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靜,張俊娥,王永剛,李明蔚,王一淑,王媛媛,王恒嘉
(1.神東煤炭集團公司, 陜西 神木 719315; 2.北京市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 北京 100037;3.國家城市環境污染控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北京 100037)
在我國,化石能源儲量中煤炭占96%,石油天然氣僅占4%,貧油少氣、相對富煤是我國的資源稟賦特征。新中國成立以來,煤炭產業一直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基礎產業和支柱產業,對國家經濟突飛猛進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1]。在我國能源資源基地建設中,14個大型煤炭基地煤炭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90%以上,其中9家企業煤炭產量超億噸[2]。然而,大型煤炭采礦區對地質環境的破壞也是劇烈的,進而對區域水循環、地表生態系統穩定性造成影響。面對新時代新形勢新要求[3-7],如何在挖掘煤炭資源為社會經濟發展保駕護航的同時,保持區域生態環境質量不斷提升,將是煤炭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綠色發展的核心瓶頸。
從2007年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建設生態文明開始,到2018年將生態文明歷史性地寫入憲法,正式宣告了中國已經邁入生態文明建設時代。習近平總書記站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戰略高度,回答了為什么要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什么樣的生態文明以及怎樣建設生態文明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形成了系統的生態文明思想[8]。2018年5月召開的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習近平同志首次提出了生態文明五大體系[9],這是目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最清晰的路線圖,是確保實現美麗中國的具體舉措。本研究以五大體系為導向,以大型煤炭采礦區為研究區域,針對行業特點和面臨的主要問題,研究解析采礦區生態文明建設框架體系,為煤炭開采行業實現綠色的可持續發展,同時帶動地企民協調發展提供規劃思路。
礦區生態經濟建設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在企業內部,通過能源替代、工藝改進、強化管理,提高資源、能源利用率,實現污染趨零排放;第二個層次在礦區各企業之間,延伸產業鏈,做大下游產業,發展靜脈產業,通過企業間物質、能量交換,促進相關企業的產業整合,實現廢物的回收和利用;第三個層次在區域上,與社會體系相銜接,區域層面形成生態經濟網,充分利用各類資源,將工業廢棄物治理與第一、三產業連接,促進區域整體可持續發展,實現地企融合。總體來講,可以分為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和生態經濟網建設三部分。
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是我國建設生態文明的基本途徑,也是企業發展生態經濟的主要實踐模式[10]。煤炭開采企業綠色發展模式包括綠色生產、綠色生活、綠色辦公。綠色生活和綠色辦公與其他行業具有共性,在此不再贅述。綠色生產目的旨在不斷提高煤炭資源能源的開發利用效率,而科技創新則是最有效手段。作為億噸級煤炭生產基地的代表,神東礦區一直致力于綠色開采技術創新,開發應用薄基巖淺埋煤層保水開采技術、洗煤水閉路循環技術、礦井水采空區過濾與凈化復用技術、井下無巖巷布置技術和井下矸石處理技術、井下到地面實現全程防塵技術等清潔生產技術[11],從源頭減少了廢棄物的產生。循環發展主要是使傳統意義上的廢棄物——礦井水、煤矸石、煤泥、粉煤灰等實現資源化、產業化發展,將煤炭生產單一化經營模式轉化為以煤炭、礦井水、煤矸石為資源的多元化產業發展模式。礦井水作為非常規水資源,已被納入水資源統一配置[12]。煤矸石由于產生量大、對環境污染嚴重,是煤炭開采企業生態化建設之路需要解決的難點[13]。低碳發展主要目的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可以通過碳監控、碳核算、碳減排、碳中和等途徑實現[10]。
