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電子信息職業學院 楊 倩 聶家林 蔣夢雅 徐夢夢
應急物流系統的目標就是以最低的成本和最短的時間獲得需要的應急物資,并通過信息化的運輸流程將應急物資運送到需求者的手中。應急物流系統就是為了在突發公共事件后,能夠快速實施計劃,高效完成援助、應急的目標。應急物流體系是由應急物流指揮中心、物資供應端、物流中心、物流需求端組成。
供應鏈是指企業產品生產、運輸、流通的過程中所涉及的產品原材料、材料供應商、生產、銷售以及消費者等一系列的產品生產、流通環節之間構成的網絡結構。供應鏈有以下幾點特征:1.復雜性:因為在一個產品的誕生和流通的過程中由多個供應原材料的企業構成,所以供應鏈的結構比單個企業的涉及范圍和管理結構更為復雜。2.動態性:供應鏈管理是根據符合市場需求變化和產品運營策略的需要,對供應鏈中的節點企業進行變動或更新,這就使企業供應鏈有動態性。3.復雜性:供應鏈的產生是根據產品市場的需求而變化的[1],供應鏈大多是由多個行業組成的,也有不少是跨國組織組成,各個地區、行業、國家的管理方式、習慣等不同,各個國家的政體不同,供應鏈的操作必須保障其行動的快速應對性、準確性以及高質量的服務性,從中能夠看出供應鏈具有復雜性。4.交叉性,在一個完整的供應鏈中,不只有一個產品的節點企業,而是有多個產品、多個節點企業,也就是說眾多產品的供應鏈形成交叉結構,增加了管理、協調的難度。
供應鏈一般包括資金流、信息流、商流、物流這四個流程。其中資金流是指貨幣、資金的流通,為了確保企業能夠正常運營,必須保證資金能夠及時收回,否則企業就無法建立健全的運營體系。信息流是指產品與產品交易信息的流程,信息流程是在消費者與供貨商之間雙向流動的。比如,當消費者在某購物平臺下單某產品,供貨商就會通過平臺展現產品的快遞信息、商品信息等,消費者能夠更加直觀地看到虛擬商品的真實性。信息流與商流、物流都是有較大的關聯,這三個流程可以說是電子商務的主要運營模式。
物流系統是指在規定的空間和時間里,由需要移動的包裝設備、物資、運輸人員等多方面要素構成的具有特殊性能的有機整體。其中應急物流系統的構成是由環境、數據層、決策層、控制層四個層次構成。應急物流是指以最大化時間效益,最小化不利影響和損失為目標,通過科學管理技術和信息技術整合信息處理、配送、存儲、運輸、采購、搬運、包裝等各種環節的活動。當發生突發性公共事件后,需要執行將應急物資從起始地運送到目的地的計劃、控制、組織、實施過程,這一過程具有緊迫性、不均衡性、突發性等特點。應急物流體系就是根據應急物資流動目標,由工作人員、信息管理、應急物資、技術裝備以及相關的法律法規等因素共同構建的特殊物流系統。
當發生自然災害或決策者失誤導致危機發生時,我國各級政府就會啟動應急物流系統,以行政強制力為基礎統一指揮應急物流指揮中心,保障應急物流系統能夠發揮作用。但是由于我國應急物流體系發展較晚,應急物流系統還不完善,沒有健全的法律法規制度。在將應急物流體系發揮最大作用的過程中,交通道路的狀況是重要的影響因素[2],但是我國沒有明晰的法規性制度對于在應急情況下交通道路搶修、維護、路線等方面的實施程序、預案制定、經費保障等規范化,導致應急物流體系運作過程缺乏秩序,應急物流保障效率低、資金成本高,應急物流交通運輸保障沒有依靠。在我國物流運輸中大部分是以公路作為物資運輸的形式,在不同地區物流運輸的區別是比較大的,部分偏遠地區運輸通道的落后嚴重影響了應急物流運輸的效率。
在發達國家中已經在使用一些先進的信息技術和智能化系統來處理突發事件和非常規情況下的各類信息和數據。在突發性事件中最重要的就是事件發生信息的輸出和控制,需要在應急物流體系中加入信息技術和智能化設備,提高事件信息控制和輸出。雖然我國相關企業、政府部門有信息平臺,但是這些平臺之間缺乏信息共享,缺乏可用于應急物資調度指揮的物流信息、物流資源、供需信息、事件的環境信息和交通運輸信息整合呈現的統一數據平臺,使應急物流體系缺乏智能化、信息化、數字化、規范性。
