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財經學院 連 萌 姚志明
長久以來,“景觀”都可被分為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兩大類,但更多時候這個詞都偏重于地理方面的含義。而“文化景觀”這一概念首次提出于1925 年美國學者索爾所著的《景觀的形態》一書,因此他也被認為是文化景觀研究的第一人。由此,中西方學者掀起了一股對于文化景觀的研究,且仍經久未衰。
西方景觀人類學家列斐伏爾提出:環境的組構、城鎮和區域的分布,都是根據空間生產和再生產中所扮演的角色來進行的[1]。他打破了在傳統意義上認為空間是一種物質存在的概念,認為空間實際上是一種社會關系。菲利普斯則認為文化景觀包括物質性與精神性兩種屬性。這兩種屬性不可分割,不可獨立,相輔相成地構成了對于文化景觀的完整理解。國內也有不少學者發表了對于文化景觀的看法。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對于浙江的文化遺產與保護給予了高度關注,提出了浙江文化景觀最重要的幾個特色——院落空間、街巷空間、園林空間和水空間。
文化景觀作為一系列人類活動的產物,將人類社會特有的精神與文化和自然環境相聯結。由此,文化景觀既在自然環境中體現了人類活動的歷史,又作為一種見證將人類和自然環境之間的關聯傳承下去。因此從景觀人類學的角度出發來研究非遺特色小鎮的傳承與保護便顯得格外重要。
最早提出非遺特色小鎮概念的是世界主要發達國家,如英國、美國、日本等。自19 世紀60 年代開始,發達國家在高速發展的過程中出現了城市人口過剩而鄉村人口稀少的情況,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便開始籌建特色小城鎮。我國相關部門認為,非遺特色小鎮指匯集特色產業及新興產業,凝聚各種社會發展因素的全新城市建設方案,并為人們提供創新創業的良好平臺。
雖然非遺特色小鎮種類繁多,但在各自創新創業中都面臨著許多問題,都不同程度的阻礙和影響我國非遺特色小鎮的建設與發展。且近幾年在非遺特色小鎮的建設中,大都只注重旅游方面的發展,對于當地特色產業的建設相對薄弱,當地資源也沒有得到有效利用,取得的經濟效益十分有限。因此,對非遺特色小鎮傳承與保護問題加以研究,對非遺特色小鎮的發展給出相應的對策建議,具有一定的實踐意義。
2014 年初,浙江省政府率先在政府層面提出“非遺特色小鎮”這一概念。2015 年12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非遺特色小鎮調研報告》中提到“抓非遺特色小鎮、小城鎮建設大有可為。”
寧波市的“非遺特色小鎮”創建規劃是第一年創建、第二年運行、第三年驗收評估。到目前為止,寧波市已經擁有海曙高橋鎮(梁祝傳說)、余姚梁弄鎮(梁弄大糕)、鄞州橫溪鎮(朱金漆木雕)、等多個非遺特色小鎮。
雖然非遺特色小鎮的建設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但已經出現不少發展的困境與問題。以寧波市梁祝非遺特色小鎮為例,經過實地走訪調查和問卷數據分析,我們發現大部分民眾對于非遺特色小鎮的概念并不清楚,認為非遺特色小鎮是非遺特色的發源地,有人認為是保護與傳承非遺特色文化的地點等。這說明非遺特色小鎮的宣傳并不到位,還有很多提升的空間。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長期經驗積累的產物,而非遺的傳播更加強調以“人”為載體的創造性和積極性,但在現代不斷發展的過程中,不少非遺傳承人拒絕創新,或能力不足,固守傳統,缺乏創新精神,導致非遺的傳播效果并不理想。本地民眾對于非遺特色文化的認同感逐漸缺失、文化傳承人及小鎮整體的老齡化等問題都讓人意識到,非遺特色小鎮的保護與傳承新模式研究迫在眉睫。
1.堅持文化資源與景觀的統一
非遺特色小鎮大多作為歷史文化或歷史傳說的所在地,并形成了與之相對應的口述文化、戲劇、影視等藝術形式構成的文化空間,非遺特色小鎮的建構中不能將文化資源與景觀建設割裂開來。文化為景觀提供了精神內涵,景觀則使文化有了“立足之地”。在建設非遺特色小鎮時,除了不能盲目的建立大量所謂的“新式建筑”之外,更應該注重小鎮的文化內涵,只有將非遺特色文化和小鎮人文環境相結合,才能使小鎮歷史更悠久,文化永流傳。
