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席晨(中共霍爾果斯市市委黨校)
農業經濟管理是指對計劃、組織、策劃、控制、協調農業生產總過程中生產、交換、分配與消費等經濟活動,并給予參與農業生產活動人員激勵,以達到預期目的的一系列工作的總稱。其主要任務為:按照客觀經濟、自然規律,在農業生產部門開展管理工作。如:合理組織生產力、處理生產關系等,為有效使用人力、物力、財力和自然資源奠定基礎。農業經濟管理的特點為:處理好國家、企業、勞動者之間的物質利益關系,調動農業勞動者對農業生產的積極性,進而將農業生產經濟效益有效提高、滿足社會對農產品的需要。
開展農業經濟管理工作時,工作人員需遵循三大原則,即:市場導向原則、經濟效益原則、優化過程原則。如此,才可將農業經濟管理效用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推動我國農業發展,為我國整體經濟快速發展提供保障。
農業經濟發展可直接對國民經濟造成影響,而農業經濟管理遵循自然、經濟規律開展合理有效的農業生產活動,可帶給農民更大利益,所以其可助推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具體而言,我國部分農村地區并未重視土地資源,存在資源閑置、污染等現象。而農業經濟管理工作的開展可采用科學有效的管理手段對現有農村土地資源進行管理、整頓,從而實現農村經濟、環境效益的共同發展。
農業經濟管理水平與農村經濟發展情況密切相關,只有相關工作人員采用科學、合理的管理模式、構建有效的管理制度,才可實現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換言之,農業經濟管理可打牢農村經濟發展的制度根基。具體如下:
首先,相關工作人員通過開展農業經濟管理工作可獲取直觀的農村經濟發展資料,對這些資料進行深入分析后,可了解當前農業經濟發展實際需求,進而為農業經濟管理制度的建立提供信息支持。
其次,建立并執行農業經濟管理制度后,可使農業勞動者按照規定進行農業生產,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保障。此外,管理制度的落實可實現農業資源的合理分配,在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的同時推動農村經濟發展。
最后,農業經濟管理制度可使農業勞動者的理念、意識發生改變,主動學習、接受新事物,使工作模式從根本上發生改變,進而實現農村經濟突破式發展。
農村經濟發展面臨著較多阻礙,如:交通不便、科技落后、欠缺科學化管理等。而農業經濟管理工作的開展可實現農業改革,將農村經濟發展面臨的各種阻礙掃清,從而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雖然國家推出了“三農”政策,且在政策支持下農村經濟得到了發展,但農村經濟與城市經濟存在較大差距。就“國家通過提高糧食價格推動農村經濟發展”而言,看似沒什么問題,但其只能治標,不能治本,無法突破農村經濟發展較慢的瓶頸。而城鄉一體化可有效使農村經濟多樣化發展,進而縮小城鄉之間的發展差距。
通過調查發現,我國農村居民的文化程度遠落后于城市居民的文化程度。而出現這種情況的根本原因有二:一為城鄉發展具有較大差距,城市院校可引入先進的教學設備、具有較為豐富的師資資源;而農村院校相對缺乏一些教學資源。二為少數農民未認識到教育工作的重要性,無法給孩子灌輸正確思想;多數農民雖培育出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才,但農村就業機會較少,所以其更愿意選擇城鎮工作而不是返回農村。這種惡性循環使得農村長期缺乏知識型人才,農村經濟發展因此受到制約。
機械化生產是時代發展所驅,是降低人工成本、提高經濟效益的有效手段。作為一個農業大國,我國重視發展農業,推出了雜交水稻、水果玉米等農產品,研制出了大型播種機、收割機等農用機械。但我國農業生產的特點為小而分散,所以這些農用生產機械無法引入農村。且農用生產機械購買成本較高,而農民經濟收入有限,所以多數農民即便知道農用生產機械的好處也不會購入。而這,直接對我國農村機械化發展進程造成了阻礙。此外,隨著工業化生產在農村開展,導致部分農用土地變為工業用地,使得農業發展受限、農村經濟發展受阻。
農業生產活動與環境聯系較為緊密,比如:農作物對土壤有著較高要求,且在生長期間需要用水進行灌溉。而農村存在較為嚴重的環境問題,如:工廠廢水隨意排放對農村河流造成影響,導致降水量不足時無法引入河流水進行灌溉;農民在種植農作物時會使用大量化肥、農藥,雖然這些物品可以使農作物快速生長,但其會對土地、水資源造成污染;部分地區在進行農作物種植時采用了錯誤的方法,導致土壤肥力下降對自然環境造成了不良影響;部分農民采用了超出土地承載力的農耕設備,導致土地資源遭到了破壞。
我國占地面積為九百六十萬平方千米,我國耕地面積為19.179億畝。由于耕地面積較廣、農村人口較多,雖然國家重視農村經濟發展,且通過各種政策的實施加強農村經濟建設,但相關部門在農村經濟發展方面的投入與農村經濟發展需求存在較大差距,無法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經濟發展受限問題。對此,相關部門需對農業經濟發展需求進行了解,并基于此給予技術、政策、銷售支持,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保障。
當前的時代又被稱為信息化時代。就農業生產而言,現代化的農業生產技術發展迅速,但農業管理者并未形成信息化生產的意識,信息化生產處于起步階段,多數農業勞動者仍舊采用傳統的方式進行農業生產、管理。而這種方式效率較低,不利于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因此,農業管理者需將推動農業發展當作根本目標,轉變觀念,采取多元化手段推動農村生產現代化。
