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妍凝 劉秀偉(北京印刷學院)
設計,就其根本意義而言,是一種“人與理想世界的現實關系”的構建,應是使人類的未來不被毀滅的,除科學和藝術之外的“第三種智慧和能力”[1],是通過某些特殊方法將人腦中構造的事物變為實物,溝通理想與現實。設計引領人類走向新世界,體驗時代更迭下的新潮流與新事物。創造這一切新事物的設計師扮演著重要角色,他們任務是通過設計創造來改善人類生活。設計師的社會角色既可為美好生活的創造者,亦可為生活秩序的破壞者,這取決于設計師是否具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與正確的道德觀?,F階段,大眾的基本生存需求已被滿足,隨即轉向自我實現層面的需求,關注點從產品的基本功能逐步轉為產品的附加值。對此,設計師的設計行為也要隨之做出改變和升級。當設計師的關注點更多地轉向產品附加值時,不免忽視消費用戶基本功能方面需求的優化,進而忽視整個社會和公共環境的需求,設計問題也隨之出現。例如,共享單車系列的設計問題。
在緊隨我國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引導下,設計師在用戶出行的工具選擇方面進行了創新與改良。其中,共享單車系列便是將理念變為實踐的案例,解決了城市交通最后一公里的問題。共享單車系列設計的問世給人們的出行方式增添了多種選擇,以相對低廉的價格、節能環保的品質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倍受大眾青睞,這款共享交通形式的設計主要為一些學生、無車族群體或是低碳出行的用戶提供便捷,其隨騎隨停的特質成為外出的優先選擇。設計師根據不同用戶在路程距離或出行速度的需求方面設計出多種形式的共享單車。而后,其形式也由共享單車升級發展到共享助力車,也就是共享電動車。不同的供應商也紛紛投入市場,有青桔、摩拜、美團、哈羅等品牌。大批量各式各樣繽紛色彩的小車投入市場,不僅實現了基本的使用功能,還發揮著裝飾審美功能,成為城市里獨特的風景線。這款設計為多數人提供便捷,“一車多人享”和“兩元出行”不論在形式還是經濟方面都是對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的堅持,更是對“用畢即棄”態度的否定。為了提升用戶體驗感受,設計師對共享單車系列進行了改良升級。首先給共享單車增添電燈,為在夜路中行駛的用戶提供便捷;其次,設計師從人體工學的角度出發,將共享電動車的座位加寬加厚,使座椅更加貼合人體形態,還增加了防震功能,減小共享車在顛簸時對用戶的沖擊,使騎行更加舒適。另外,共享電動車還配有速度檢測系統,在用戶騎行超速時,會有語音提示用戶減速慢行,在安全性能上得以提升。這些都是共享單車系列的價值所在,確實為城市增添了便利條件。
羅伯特·林德納在《為反叛立法》中寫道:如果說生活是有目的的,那么這個目的必然是要打破這個三角,那種形狀的構成對于他們的種族而言才是真正的牢籠[2]。這里所說的三角指“局限三角”,三角的三條邊分別指環境局限、生物局限和死亡局限。也就是說人生的意義就是在“局限三角”內不斷撞擊突破,打破原先的三角,陷入新的三角秩序中,并不斷征服它,直到探究自身的終結。維克多·帕帕奈克運用“局限三角”理論分析汽車的設計價值:早期汽車的設計價值體現著“更遠更快”的特點,如今的汽車承載了過多的錯誤價值,向大眾傳達更多的是身份富有、尾氣污染、交通事故等,相比早期汽車而言,后者讓人感到汽車的設計價值不那么簡單純粹,反倒更危險了。這加強了“局限三角”中“死亡局限”的那一面墻,使汽車的設計價值可以忽略不計了,反映出設計師的著眼點已經從基本的安全性能要求轉為考慮汽車怎樣設計更酷更快。設計師如果只考慮其中一個方面而忽視其他兩方面,那后果不堪設想。我們將“局限三角”放在共享單車系列中,探尋其“命運歸途”。比起開車、坐公交車出行,用戶選擇共享單車可以減少交通方面的開銷,其可隨騎隨停、方便快捷且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成為越來越多用戶的不二選擇。起初共享單車只有自行車,后來設計出了共享電動車,給用戶帶來了速度上的飛躍。共享單車系列突破了生物局限,比起人類的自身的“物件”,其超越了我們的腿腳,使人可更快地到達某地。但大眾普遍認為的便捷與速度也引發了一些問題。
