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玉珍,高 超,楊學娟,楊慧茹,任夏霞,吳 桐
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醫院,山西030001
近年來,隨著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深入,人們對綜合醫療保健服務的需求不斷增加,而我國人口眾多,醫療衛生資源貧乏[1]。隨著國家公立醫院改革,醫院需要提高床位周轉率,這意味著需要縮短病人的住院天數[2]。國外一些研究表明,重視病人護理服務的協調性和連續性,可以改善病人的健康狀況,降低病人的再入院率,減少急診病人數量,降低醫療費用[3-5]。因此,為了使醫療資源能夠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提高病人的滿意度,除需規范醫療、護理服務行為,延續性護理服務也越來越突出其重要價值。本研究從延續性護理的概念、延續性護理服務國內外研究現狀、中醫延續性護理服務優勢及研究現狀出發,以期為構建中醫護理延續性護理服務模式提供參考。
延續性護理是指通過電話、電子郵件、微信、家庭護理等信息工具,提供開放、延伸的護理服務形式。其主要目的是為出院病人提供持續、有效的醫療保健、健康促進和指導服務,是國內外醫院醫療、護理服務的趨勢[2]。
延續護理起源于20世紀80年代賓夕法尼亞大學的一項臨床試驗,是一種新的護理模式,其目的是為老年病人早出院提供延續性護理干預,在降低病人再入院率、降低醫療費用方面取得了顯著效果。這項臨床試驗指出,當病人從醫院轉移到社區或家庭時,其治療和護理不應中斷,也應該相應地從醫院轉移到社區和家庭中。通過對這項臨床試驗的方法和結果進行總結形成了延續性護理模式,并在多個國家和地區推廣應用。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學者們一直在研究和界定延續護理的概念。2003年,美國老年醫學會指出,延續性護理是保證病人接受醫療保健服務的連續性和協調性,預防和減少病人病情惡化,在不同衛生保健場所或不同級別衛生保健機構之間轉移時的一系列護理干預措施[6]。這種護理活動的延續包括出院計劃和轉診計劃;病人返回家庭或社區后醫院提供的延續性護理服務包括電話隨訪和現場指導[7]。此外,有學者指出,延續性護理是指病人在不同的保健場所進行轉診的過程中,病人的信息要準確,病人的醫療、護理服務不能中斷,病人與醫護人員的關系應保證忠誠和信任[8]。國外代表性的延續性護理模式有引導式護理模式、延續性護理干預模式、評估和照顧長者的老年資源模式和高級實踐護士延續性護理模式等。引導式護理是從2006年在美國華盛頓開始實施的,這種服務模式是將接受過慢性病保健培訓的注冊護士整合到初級衛生保健體系中,為50~60歲的老年人提供全面的慢性病服務。這種模式的應用改善了病人的健康狀況,降低了醫療費用[9-10]。延續性護理干預模式是護士和社區工作者向病人傳授護理技能,并提供工具,使病人及其家屬能夠進行自我護理,持續時間一般為4周[11]。總體來說,國外的延續性護理制度已經比較完善,如美國、英國等國家出臺了相應的衛生政策法規,以滿足日益增長的病人延續性護理需求[12]。
2016年,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發布了《全國護理職業發展規劃》,提出鼓勵大醫院幫助和帶動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提高護理服務能力,鼓勵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發展家庭病床和家庭護理,并鼓勵醫療機構為出院病人提供多種形式的延續性護理服務,充分說明國家重視并支持發展延續性護理。目前,我國開展的延續性護理主要針對腦卒中、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疾病。有研究表明,延續性護理服務可以提高病人的生活質量,降低再入院率,改善健康狀況,提高病人滿意度。主要方法包括:①電話隨訪、家庭訪視、個性化指導;②通過互聯網絡建立微信群,發送電子郵件,建立遠程的會診平臺等;③構建延續性護理服務中心。