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欣 梁斌 李凱麗
(1.中共保定市委黨校,河北 保定 071000;2.保定日報社,河北 保定 071000)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就要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全媒體時代信息無處不在、無所不及、無人不用,導致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傳播方式都發生了深刻變化①。伴隨著這些變化,社會群體心理行為也發生了變遷。明確廣大網民的社會群體心理行為,了解其特點,對我們認識輿論形成,預測輿論走向,進行輿論引導有著重要的意義。河北省及各市縣的輿論引導是否有效,關系到干群關系、關系到政府的公信力、關系到河北省的社會安定與和諧。有效的輿論引導是政府執政能力強的體現,可以促進政策的落地實施。通過輿論引導匯聚人心、凝聚力量,為建設經濟強省、美麗河北助力,為“十四五”開好局、起好步,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貢獻力量。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技術的發展,我們已經進入了全媒體時代。“全媒體”是利用多種媒介形態如報紙、廣播、電視、網站等,采用多種媒體表現手段,如文字、聲音、動畫、影像等,通過融合的廣電網絡、電信網絡以及互聯網絡進行傳播,最終我們可以從電腦、手機、電視等多種終端完成信息的接收。在全媒體時代,人們對信息的感知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滿足。
河北省主流媒體為了增強宣傳工作效果,提高輿論引導力,就充分發揮了媒體深度融合的優勢。比如河北經濟日報,讀者不僅可以拿起報紙進行閱讀,還可以掃描報紙上的二維碼,從手機上看視頻、讀圖解。不僅如此,它還開設了自己的抖音號,實現了報紙內容的移動化呈現。
全媒體時代,人人都有麥克風,個個都是自媒體。每個人都有可以成為信息的發布者、輿論的監督者和意見的表達者。從積極方面來看,這可以促進群眾參與社會治理,增強政府與群眾的互動與鏈接,促使政府提高執政能力、提升服務水平。但另一方面,輿論引導工作壓力倍增,稍有不慎,便會使負面輿情在網上發酵,嚴重影響到政府公信力、地方在全國的形象,甚至會影響到社會的穩定。這就提示我們,一定要加強輿論引導工作。
在輿論引導方面,河北省有深刻的教訓,同時也有豐富的經驗。河北11·28 重大燃爆事故曾經牽動著廣大群眾的內心。事故發生后,張家口市政府以人民為中心,第一時間發聲,贏得輿論引導主動權。一邊采取有效措施進行緊急救援,一邊理性引導廣大網民,獲得了輿論的支持,彰顯了政府的公信力。被網友稱為“教科書”式的典范②。
從眾心理指個人受到外界人群行為的影響,而在自己的知覺、判斷、認識上表現出符合于公眾輿論或多數人的行為方式,簡單來說就是一種少數服從多數的心理現象,它廣泛地存在于各類人群當中③。當一個熱點輿情事件發生時,人們或持支持態度或持反對態度積極加入討論,有的人持中立態度或者沒有自己的觀點,這時就會出現盲目服從的現象。甚至,當意見雙方人數不對稱時,出于不被孤立和安全感的需要,人們會迎合多數人,覺得多數人的態度更可信,即使自己有意見也會隱忍不發表出來,造成“隨大流”的現象。正如《烏合之眾》一書中所描述的那樣,群體很容易受到暗示和感染,即使看到一些不準確的信息甚至是謠言,也會在群體中擴散傳播,被大家所接受。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雙黃連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狀病毒”的消息沖上了熱搜。大家紛紛連夜排隊購買雙黃連口服液,一夜間,雙黃連口服液脫銷。雖然河北主流媒體也做了宣傳,抑制并不等同于預防和治療,不要自行服用等。但出于對疫情的焦慮,出于從眾心理的作祟,受朋友圈“終于搶到了”等消息的暗示,獸用雙黃連都賣完了,甚至有人去搶購雙黃蓮蓉月餅。搶購行為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社會的恐慌,對疫情防控帶來了不良的影響。
從另一個角度理解,從眾心理也可以發揮積極的作用。比如通過輿論引導,發揮從眾心理的作用,讓人們齊心協力抗擊疫情。群體的情感激勵和煽動的行為比個體要好,所以確保輿論導向正確,發揮從眾心理,萬眾一心、團結一致,就會收到“眾人拾柴火焰高”的效果。
