部成員政治思想水平不高,個人傾向嚴重,不是為群眾謀利益,而是為滿足一己私利,黨員意識淡漠,把自己等同于普通群眾。二是農村黨員年齡偏大、文化程度低。導致農村黨支部整體素質不高,不能起到領先帶頭作用。三是農村年輕黨員少,缺少有思想、有干勁、有闖勁的年輕黨員,村黨支部發展遭遇人才瓶頸。
(2)黨員責任心差,執行能力不強。一是一些黨員責任心缺失,遇到事情只看自己的講權利,不講個人應盡的義務,同時,只要求自己索取獲得,不說黨員應有的奉獻,尤其是有些黨員責任心極其缺乏。二是有些黨員干部辦事拖拉,工作浮夸,敷衍塞責,脫離群眾,形式主義嚴重;處理問題簡單粗暴、態度不好,不能真正付下身子為群眾服務。三是落實政策不到位,對政策實質把握不準確,不知道怎樣落實政策,更不知道怎樣把政策和實際結合起來,導致村黨支部服務意識不強。
(3)黨組織學習教育方式單一,流于形式。黨員學習一般是通過文件照本宣科,以文件傳達文件,黨員沒有推心置腹進行交流,沒有認真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黨的理論學習和思想政治教育嚴重淪為形式主義的“走過場”。黨組織開展的活動單調乏味,吸引不了黨員興趣,一般是讀報或讀文件,即便有討論,也是草草了事,流于形式,缺少了吸引力和創造力;而且由于經費嚴重不足,基層支部不能組織廣大農村黨員“走出家門”到先進地區去參觀學習,開展豐富多彩的外聯組織活動。尤其是對黨員干部的培訓少,僅有入黨時的積極分子學習,實踐中很少有農村黨員去進修充電,間或開展一些培訓針對性不強,不能與實際掛鉤[2]。從而導致村黨支部民主建設流于形式。
農村大有所為,黨支部建設是關鍵所在,應從以下三點加強農村黨支部建設:
(1)努力發展農村經濟,全心全意地帶領廣大農民群眾增加收入勤勞致富。農村黨支部的重要作用就是大力發展鄉村經濟,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帶領農民群眾擺脫貧困早日過上小康生活。增加收入致富奔小康是廣大農民們關心的一等一的大事,村支部只有把農民關心的事作為頭等大事來抓,才會使農民信賴黨、依靠黨、跟黨走。為此,村黨組織要把自身建設同農村經濟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結合起來,扛起發展經濟大任,切實發揮好領頭作用,幫助農民培訓技能、搞項目、開發本地資源,發展第三產業,真心實意帶領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讓群眾真正看見實惠和利益,才能夯實黨在農村的執行力、凝聚力和影響力。
(2)加強農村黨組織隊伍建設,加大學習培訓力度,提高黨員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質和能力。加大選拔和培養力度,把農村真正有能力有水平、敢闖敢拼的年輕人吸納到組織中來,為農村黨組織輸入新鮮血液,發揮農村黨支部的先鋒作用,壯大農村黨支部的服務能力。學習是培養黨員素質和能力的有效手段,加大學習教育,在農村營造學習氛圍,使學習教育成為一種常態,采用靈活多樣的形式組織農村黨員對思想理論體系和政策法規進行學習,特別是組織黨員干部深入領會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戰略部署和黨的各項農村政策。不斷提高執行政策和依法辦事能力,通過開展理想信念、道德和廉政教育,持續強化農村黨員服務群眾的公仆思想,切實做好轉作風、強本領,努力提高服務農民群眾的本領和能力。
(3)推進農村基層民主建設。建立健全民主議事規則,推進農村集體決策的科學化和民主化,持續厘清農村村黨支部和村委會兩者之間的關系,全面實現村黨支部、村委會、村民三者之間的合作、民主、共謀的管理理念;建立農村民主模式的久長之計,依法保障農民群眾擁有民主權利。持續推進農村黨務、村務、政務的公開;定期或不定期開展對黨員和村干部民主測評工作,實行績效考核,把黨員干部的工作情況、為人品行、生活作風等情況交由人民群眾監督。
天地是廣闊的,農村是廣大的,農村的基層黨組織要充分汲取老一輩黨員的堅定思想意志,發揮好黨支部的戰斗堡壘和先鋒模范作用,依靠群眾、為了群眾,帶領人民群眾增收致富奔小康[3]。打鐵還需自身硬,農村黨支部要帶頭作表率,要以“領頭雁”自居,就要加強農村黨支部隊伍建設,提高服務群眾的能力,推進農村治理中的民主創新。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要充分發揮政府治理的機制和作用,用好公共權威,抓管理強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才能在我們的手中順利推進,才能振興鄉村社會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