黃樂春等[13]報道醫院成立延續性護理服務中心,制定了一系列工作制度和管理辦法,并設置專職和兼職護理崗位,通過病人檔案的電子化管理、電話隨訪、溫馨短信提示、現場大專服務、健康知識講座及網絡平臺管理等方式實施延續性護理服務。我國的延續性護理模式尚處于探索階段,包括醫院-社區延續性護理干預模式[14]和醫院-社區-家庭三級聯動延續性護理模式[15-16],構建醫院、社區、家庭間的延續性護理服務模式,為病人提供延續的專業護理服務。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中醫藥的發展,制定了一系列保護中醫藥的方針政策,支持中醫藥的發展。2015年,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發布《關于進一步深化優質護理、關于改進護理服務的通知》中指出,中醫醫院要廣泛應用中醫特色技術,創新中醫護理服務模式,增強中醫護理服務能力,并充分體現中醫護理的特色優勢[17]。中醫特色護理采用整體護理和辨證護理,運用中醫護理技術進行日常生活、飲食護理、情緒調節、運動保健等,方便、簡單。中醫護理能將疾病診斷與治療與保健相結合,具有環保、操作簡單、療效好、副作用小等優點,在疾病康復過程中發揮著獨特的優勢,更適合慢性病病人的長期護理[18]。目前,中醫護理學科也在不斷發展,中醫護理也被進一步應用于病人的延續性護理服務中,中醫延續性護理主要從中醫基本護理和中醫特色護理技術出發,為病人制定個性化的中醫護理方案。
2.2.1 中醫基礎護理
2.2.1.1 飲食護理
中醫注重辨證飲食。根據病人疾病的不同癥狀類型,病人選擇不同屬性的飲食。仇英萍[19]在晚期腫瘤出院病人飲食指導中,指出晚期腫瘤病人應注意護胃氣,保護脾胃功能,并且可以吃一些鴨、龜、鯽魚等補脾的食物。海參、海蜇、海帶、荸薺、菱角能軟堅散結,是消“痞塊”的食物,在保證機體營養供給的同時,還能達到藥食同源的效果。
2.2.1.2 情感關懷
情感養生是中醫養生的重要組成部分。中醫認為,人有快樂、憤怒、煩惱、思想、悲傷、恐懼和驚訝7種情緒。7種情緒是人體對外部客觀事物和現象所做出的不同的情緒反應。7種情緒在正常情況下是不會引起疾病的,但如果情緒超出正常程度,就會引起器官氣血功能障礙,導致疾病的發生。劉艷等[20]對恢復期腦卒中病人采用情志護理,避免病人被憤怒控制,幫助病人樹立積極的生活態度,保持愉快的心情,對疾病的康復有很大的幫助。此外,在中醫延續性護理中,還對病人進行用藥護理、日常生活和康復指導,幫助病人康復,提高生活質量。
2.2.2 中醫特色護理
中醫特色護理有穴位按摩、艾灸療法、中藥泡腳、耳穴埋豆、八段錦、太極拳等中醫保健操。簡便易行、經濟方便、病人很容易接受。譚詩韻等[21]的研究指出,對中風后偏癱病人實施穴位按摩,可以起到疏通經絡、調節陰陽的作用,可以有效減輕病人的痛苦,促進病人康復。病人在醫院的治療時間有限,但疾病的康復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因此,為了疾病的康復,從醫院、社區和家庭繼續護理是非常必要的,而中醫護理操作簡單,價格低廉,易于被病人接受,且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夏夢婷等[22-23]的研究結果表明,出院后使用中醫護理可以提高病人的生活質量,降低再入院率,增強病人的疾病自我管理能力,促進病人更快地恢復生活,融入社會。
目前,中醫延續性護理服務的研究中仍存在一定的問題,如中醫護理人員能力參差不齊、開展中醫延續性護理的流程無相關指導及標準、中醫護理技術缺乏循證、醫院社區銜接不緊密等,這些問題都將阻礙中醫延續性護理服務的發展,需進一步的研究來完善,建立一套中醫護理延續性護理服務模式。
①綜合醫院應建立延續性護理模式,通過醫院-社區-家庭的三級聯動,為病人提供全面延續的護理服務,滿足病人出院以后的護理服務需求,促進我國醫療事業的發展。②應將中醫護理應用于病人的延續性護理服務中,充分發揮我國中醫護理的特色,同時建立慢性病中醫延續性護理服務模式,使中醫延續性護理服務的開展更加規范化。③需加強對中醫護理人員的培養和專業培訓,加強對社區護理人員的培訓和社區建設,為延續性護理服務奠定基礎。④未來應加大研究,完善中醫延續性護理服務的循證研究,完善中醫護理技術的評價標準,探索出一套科學、合理的中醫延續性護理服務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