第47 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指出,截止到2020 年12 月,我國網民規模已經達到9.89 億④。網民規模龐大,網民素質參差不齊,加之網絡的匿名性等特點,部分人在生活中遭遇不順,就會在網上大肆宣泄情緒。美國學者斯托弗提出相對剝奪感,當人們把自己的處境與某種標準或某種參照物相比較而發現自己處于劣勢時所產生的受剝奪感,這種感覺會產生消極情緒,可以表現為憤怒、怨恨或不滿。在日常生活中,或因為貧富之間的差距,或因為社會治理中不可避免的矛盾,人們很容易產生相對剝奪感。輿論熱點事件發生之后,網民在敵意的驅使下,怨恨不滿的情緒很容易被激發,進而影響輿論的走向。
如果不加以正確的輿論引導,宣泄心理會導致理智的聲音越來越少,苛責謾罵之聲充斥輿論。如果再有別有用心之人加以煽動,后果會更加棘手。2020 年河北某市創城期間整治亂停亂放共享單車,清理暫扣違規車輛。此事經網上發酵,成為熱點輿情事件。除理性發聲外,其中不乏無病呻吟、借機宣泄之人,以“看熱鬧不嫌事大”的心態點贊,以抨擊、指責等語言評論等。給當地政府形象造成了不良影響。
當今輿論場有這樣一種現象,無論是什么事情,如果發生在普通大眾身上,會被看作很平常的事情。只要涉及到官員和富人,那都會在網上迅速傳播擴散,產生輿情共振,很多網民就會習慣性地、不分青紅皂白地選邊站隊,質疑否定,甚至是苛責謾罵。這就是仇官仇富心理。
不管是放眼全國,還是聚焦河北省,“逢官必鬧”“逢富必究”已經成為引爆網絡輿論的常見因素。蘊含仇官仇富心理的事件在河北省時有發生。當發生車禍時,如果是普通車輛碰撞行人,人們更多的是同情關懷慘遭橫禍的受害者。換作是豪車,那輿論的焦點必則會轉向譴責豪車司機,甚至不乏幸災樂禍之聲音。酒后駕車被查,如果是普通人基本不會成為輿情的熱點。但如果換作是某官員,那必會引起人們“有沒有腐敗”“會不會包庇”的質疑,以及“嚴查到底、絕不姑息”的態度,從而引爆輿情。
“首因效應”又叫“第一印象效應”,由美國心理學家洛欽斯提出,是指在人際關系交往中,第一印象會帶來“先入為主”的效果。同樣,在輿論引導中也是如此。全媒體時代一旦發生突發事件,目擊者幾分鐘之后就會拍照附文發布到朋友圈、微博、抖音等網絡平臺。之后的一兩個小時,就可能被大量轉發,成為輿情熱點。官方必須第一時間發聲,發布權威而準確的信息,成為突發事件的第一定義者。否則,只會落得“真相還在穿鞋子,謠言已經滿地跑”的尷尬境地。
“安全閥效應”是指人們把不同的觀點、負面的情緒通過合理的渠道加以宣泄,從而獲得心理的平衡,促進組織內部的矛盾與沖突得以緩和與解決。因此,當社會上有了波動情緒,不應該去“堵塞”,比如一些地方會做出不恰當的刪帖行為,而應該去“疏導”。要建立健全河北省社會心理服務體系,整合心里資源配置,組建專業心理服務隊伍。在輿情處置中,不僅注重事實本身和應該采取的措施,還要安撫群眾的焦慮恐懼等心理。通過高質量的心理疏導,有效的輿論引導,把社會的不良情緒化解,消除因負面情緒宣泄不當而造成的輿論風險。
“破窗效應”是犯罪心理學中的概念,生活中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一個被破壞的窗戶如果不及時修補,會遭到更多的破壞;街道上的垃圾袋、廢紙片如果不及時清理,會有更多的人在這里扔垃圾;單位里如果有一人遲到早退而未被懲罰,會導致更多的人遲到早退……要進行正確的輿論引導,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就必須對網絡謠言、網絡暴力等破壞性行為,在法律上制裁、在道德上譴責,對其持零容忍態度。遠離“破窗效應”,及時阻斷錯誤信息傳播擴散。
“名人效應”是名人的出現所達成的引人注意、強化事物、擴大影響的效應,或人們模仿名人的心理現象的統稱。在輿論引導中,意見領袖就發揮著“名人效應”。意見領袖又叫“網絡大V”或“網絡大咖”,擁有眾多的粉絲和追隨者,一個動態的點贊、轉發和評論就可以輕易上萬甚至幾百萬,在引導網絡輿情走向方面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政府和媒體可以與各領域權威人士合作,將其培養成網絡意見領袖。還可以與微博、抖音等大V 積極溝通交流,重視其意見和建議。當然,政府也可以自己運營官方媒體,提高其知名度,發揮“名人效應”,引導輿論的正確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