2.堅持以人為本的保護理念
非遺特色小鎮在除去文化標簽之外,更重要的是小鎮居民們的生活空間。而文化景觀的保護,說到底就是為人服務的。有學者提到文化景觀遺產是有形的景觀與無形文化的統一[2]。在非遺特色小鎮的保護與開發中,應更多地將權利賦予小鎮居民,讓他們通過自己的生活方式,將非遺特色文化的內涵和表現形式融于生活中。通過他們傳給下一代,而不是通過眼花繚亂的新式建筑物和宣傳單頁。而這種“代代相傳”的傳播模式,不僅能使更多的年輕群體參與到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在一定程度上也能緩解當地小鎮的老齡化問題。
3.堅持多方共同發力
(1)相關部門作為非遺文化保護與傳承工作最重要的參與者,對非遺文化的重視程度直接影響著文化傳播的深度和廣度。政府可以支持非遺文化的傳播與特色小鎮的保護,要抓住大方向,更要細化下去,如在資金財政方面的投資,例如對于非遺特色小鎮的維護與修繕,在小鎮建立非遺文化體驗館,使得游客能夠“身臨其境”地感受魅力,更好的保護與傳播非遺文化。
(2)小鎮居民作為與非遺文化聯系最密切的人,應積極參與其中。除了非遺文化傳承人的帶頭作用,更多的民眾應自發地參與其中,積極承擔起保護非遺特色文化的責任與使 命。
(3)學術界對于非遺文化的支持。當地民眾沒有經過系統的學習,難以對非遺特色文化的內涵進行深入的研究,而專家學者可以通過其專業性的知識和系統性的學習,進一步發掘并找出其自身所具有的深層次價值,使得非遺文化能夠得到更加有力的保護。
保護是非遺文化存活的基礎,傳承則是非遺文化源遠流長的關鍵。非遺傳承與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統一,是當下時代發展的趨勢。[3]非遺小鎮的存在,使得非遺文化不僅在空間上得以存在,而且在時間上也能夠延續,并通過科技的發展獲得了新的傳播載體,煥發出更多的光彩。因此非遺小鎮傳承的重要立足點,就在于是否能夠讓非遺技術真正的與“場所”和“空間”相融合。一方面是讓非遺真正滲透進人們的生活中,不是一個獨立的文化形式,而是讓非遺真正變成人們生活中的一個符號和象征。另一方面是將非遺資源融入當下的產業發展中,非遺傳承,除了要有精神載體,還要注重物質載體。兩者相融合從而構建產業創意發展的新態勢,將非遺資源融入旅游業、服務業、餐飲業等,實現資源的跨界整合,以獲得傳播最大化和利益最大化。
1.非遺+生活化
非遺是一種“活著的藝術”,與人民的熱愛息息相關,因此,“活態傳播”成為當下非遺發展的一個趨勢。[4]因此,可以將相關非遺特色文化融入人們的生活,為非遺文化賦予更多新時代的文化意義。不僅是非遺的技術傳承人,還有每一個受眾,要讓非遺在每一個人的生活中“活起來”,通過人與人之間的接力傳播,氛圍感受,口口相傳,情感交流等途徑,讓非遺傳播不再是冷冰冰的過程,而是一次次充滿“人情味”的交接。
除此之外,還可以從傳播載體和傳播手段方面入手,如創作朗朗上口的兒歌并教會小朋友,在小鎮中添加相關元素的墻體涂鴉或者標志性物件,創意體現相關文化的地名或者街道名等,讓受眾們建立更多的文化自信與文化自豪,由此不斷地向外進行輻射與傳播。
2.非遺+數字化
我們可以借助互聯網對非遺文化信息進行相關的轉化與展示,如建立線上虛擬的“非遺小鎮一日游”活動、數字非遺文化博物館、建立相關的線上有聲非遺文化讀物等,通過互聯網讓更多的受眾能夠“身臨其境”地感受非遺特色小鎮的魅力,從而提升線下小鎮的知名度與游客量,為非遺特色小鎮打下“走出去”的基礎。
3.非遺+創新化
非遺文化的發展,只有不斷的與時俱進、實現創新,才能活得“滋潤”。不少民眾都表示,希望非遺特色小鎮能夠具有更多的新模式和亮點。因此非遺特色小鎮如果能夠將當下的新興技術與創意相結合,必然能夠碰撞出更多的火花。可以與其他領域的跨界“聯名”,如相關元素的衣服、飾品、飲料、文創用品等,不僅可以進行線上展示與售賣,還可以在線下與非遺特色小鎮的街道、商鋪等實體存在相融合,形成一道獨特的文化印記。除此之外,與之相關的文化元素還可以在線上進行二次創作以實現更廣的受眾傳播,表情包、歌曲、段子、視頻等,甚至還可以創造出虛擬的人物形象,賦予其個性化的性格與標簽,從而實現更廣范圍內受眾的覆蓋和傳播。但在傳播的同時也要注意保留其核心的文化內涵,不可因過度的娛樂化傳播而失去原有內核,因小失大而淪為俗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