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潔
以前,主流媒體的新聞攝影很少有業余攝影人士參加,新聞圖片的供稿大多由職業新聞攝影記者來完成。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這個局面被改變了。如今,人們在用智能手機拍攝短視頻的同時,也在大量拍攝新聞圖片。筆者認為,當下主流媒體要把握時機,順勢而為,積極選用社會公眾提供的有價值的新聞圖片,不斷豐富各平臺的報道內容和報道形式。
據不完全數據顯示,目前已有70%以上擁有手機的人在用手機拍攝圖片或者錄制視頻。隨著感光元件技術水平的提升,手機拍攝的圖片畫面純凈度、清晰度、色彩保真度都完全能夠滿足人們的日常網絡社交。手機攝影的異軍突起,使許多人拿起手機拍攝身邊事、感人事、突發事。傳統新聞攝影的采編模式被打破。現在的許多智能手機已經具有廣角、中焦、長焦和微距等拍攝功能,畫面像素也有了明顯提高。先進的數字技術給以抓拍為主的智能手機用戶帶來了諸多便利,當人們在現場對新聞事件抓拍不到位或者曝光、構圖有問題時,還可以借助手機功能調整曝光或裁剪圖片。
人們廣泛使用的智能手機,實際上已成為一種集圖片和短視頻拍攝、制作、發布于一體的媒介工具。由于智能手機比數碼相機價格低廉,使用方便,人們可以隨時隨地隨手拍攝,因此,由智能手機拍攝的新聞圖片已被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廣泛采用。用手機拍攝新聞圖片,比用傳統攝影器材拍攝具有諸多優勢,拍攝現實場景時所受到的干擾少,內容更直觀、更貼近,并且不用存儲到讀卡器再將圖片導入計算機終端,而是可以即拍即傳,免去了用單反相機拍攝的許多操作步驟,大大提高了新聞圖片發布的時效性。手機拍照比數碼相機更加方便,一是對突發事件,手機能以最快的速度在第一時間第一現場進行拍攝;二是開展輿論監督時,用手機偷拍隱蔽性強,是最有效的暗訪工具。
手機攝影的優勢在于傳播的廣度無邊。全民攝影時代,新聞攝影已不再是職業記者的專利,普通民眾都可以利用智能手機或數碼相機拍攝。尤其是面對一些突發事件,職業記者不可能當時就在現場,許多現場照片往往是由分布在各地的普通民眾通過手機拍攝的。現在,手機的便捷拍照功能越來越齊全,人們在遇到自己認為有傳播價值的新聞事件時會隨手拍攝,在傳到網絡的同時也會向主流媒體投稿。這些新聞圖片題材廣泛、內容豐富、時效性強,許多是在主流媒體工作的職業記者無法拍攝到的。
手機攝影為人們帶來了拍攝的便利性,并在不斷塑造大眾審美的基礎上,對手機攝影的專業性構成了潛移默化的影響。面對全民攝影趨勢的進一步發展,手機攝影將以其“攜帶方便”“操作簡單”“高效整合”“全民共享”“傳播及時”等特點形成一門獨立的藝術體系。雖然目前的智能手機在拍攝操作、成像、圖片質量等方面無法與照相機相匹敵,但便攜性和使用的高頻率完全可以滿足新聞攝影的“短平快”要求。
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4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9.4億,較2020年3月增長3625萬,互聯網普及率達67%,較2020年3月提升2.5個百分點。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為包括新聞圖片在內的視覺信息的融合傳播創造了條件。大數據、VR、人工智能等技術的進步加快了互聯網及移動互聯網時代媒介融合的進度,圖片傳播作為社會化信息傳播的一個重要部分,從生產到閱讀隨著媒體的融合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全民“攝影記者”時代的開啟得益于網絡媒體的快速發展,許多視覺沖擊力強的新聞圖片,由普通群眾拍攝傳到網絡空間后能迅速發酵成為輿論熱點。
