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玲(陜西國際商貿學院)
當前,我國經濟增長速度已經不再似改革開放的前三十年那般迅速,為了應對經濟增長速度由高速發展轉變為中高速增長的經濟新常態背景特征,各行各業都在優化生產結構和質量,推動創新型戰略發展模式的建立。只有這樣,我國產業才能更好地適應經濟環境,繼續為經濟建設添磚加瓦。
當前,我國處于經濟發展轉型階段,進入由高速發展向高質量、中高速發展轉變的過渡階段。各個產業處于困境和機遇共生的重要戰略階段,因此,推動產業優化和轉型升級是非常必要的。
我國傳統的粗放型、勞動密集型和資源浪費型產業已經不能適應當前的社會基本矛盾和經濟發展的需求。而我國大力推進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的轉移,升級產業結構,推動第三產業和新興產業的發展,不僅是在可持續發展和綠色發展的新經濟發展理念和戰略之上的決策,也是產業謀求自身長遠發展的重要舉措。
西咸新區是我國第一個以“創新城市發展方式”為主題的新區,也是我國第七個國家級新區。西咸新區連接西安和咸陽,涉及的范圍面積廣闊。而國家最開始設立西咸新區,主要是因為西咸新區處于發展相對落后的西北部地區,具有較為明顯的區位優勢。
西咸新區的發展目標是建立創新型的、具有深厚歷史文化底蘊和特色的現代化城市群。因此,在產業結構上,西咸新區具有以下三個特點。第一,西咸新區的文化產業發展快速,致力于建立能夠彰顯中華歷史文明、能夠和國際文明進行交流融合的歷史文化城市群。第二,西咸新區的產業發展更加注重低碳環保和綠色,啟用新能源作為產業發展的動能,為推動可持續發展戰略而努力。第三,創新型產業聚集,作為國家級統籌科技資源的新興產業集聚區,西咸新區的創新型產業較多,第三產業和新興產業發展相對較為穩定。
人才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源泉和動力,產業結構的不同也決定著人才層次需求的不同。而西咸新區在產業優化和轉型升級的過程中,勢必也會涉及人才層次需求的變動。比如說推動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向第三產業和新興產業的轉型,就需要更多的高素質人才。
此外,西咸新區是綜合類型的產業聚集新區,綜合了文化、旅游、服務、金融、高科技、生物技術、航空航天等各個行業和領域的產業制造活動和服務,崗位數量近150萬。因此,即使西咸新區已經聚集了陜西省大量的高校,還是會出現人才數量和質量都不能滿足其產業優化和轉型升級的需求。人才的短缺,也是西部地區經濟發展受到限制的主要原因之一,西咸新區一定程度上也存在著同樣的問題。
西咸新區在西安和咸陽中間選址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因為兩地之間的工業基礎和基礎設施比較完善,更有利于開展新區建設,能夠利用原有的工業基礎。但是,西咸新區建設之初,占據最大比例的產業是第一產業,并且還占據了比較絕對的比重。因此,在西咸新區的產業優化和轉型升級過程中,需要對第一產業進行更大力度的調整。
當然,隨著西咸新區的發展,該地原有的第一產業占主導的時代已經過去,第三產業已占據了絕對的比重。但是,在其發展過程中,也發現了一些問題,主要表現為產業協同效應相對較低,不利于經濟的高質量發展。現如今,第三產業已經占據一半以上的比例,但是航空航天、生物科技等高新科技產業、金融商務、文化旅游等服務產業的發展還不夠充分,產業鏈條長度有限,導致西咸新區的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和新興產業的產品附加值相對較低,還沒有充分打開市場需求,因此協同效應會相對較低。
經濟新常態背景下,西咸新區產業結構的優化和轉型升級要符合經濟發展的需求。當前我國經濟市場中,由于供給質量不夠高而導致的經濟發展質量較低的問題已經成了產業結構優化轉型的重要調整對象。因此,西咸新區也要立足于這一經濟背景,致力于優化產能結構,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西咸新區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速度較快,狀態比較良好,新區可以借助其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優勢,對西咸新區當前的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進行調整,引進高水平的生產力和科學技術,以幫助工農業通過科學技術提高生產力,制造出更加優質的產品,有效防范產能過剩和供給質量低的問題。
西咸新區的生態環境和西部地區其他地域相比較為良好,但是和東部等生態環境自愈能力較好的地區相比,生態環境仍然顯得比較脆弱。主要表現為一旦破壞,則很難恢復。因此,在西咸新區的產業結構優化和轉型升級過程中,更需要在生態環境保護和恢復上投入更多的時間精力和資源,以保證西咸新區發展能夠長期擁有相對優越的自然環境條件。
生態環境在一定程度上也成為制約一個地區經濟和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只有推動綠色可持續發展,以綠色理念指導產業結構的優化和轉型升級,才能夠更好地建立起經濟高質量的發展模式。
首先,西咸新區是關中—天水經濟區的核心區域,具有較為完善的基礎設施設備,經濟基礎和工業基礎相對比較完善。其次,西咸新區具有較為深厚的文化底蘊,對于文化產業的發展有著天然的優勢。最后,推動經濟和產業發展,最重要的因素是人才,我國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為西部引進了一些素質較高的專業人才。而且西咸新區所處位置的教育環境較好,高等院校相對較為聚集,高素質人才的匯集為經濟產業發展提供了較為充足的后備軍和發展活力。
基于此,西咸新區擁有較為穩固的專業人才隊伍培養基礎。所以,在西咸新區產業結構優化和轉型升級的基礎上,需要著重加強對勞動力素質的提高和對各層次人力資源隊伍的優化配置,優化西咸新區的人才結構,特別是要加強對第三產業和新興產業所需的高素質、高技能人才的培養。此外,西咸新區還應該提高人才待遇,吸引更多的優秀人才,為西咸新區的產業結構優化提供更為廣泛的活力。
產業結構的優化和轉型升級,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國經濟發展取得的成就,目前,我國經濟已步入下一個需要更高生產力水平支持的階段,科學技術會成為越來越重要的生產力。以科學技術為中心的科技創新型產業結構,也是我國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重要方向。因此,西咸新區在產業結構的優化和轉型升級過程中,要大力推動“互聯網+”與各個產業的融合,特別是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通過互聯網技術能夠進一步構建起以科學技術為核心的創新型產業發展結構體系,提高產業的信息化程度。西咸新區還應該加大對科學技術研發的投入力度,推動互聯網技術基礎設施設備的完善,大力推動以技術導向型產業為中心的產業群進一步發展。
西咸新區是第七個國家級經濟新區,受到了國家的廣泛關注。而西咸新區自身的創新發展,也影響著自身的效應,積極適應經濟新常態背景,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和轉型升級,是西咸新區建立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目標前進的重要舉措。不僅是西咸新區,中國各個區域的經濟發展都明顯進入了下一個階段,傳統的發展模式已經不適合新的經濟環境,只有大力推動創新發展,促進產業結構優化,才能夠更好地實現經濟由高速增長向高質量增長模式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