現出現的一些問題需要關注。首先,有些街道的共享單車停放區域與實際定位設置有出入,加之車輛的擺放方向、停車間距的標識不夠明確,從而導致只要單車在其規定區域附近便可停車、車輛停在路邊臺階上下不一致、停車方向混亂和停車區域未能合理利用的問題出現,這些問題縮小了流動行人與其他車種的出行面積,同時對城市市容有負面影響。其次,騎行共享電動車的用戶為任意人,出現了私人對公共單車上鎖、撕毀單車的二維碼掃碼標識等現象。在騎行過程中除人為損壞外,對騎行者一般并無其他“扣分”“罰錢”等處罰限制,于是常有用戶在十字路口隨意穿行,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城市交通,增大了交通事故的突發系數。由于共享電動車輕巧迅速的特點,還會出現與行駛汽車搶跑道而造成交通事故等狀況;再者,共享電動車升級座椅后,較之前更加寬敞而舒適,這本是改良設計帶給用戶的福利,但部分用戶為了省錢省力,目前還出現了“一座帶雙人”的現象,常造成共享電動車超負荷破壞、超重誤撞行人等問題。設計師如果僅滿足于共享單車系列帶來的生物飛躍,可能會忽略死亡與環境局限,這樣會使設計“誤入歧途”,造成的后果將不堪設想。如果我們意識到設計師有足夠的能力在大規模生產的基礎上進行謀殺,我們也就會發現這在設計師的身上施加了巨大的道德和社會責任[3]。設計師只有在肩負著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道德觀時進行創造,其行為才可稱為設計。
共享單車系列的基礎功能對用戶做出的貢獻不可否認,但在改良升級設計后,部分用戶的使用規則變得模糊,上述舉例中的“反面用途”需要引起重視,可概括為安全問題和社會問題。
安全問題是所有問題中最應當注意的。在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中,人們的需求由低到高被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的需求。其中低級需求是人們的必須需求,高級需求與之相比不是絕對、必需的。換句話說,安全需求是必須的。所以設計師在創造產品時應更多考慮到產品的基本功能,也就是此產品是否具有使用功能、對用戶有的安全是否有保障,在此基礎上才能將著眼點轉向產品的附加值。正如升級后的共享單車系列,較剛問世時騎行雖更加舒適便捷,但同時也給不良使用、人為破壞創造機會,進而引發安全問題,這時的設計價值便與剛問世時有所出入。不論產品處于哪個階段的設計中,設計師都應該將產品可能存在的所有安全隱患考慮在內,最大程度上保護用戶。
社會問題是關乎全體人民是否能夠在社會大環境下和諧共生的問題,是關乎社會秩序是否能夠井然有序的問題。共享單車系列設計有利有弊,它解決了部分社會問題,如汽車數量驟增引發的交通堵塞問題、為人們提供了優質便利的交通方式、減少了尾氣排放過多造成的環境污染、為部分群體緩解了經濟問題等,同時也帶來了社會問題,主要為不良的使用方式與停車方式影響了本來已經緩解的交通堵塞問題、影響城市市容等。社會是由每個個體共同組成的,社會的利益即是每個人的利益,也是大家共同的利益,解決好這個問題是關鍵。而以上兩個問題的最終指向為人的問題,可以歸結為設計師設計的問題、用戶使用的問題,還可以歸結為企業的出廠問題或是交通管制人員的管理問題。其實這是每個人的責任問題。對此,對共享單車系列設計問題的整改建議如下:
對于設計師來說,首先應在車身明確標明騎車的正確使用方式、停放方式及可承受重量,并在停放區域標明共享車停放的方向以及區域,裝設速度檢測器,并標明車速限制準則,提醒騎行用戶當前車速。對于部分地區,已經增設騎行頭盔設置,對騎行者的人身安全起到保護作用。對于騎行用戶來說,最應該做到的就是保持高度自覺自律,按照正確的提示規范用車,為自己的人身安全和社會的長治久安做貢獻。對于交通管制人員來說,社會秩序需要有制度來維護,應制定相關的制度規則,加大監管力度,對不規矩的行為加以提醒和懲戒。只有各方力量統一融合,設計才能發揮最大的價值,社會才會更加繁榮和諧。
維克多·帕帕奈強調設計的目標群體為多數人而非少數人,設計的方向是綠色而可持續發展的設計,而非面巾紙文化中的設計,設計的態度真實的、注重功能的、以人為本的,設計的維度是全面的,應關注“局限三角”的每一面。這就要求設計師從設計倫理角度出發,不斷地自我批判,提升社會責任感與道德感。共享單車系列設計為社會帶來諸多便利,它不僅是一種交通工具,更是一種社會進步的表現。設計師從發現社會問題到創造共享交通方式來解決社會問題,無疑為社會的進步作出貢獻。而在享受設計帶來的便利的同時,更應重視改善設計不足。所以說如何解決好問題是關鍵,而這需要設計師、用戶以及交通管制人員通力合作,營造良性的社會環境,將設計價值發揮極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