礦區生態產業化建設首先考慮各種自然要素的共生關系,整體規劃礦區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打造礦區良好生態系統基底,發揮正常生態功能。其次結合產業生態化建設,以礦井水為重要的可利用水資源,在土地復墾的基礎上,不斷培育農、林、牧、旅游等各類生態產業,更好地發揮礦區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不斷提高區域經濟發展中非礦產業增加值占比。創新生產經營方式,規模化生產,集約化經營,社會化服務,努力形成政府、礦區、產業公司和地方群眾共建共享共贏的局面,在精準扶貧道路上踐行煤企擔當,助力國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礦區生態經濟網建設要以煤炭開采為主業,加強區域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圍繞生產過程中伴生的各種廢棄物以及生態修復過程中培育的地表生態資源,積極推進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發展,形成緊密耦合互惠互利的生態經濟循環利用產業網,促進地企民融合,推動礦區可持續發展。
產業生態化過程重點發展“煤電建材聯營”為主體的循環經濟模式,以煤炭開采加工業作為龍頭,延伸煤炭產業鏈,礦井生產排放的矸石煤泥等廢物資源作為電廠的燃料,井下排水處理后作為電廠的冷卻水,電廠為煤礦供熱供電。通過系統之間產品或廢物的相互交換,形成煤炭工業生產鏈,使礦區內各種資源得到最佳配置、廢物得到有效利用、環境污染降低到最低限度。
生態產業化是在生態系統修復的基礎上,有針對性的建設經濟林、播撒草籽散養畜禽發展畜牧業、土地復墾恢復種植業以及發展設施農業、宣傳礦區生態建設成果打造礦區旅游業,對于有條件地區可以發展林果業和食品加工業。以“開采一次性煤炭資源,建設永續利用的生態資源”為理念,全方位培育生態化產業,使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成果在礦區扎根,為礦區實現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
礦區生態文明建設要以改善礦區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建立指標體系,逐級分解,明確相關部門責任,形成目標方向一致、相互配合、協調統一的目標責任體系。政府是區域生態文明建設水平的責任主體,煤企是重要的責任落實主體,在礦區生態文明建設中起到示范帶領作用。
由政府牽頭成立礦區生態文明建設管理委員會,構建由“生態文明建設管理委員會→煤企→礦井(各單位)”組成的組織機構。生態文明建設管理委員會,作為礦區生態文明建設的最高管理機構,負責礦區生態文明建設的頂層設計,統籌各方職能,制定中、長期規劃,定期對相關單位生態文明建設工作進行監督檢查。
科學完善的評價指標體系是判斷生態文明水平、明確生態文明建設重點目標、指導生態文明建設實踐工作的基礎[14]。成金華等[15]結合礦區存在的問題,綜述相關指標使用頻率,從資源利用、環境保護、生態經濟、社會發展和綠色保障等五個方面提出了礦區生態文明評價指標體系。本文建議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的礦區生態文明建設指標體系,以五大體系為系統層,從生態經濟、生態環境、生態安全、生態文明制度、生態文化方面建立評價體系,提煉相關指標,根據相關法律法規要求限值,結合礦區實際情況,選取各指標現狀值與目標值。根據組織機構設置情況,確立評價方案,明確各單位相關責任,推動各項指標落實完成。
礦區生態安全主要包括環境安全、生態脆弱區管理與生態風險管理。礦區生態文明建設要重視本地區原有生態系統的保護,遭受生態破壞的地區要積極開展生態系統重建和改善,尤其是生態格局脆弱地區,應該構建生態安全體系。
污染防治工作是維護環境安全的基礎。污染防治攻堅戰的主要任務,是針對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水、廢氣、廢渣等污染物以及噪聲污染、放射性污染等污染源,以技術革新與經濟投入為重要手段,采取預防與治理相結合的方式,制定污染綜合防治方案,減少和控制污染物的產生與擴散,使重點污染物排放指標達到政府考核要求。根據礦區污染物排放特征,制定源解析及防控策略。
生態安全格局構建是緩解生態保護與經濟增長之間矛盾的重要空間途徑,也是生態治理由末端走向前端的必然選擇[16],是礦區開展生態脆弱管理的重要手段。生態安全格局指自然景觀中處于不同方位和空間聯系的點、線、面等關鍵局部共同構成的多目標、多層次和多類別的某種潛在生態系統空間配置格局,對維系生態安全意義重大[17]。生態安全格局的構建已經形成基本范式,一般包括源地識別、生態阻力面設置、廊道提取等關鍵步驟[18],最重要的是要識別區域內的生態源地和生態廊道,并加以針對性的保護和修復。
生態風險管理主要包括風險源管理、安全監控和風險應對。具體來講,要開展礦區風險源識別以及危險鑒定工作,識別可能導致突發環境事件發生的風險因素,建立風險源數據庫,實行“分類、分級、分區”管理。開展礦區環境資源承載力監測與預警,根據本地區自然條件確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紅線,當開發接近這一紅線時,提出警告警示;超過時,實行限制性措施,防止過度開發后造成不可逆的嚴重后果。建立環境風險監控平臺,提高生態環境監測能力。
制度建設是推進礦區生態文明進程的重要保證。按照源頭預防、過程控制、損害賠償、責任追究的思路,結合礦區實際,完善礦區生態環境保護制度體系。
礦區生態文明建設委員會牽頭制定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考核辦法,按照客觀公正、科學規范、突出重點、注重實效、獎懲并舉的原則,對各單位領導干部定期進行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根據考核結果,實施獎懲分明的考核機制。對于生態環境損害明顯、責任事件多發部門的黨政主要負責人,參照《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辦法(試行)》等規定,進行責任追究。
