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野,王海舟
(1.四川省煤田地質局一四一隊,四川 德陽 618000;2.寶雞西北有色七一七總隊有限公司,陜西 寶雞 721000)
礦山開采會產生大量的廢石棄土,廢棄土渣,長時間堆放在礦區內收到水文、氣候、巖土力學等因素的影響,在降雨量集中的季節,非常容易誘發地質災害;礦山地質災害具有較大的破壞性,速度快,發生突然等特點,對周圍人們的生活造成嚴重的影響,例如:生活場所,道路,基礎設施,農田等,嚴重時還會造成人員傷亡事故,因此相關部門需深入分析礦山地質災害的成因,進而總結出幾點有效的應對策略,盡最大可能減少地質災害的發生率,降低災害所造成的危害。
第一、人為性。人為性是礦山地質災害的最主要特征,也就是礦產資源開發人為活動,若在開采過程中將松散的雜物堆積在溝谷中,就會增大溝床縱坡降比,對于此種問題若未給予有效的疏導,大量堆積的雜物勢必為地質災害的形成提供物質基礎,不僅增加了災害發生率,也增加了地質災害的危害性[1]。第二、污染性。不同于普通地質災害,污染性是礦山地質災害的獨有特征,這是由于金屬礦山開采排放的廢石、貧礦、尾礦渣中,也會含有一定量的重金屬元素,而這些廢棄礦渣形成的地質災害必然會污染河流,造成水源地污染,誘發社會問題。第三、發生頻率高。通常礦山地質災害發生一次,溝谷內原有物質被搬運出去,短時間內無法形成物源就很難再次發生地質災害。但因礦山地質災害發生的差異性,只要礦山開采活動持續進行,廢棄土渣不斷產生,就會在短時間內形成二次地質災害。此外,廢棄土渣的凝聚力較小,如果受到外力沖擊,就會發生地質災害。第四、可控性。雖然地質災害的危害性較大,但礦山地質災害不同于其他地質災害,只要控制源頭,將廢棄土渣堆放在合理的場所,控制山體的穩定性等就可有效控制災害的發生。
礦山地質災害的形成主要因素之一,地形地貌,當地形為陡峭地勢,高山溝壑,落差較大的溝床縱坡,這種地形地貌更容易匯集大量的水。一般情況下,地質災害形成的地形地貌包括三個區域:形成區域、流通區域、堆積區域。通常形成區域為上游區域,多為三面環山條件,有一面出口,而周邊山高坡陡,具有廣闊的區域,進而容易形成大量的物源,利于集水,為地質災害的形成創造了條件[2]。流通區域主要分布在中游,屬溝壑峽谷,具有較大的縱坡,可導致堆積物快速直瀉;堆積區域多為平坦的地勢,開闊的平原,為堆積物提供了存在場所。
礦山開采勢必會產生大量土體堆積,當夏季雨量豐沛時,雨水滲入土體之間,其相互約束力不斷下降,當雨水滲入飽和時,土體之間的作用力就會消失,進而產生孔隙水,隨著孔隙水的不斷增加,壓力也會增大,土體迅速膨脹。此外,礦山開采還會留下較大的采空區,且圍巖松動,容易發生陷落、巖體移位、裂縫等問題,進一步形成大規模的落石和崩塌,為地質災害的形成提供了豐富的固體物質。相關研究指出,每年每平方公里的巖石山坡上產生超過1200立方米的巖石破碎物,聚集量增加就會進一步引發地質災害[3]。而一個普通規模的礦山每年的堆積物都可能達到數十萬、數百萬立方米,因此這也是形成地質災害的主要因素之一。
第一、水滲入巖體和土體中,降低其摩擦系數,促使巖石土體更容易滑坡。第二、促使固體物質飽和液化。水的沖擊力是地質災害爆發的動力。雨季的到來使廢棄礦渣充分吸收水分,即使不遇到暴雨,在土體飽和后,也會出現地質災害。此外,礦區生活排水,促使水與土相結合,為礦山地質災害的形成創造了動力條件。
露天礦山主要是對埋藏較淺的礦體進行開采,僅將礦體上部巖石剝離,進而從敞露的礦體上直接開采的方式。通常滑坡和崩塌是露天礦山的主要問題,但在特殊情況下也會產生地質災害。例如:馬鋼南山鐵礦,其是我國最大的露天采礦場,廢棄面積超過100萬平方米,礦山的地形地貌都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因此非常容易形成地質災害。針對露天礦山地質災害的防治,可主要依據地質災害的形成和邊坡穩定性制定防治措施:第一、排導措施。排導也就是將排水溝設置在邊坡上,提高邊坡的排水效果,以便在降雨量較大時能夠及時排除降水;在邊坡前拋石、修建鋼筋混凝土排管、修設石籠等,這些方法都可有效的實現排水目的。