發展制度的建立可為農業經濟管理工作指明方向,可為農業經濟管理工作效用發揮提供保障。但就當前農村經濟發展制度而言,存在一定問題,不利于農業經濟又快又好發展。因此,政府相關部門需健全、完善相關經濟發展制度。具體而言,政府相關部門需在確保農村土地所有權的基礎上按照法律法規建立人才引入制度,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智力支撐;需建立土地信息管理制度,在保障農業勞動者權益的同時提升土地集約化使用效果;基層政府需對農村土地檔案管理制度、體系進行完善,對納入城鄉建設用地的土地進行規范化管理。如此,才可以農業經濟管理工作的開展促進農業經濟發展。
工業與農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就目前情況而言,因為農業生產分為農忙、農閑,農忙時農業勞動者有事兒干、有錢賺;農閑時沒有經濟來源,為維持正常生活、給家庭創造額外收入,農業勞動者會選擇外出務工,導致農村留守者多為老人、兒童,農業經濟發展在潛移默化中受到了制約。為切實消除潛在的制約因素,要加大工農結合的力度。具體而言,國家應當采取措施,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使企業積極參與農產品生產加工,通過在生產地直接建廠進行農產品深加工這種方式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如此,便可解決農業勞動者農閑時的就業問題,有效提高農民經濟收入,進而為農村經濟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信息化管理是時代發展下的必然趨勢,所以政府相關部門需基于農村經濟發展情況制定農村資金投入計劃、發展方針,引入信息化設備、信息化人才為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奠定基礎。
環境對我國農村經濟發展有著重要意義,且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推出表明:只有秉持可持續發展理念進行農村經濟管理,才可確保農業經濟又快又好地發展。因此,農村經濟管理者需重視可持續發展,并基于農業生產現狀開展管理工作,在保護環境的基礎上發展農業。
農業經管類人才其專業技能、綜合素質可有效提升農業經濟管理水平,進而對農村經濟發展情況產生影響。因此,政府相關部門需高度重視引入農業經管類人才。通常情況下,農業經管類人才可從兩個途徑引入:①與高校合作。高校培育國家、社會所需要的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且多數院校開設了農業經濟管理這一專業,所以與高校進行合作可有效解決農業經濟管理者專業技能、綜合素質不高等問題。具體而言,相關部門可與開設農業經濟管理專業的院校進行合作,培養崗位所需人才。②社會招聘。社會中不乏農業經管類人才,但受各種因素影響,其并未走上農業經濟管理這條道路。政府相關部門可開展社會招聘,通過“筆試+面試”的方法,選聘理論素養高、專業技能強、品行端正的人才。為農村經濟朝著現代化方向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優化農村產業結構是促進農業經濟發展的有效手段,可實現產業多元化發展。但在進行農村生產結構優化時,農業經濟管理者需對當地情況進行了解,并基于此選擇適合的方式進行優化;需向政府相關部門申請專項資金,用于購買現代化的農業設備、深加工設備,形成完整的農業產業鏈、打造農產品品牌,使農業勞動者能夠看到經濟效益,調動其生產積極性。
調查結果表明,當前農業經營方式多為小戶經營,而小戶經營存在生產效率低、無法采用大型機械化設備等缺點,制約了我國農業的發展。土地高效流轉可有效解決這一問題。因此,應加大集約化發展力量,給農產品深加工提供支持的同時實現土地高效流轉。
金融體系及產銷聯合機制可拓寬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渠道,為農民帶來更多經濟效益,使農民樂于參與到農業生產活動中,推動農業經濟發展。具體而言,政府相關部門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建立并完善金融體系及產銷聯合機制:①多元化發展。農業經濟管理工作中,相關工作人員需明確,單一的農產品銷售方式會使市場快速飽和,導致農業勞動者賺不到錢。所以,在日常工作中,農業經濟管理者需鼓勵農業勞動者采用多元化手段進行產品銷售,在豐富農產品銷售形式的同時拓寬銷售渠道。②提高市場競爭力。農產品市場較為復雜,且競爭激烈,想要在眾多農產品企業中脫穎而出,農業經濟管理者就需重視農產品質量,通過有機作物的大量種植提高自身市場競爭力。③創新加工方式。傳統的加工方式存在速度慢、成本高等問題,無法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因此,農業經濟管理者需深耕農產品加工業。比如,可對部分農產品進行深加工,制作成農副產品,打開新的銷售渠道的同時使農業產業朝著多元化趨勢發展,為農業勞動者帶來更多經濟效益,從而推動農業經濟發展。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農業經濟發展與國民經濟息息相關,而想要推動農業經濟發展,就需加強農業經濟管理工作,通過切實可行的措施推動農業經濟發展。比如,政府相關部門需建立完善發展制度,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保障;政府部門需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實現工農結合,給農業勞動者帶來更多就業機會,提高農業勞動者經濟收入;需加大投資力度,推動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政府部門需采用有效手段引入農業經管類人才;需建立并完善金融體系和產銷聯合機制,實現農業多元化發展;需采取相應舉措實現土地流轉;農業經濟管理者需對農村產業結構進行優化,使農業勞動者看到經濟效益,激發其對農業生產的熱情。如此,才可將農村資源合理利用起來,降低農業生產的成本投入,進而實現農村經濟的穩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