建立和完善自然資源用途管理制度、監督管理制度、監測預警制度、離任審計和責任追究制度。組織實施礦區自然資源調查工作,開展統一監測、評價;在遵循資源自然屬性的基礎上進行開發和利用,明確各級領導在保護生態環境與自然資源中的重要職責。把資源損耗、環境破壞和生態效益納入對各礦的績效考核評價體系,定期公布考核結果。建立和完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機制,推動落實黨政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和責任追究制度。
生態文明本質上是追求人與自然、人與人的和諧。在生態保護的前提下開發礦產資源,必須處理好各方利益,統籌協調礦企與地方、與當地居民之間的利益關系,實現礦地和諧,共享礦業開發帶來的經濟社會發展成果[19]。礦區地企協調發展制度主要包括生態補償制度和聯防聯控制度。
生態補償涉及到政府、煤企和居民三方利益。政府負責制定符合當地實際情況的決策;煤企在追逐利益的同時要重視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建立生態補償儲備金制度,對于造成生態環境損害的要向當地政府和居民繳納補償金;礦區居民即是受益者又是受害者,礦區居民得到的生態補償除了必要的生產資料補償外,還應得到機會成本補償[20]。
推進完善礦區水、大氣等環境要素聯防聯控制度。在國家、省、市政府聯防聯控協調機制和立體多維監管體系指導下,煤企自覺接受政府監督,加強與治理企業的合作力度,圍繞區域水環境質量改善、大氣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等目標,創新協同合作機制,完成政府下達的各項指標要求。
礦區開展生態文明建設主要依靠資金、科技、人才的保障支持。礦區應優化細化清潔能源改造、節能降耗、基礎管網建設、礦井水利用、煤矸石處理、水土流失防治、塌陷區治理、經濟林建設、礦區環境綠化美化凈化、生態脆弱區修復等有關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的資金保障工作。引導樹立生態科技觀,推動創新技術的研發與應用。設立生態科技專項資金預算,加強基礎研究和技術攻關,加強科研投入力度。建立生態文明建設人才庫,與科研院所聯合培養專業人才,提高員工整體專業水平,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專業化人才隊伍。建立生態文明建設專家咨詢制度,健全科技研發與生態文明管理人才體系。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生態文化的核心應該是一種行為準則、一種價值理念。衡量生態文化是否在全社會扎根,就是要看這種行為準則和價值理念是否自覺體現在社會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具體來講,礦區生態文化建設可分為精神文化建設、行為文化建設和物質文化建設。
精神文化是全體民眾的共同意識、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建設和諧共生的礦區精神文化,要在礦區樹立生態文明建設目標、營造生態文化氛圍;要對企業員工和社區居民開展主題宣傳教育,舉辦宣傳活動,建立生態環保信息公開平臺,開放多維度多渠道的宣傳平臺;采取多種形式,豐富生態文化教育內容。
行為文化是全體民眾的行為規范、行為準則。建設知行合一的行為文化,要強化領導干部的帶頭作用,通過培訓學習和干部考核等形式,拓寬領導干部的思維眼界,提高領導干部的生態行動力;要廣泛發揮調動企業員工主觀能動性,通過開展在職教育和舉辦知識講座等方式,提高員工的綠色發展觀和生態行動力;要積極引導公眾參與到企業的生態文明建設活動當中,實現綠色生產和綠色生活。
物質文化是礦區生態文明建設豐碩成果的凝練,是生態文明宣傳的陣地。建設融合互動的物質文化,要通過示范園區的規劃和建設,傳播生態文化,展示已有的生態文明建設成果,把生態文明示范園區打造成礦區生態文明的宣傳陣地;要通過生態社區的開發與改造,運用現代生態理念與技術,充分發揮社區的生態功能,維持社區生態系統平衡,實現資源和能源的高效循環利用。
綜上,大型煤炭采礦區是國家能源戰略要地,是人類活動影響大規模廣的特殊區域,是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矛盾存在最多的區域。在新時代新形勢新背景下,應以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解決目前存在的各種難題,構建以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為主體的生態經濟體系、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的目標責任體系、以生態系統良性循環和環境風險有效防控為重點的生態安全體系、以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保障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以生態價值觀念為準則的生態文化體系,推動礦區地企民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