排導工程的重點是對礦山地質災害易發生區域實施有效控制,例如:控制其流向,流速,堆積區域等,保護了敏感區域、構筑物不受災害的影響。第二、攔擋措施。攔擋工程是用以控制組成山體滑動固體物質和雨洪徑流,削弱水流量,下泄總量和能量,減少水流對下流工程的沖刷、撞擊和淤積等危害的工程設施,其主要目的是削弱地質災害。如果是新開發礦山項目,在實施攔擋工程時要以預防為主,先擋后棄為原則,科學布置攔擋措施。如果是已建項目,為了確保廢棄土渣的穩定性及塌方和碎落,必須依據渣場地形條件,采取分級削坡,防洪排水,攔擋防護措施。例如:廢棄渣場在山坡坡面上,應在周邊設置擋渣墻、截水溝;棄渣場如果位于河道灘地旁邊,需在靠河道一側設置攔渣堤。
地質災害發生的范圍相對而言比較廣泛,同時具有突發性和地點不確定性,因此對全部災害地點采取基礎設施建設防治方法是不可行的。這就需要完善基礎設施防治的同時,配合相關部門,建立健全的預警撤離系統等非工程措施。非施工防治主要注意以下幾點:建立健全泥沙災害信息系統;確保人們熟知礦山地質災害發生地點;深入研究并應用預警和疏散體系;制定泥沙災害防治法。礦山地質災害的發生也具有一定的季節性,易發生于暴雨、長時間降雨的季節。這就需要在雨季加強對礦山地質災害的調查、跟蹤、預警、應急等工作的處理,主管部門應將責任落實到個人,杜絕不作為行為發生。
礦山管理工作主要包含:做好資源開發計劃、優化開采方式方法、管理好廢棄固體、疏導溝谷等。減少礦山地質災害最好的辦法就是開發前做好規劃,在源頭上杜絕地質災害的發生。依據礦區客觀條件,制定合理的開發計劃。采取先進的開采方式和技術不僅可以降低資源浪費,還能減少固體廢棄物的產生;同時因地制宜使用廢棄土渣,搞基礎建設,不僅可以提高資源利用率和經濟效益,還能降低廢棄物的累積量,減少礦山地質災害的物源。礦山地質災害發生的主要原因是堆積的礦山廢棄物,因此相關部門做好固體廢棄物管理,減少廢土礦渣的堆積,也可以降低地質災害的發生概率;例如選擇開闊的地面或平緩的坡面堆積這些廢棄物,做好堆放區的排水設施,以免廢棄物遇到水后形成粘性流體,進而導致地質災害的發生。此外,還可以采取欄護對廢棄物進行管理,以免廢棄物四處散落而造成滑坡、塌陷等問題。而疏導溝谷則是在礦山地質災害發生區域,溝谷的阻塞性,河床的寬窄都會影響到地質災害的發生。因此應定期疏導溝谷,保持溝谷的暢通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礦山地質災害的危害及規模。
生物防治措施的主要內容是植被覆蓋,例如:退牧還草,退耕還林,植被恢復等。植被可以起到良好的水土保持,調節徑流的作用;對預防礦山地質災害有著重大意義。但缺點是生物防治實施緩慢,見效慢,同時對土層及氣候有一定的要求,在降雨量不多的地方實施起來成本較高,不過生物防治長期效益還是非常理想的。礦山可依據實際情況開展地質環境恢復措施,為了避免水土流失,恢復景觀,礦山開采工作必須有計劃的進行,在險要地段建設攔擋滾石和飛石的設施,廢棄土渣避免亂堆亂放,統一堆放到開采境界以外的廢棄土渣場內;在開采過程中,有計劃的將廢棄渣土回填到采空區,再對棄渣場表面進行處理,植樹種草,以盡快恢復生態。
搬遷避讓,溝道疏浚也是預防礦山地質災害發生的有效措施之一,溝道疏浚指的是對溝道內的垃圾、障礙物進行清除,通過疏浚提高溝道的排洪能力,避免災害發生。而搬遷避讓則是從源頭上避免地質災害的發生,減少礦山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主要對地質災害危險程度進行分析,將位于高位區域的基礎設施搬遷至安全地帶,再采取有效的構筑物防護措施。
礦山地質災害對人們的危害非常大,為了有效防止災害的發生,減少人員傷亡及財產損失,相關部門及單位必須深入分析礦山地質災害產生的原因,總結經驗,依據礦山的實際情況制定科學有效的防治措施,通過各種方法減輕地質災害的發生率及造成的危害,確保礦山作業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