應急物流體系的運行和實施一般涉及到社會和部隊,由于部分當地部隊內部沒有完善的組織指揮機構,當地部隊和外部部隊聯合指揮體系建設也不完善,存在許多缺陷,這樣就導致應急物流的信息渠道不暢通、指揮沒有中心、職責不明確,嚴重影響了應急物流的效果和效率。在應急物流體系構建中缺少一個統一的應急物流指揮中心,平時演練不夠,各物流部門職責不明確,組織指揮有效率低。應急物流的空中、海上、陸地的物流應急機制不健全。數據共享和網絡發布平臺的建立存在一定的缺陷,無法掌控突發事件的信息資料和數據以及所需應急物資的分布、生產情況。
加強信息整合,應急物流體系建設的相關部門應該加強應急物資各類信息的獲取、收集和整合,并對應急物流指揮中心實時共享數據信息,便于國家中央能夠全面掌控應急物資生產能力、物流、需求、儲備等信息。
提高應急物流管理計劃,制定健全、科學的應急物流管理和實施計劃,根據各種突發事件的需求調整物流流程。建立應急預案,提前規劃各地海陸空應急物流運輸路徑和物資設備,加強平時演練,實施應急物流管理計劃,對應急物流生產、清點、分配、運輸等環節進行優化,縮短應急物流時間,完善應急物流體系。
要優化應急物流運輸管理,建立健全的應急物流體系,就要確保應急物流的多方面運輸通道通暢、有規劃。建立綠色應急通道,修繕各地公路運輸通道,宣傳推廣關于發生突發事件時的援助計劃,加強人民責任意識,在遇到突發性事件時人民能夠主動維護應急物流公路運輸路線的秩序,保持路線通暢。其次對應急物流運輸車輛、飛機等優先保障物流和運力。
完善應急物流相關法律法規,首先明確不同類型公共突發事件應急物資生產力和物資管理部門,軍民聯合保障機制等。以短時間、高響應為目標完善相關政策、標準,使應急物資保障在指揮流程、職責分工、協同機制上有法可依,保障應急物流體系的配送、采購、運輸、生產等環節順利進行。
建立統一的信息平臺,全面優化應急物流流程,使應急物流機制轉變為數字化、信息化、規范化的管理機制,構建企業、政府、群眾、軍隊等多個領域信息結構化的國家應急物流信息平臺,完善包含交通運輸、物資配送、生產儲備等各方面的信息,有利于我國政府部門掌握和了解全局情況[3],根據數據進行分析和判斷,將供應鏈思維融入在應急物流體系管理中,實現現代化、數字化應急物流體系。
健全應急物流體系建設,首先完善應急物資的生產體系、儲備體系,借鑒多個發達國家的經驗,推動應急物資儲備和生產的規范化與社會化的有效結合,構建部隊、地方、國家、企業一體化儲備體系。合理安排應急物資儲備和生產結構創建應急物資供應鏈,擴大應急物資生產規模。并做好應急人力資源儲備,培訓全民掌握基礎的設備操作、使用方式。完善應急物流網絡結構,充分發揮航空、公路、水路的配送方式。加強國內應急物流網絡,合理布局應急物流控制指揮中心,提高服務水平和組織能力。
健全應急物資保障機制,優化應急物資保障體系建設,完善應急物資生產儲備力、社會儲備力、實物儲備力。推進應急物資信息管理系統建設,建立多個應急物資生產、收儲、調劑渠道,預測災難級別劃分應急物資的等級、加強使用物資的協調能力。根據各個城市現有設備在信息傳播較廣、交通發達的區域,設立應急物資儲備庫,逐步實現應急物資存儲源和信息的整合、快捷調運以及物資共享。比如在江蘇省淮安,這個城市位于長江三角洲,該地區是蘇北地區應急物資生產重要城市之一,以該城市為中心對周邊地區建立應急物資儲備倉,或以該城市為例進行突發事件應急物流演練,從而加強人們對應急物流體系基礎知識的掌握。
綜上所述,要完善應急物流體系,就要融入供應鏈管理思維和方式,完善應急物流體系,建立相關的法律法規、政策和制度,在應急物流體系中融入信息技術,實現應急物流數字化,從而在突發事件發生時能夠以優質的計劃和應對方式,控制局面,給予事發地最短時間的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