視覺信息的融合傳播既需要大量的短視頻,也需要反映典型瞬間的新聞圖片。如果說視覺文化是現代性與日常生活相碰撞的產物,那么攝影便是這一碰撞過程的經典例子。在視覺傳播信息中,新聞圖片現場感強,能產生“一圖勝千言”的效果。優秀的新聞圖片既有形象價值,更有新聞價值。
就傳統紙媒而言,報網融合使傳統報紙與新興媒體在新聞采訪、資源共享、信息互通、多渠道傳播等多方面實行了融通整合。作為傳統報紙重要的一翼,在媒介深度融合的今天,新聞攝影圖片依然在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有的報社為了調動人們用手機拍攝的積極性,還開辟專版,以較高的稿酬征集兼具時效性、典型性和趣味性的新聞圖片。傳統媒體時代,人們閱讀新聞圖片主要是通過紙媒;網絡時代,微博、微信、論壇、客戶端也在發布新聞圖片,公眾閱讀新聞圖片的平臺在不斷增多。
網絡時代,由于“人人都是記者”,新聞圖片和短視頻等視覺信息實行了融合傳播。尤其是社交媒體的超人際傳播模式,使傳者與受者的界限日漸模糊,兩者的關系得到了強化。普通民眾可以隨時隨地將用手機拍攝的新聞圖片在社交平臺發布,受眾則能在多個平臺即時看到這些用手機拍攝的新聞圖片。這既加快了新聞圖片的傳播速度,也拓展了新聞圖片的傳播渠道。
新聞圖片的傳播也存在著分眾化和精準化問題,這是因為網絡時代人們對圖片信息也是選擇性關注的。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多元化標準,加大了主流媒體對新聞圖片的評判難度。但無論如何,主流媒體對新聞圖片應該有科學合理的判別標準,哪些可以在自己的傳統媒體平臺和新興媒體端口傳播,需要經過精心選擇。這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即真實性、導向性和藝術性。
新聞圖片的價值取決于其是否真實,無論角度多么巧、構圖如何美、影像質量怎樣高,只要內容不真實,就不能當作新聞圖片進行傳播。真實是所有新聞報道必須堅持的原則,同樣也是新聞圖片的生命。如今,網上傳播的由手機用戶拍攝的圖片真真假假、繁亂蕪雜,許多還是經過拼接的PS圖片,真實性難以得到有效保障。對看上去視覺沖擊力很強的圖片,主流媒體如果不加選擇拿來就用,那么就會對自身的公信力造成嚴重損害。因此,對普通民眾提供的手機圖片,主流媒體要經過核實后才能采用。
自然災害事件、事故災難事件、公共衛生事件、社會突發事件以及一些熱點焦點問題,都是手機持有者喜歡拍攝的主要新聞題材,但這些題材的圖片報道往往會出現一些導向性問題。主流媒體絕對不能采用導向走偏的手機圖片,否則會造成嚴重的不良后果。手機拍攝者不像職業記者那樣有很強的政治意識,對他們拍攝的新聞圖片,主流媒體在使用時必須嚴格把好導向關。
用手機拍攝的新聞圖片,同樣需要有藝術性規范的要求。無論是取景、構圖、用光還是色彩,都應該體現出其應有的藝術審美特征。手機拍攝的新聞圖片,因為出自普通大眾之手,畫面語言更加獨特。用手機拍攝的優秀新聞圖片,應該是畫面有溫度、報道有深度、表達有力度、思想有高度。
當然,融合傳播對新聞圖片提出了更高要求。由于受眾對新聞價值的認同有差異,因此主流媒體要根據受眾需求去衡量事實信息的新聞價值大小,不斷滿足受眾對新聞信息的多層次、多方面需求。主流媒體在篩選用手機拍攝的新聞圖片時,對技術參數的考慮應該是其次的,真實性、導向性和藝術性才是主要的。這些圖片是否符合當前的報道主題,能不能表達媒體的傾向,是在選擇使用時也需要考慮的。
全民攝影時代,新聞圖片的生產模式與發布流程都發生了變化,智能手機的伴隨性、便捷性、平民性和普適性,為新聞圖片的即時拍攝開辟了更大空間。主流媒體要順勢而為,對這些新的資源,除了在傳統媒體積極采用外,還應該在“兩微一端”等新媒體平臺加大編發和把關力度,以推動視覺信息的全方位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