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亦赫
(武漢楓葉國際學校,湖北 武漢 430000)
我們的父輩經常會在各種場合提醒我們要節約糧食,可看著餐桌上各種美味佳肴、五谷糧饗,我的腦海中會生出一絲疑惑,我們缺糧食嗎?我國十幾億人口沒覺得缺糧少食呀。隨著我大量的翻閱資料,一個人名浮出了紙面——袁隆平。
在上個世紀50-70 年代我國建國之初,糧食的畝產量不到200 公斤,擺在新中國面前的就是近4 億人口的吃飯問題。59 年-61 年“三年經濟困難”時期,人民吃飯問題再次擺上了臺面。父輩們記憶中的糧食緊張正是這個時期所留下來的。
1953年畢業于西南農大的袁隆平來到了此后一生中耕耘、生活的湖南省,之后的60 多年他一直在田頭耕作,研究人工雜交水稻育種。70 年代初他研究出的首個雜交水稻品種讓中國實現了從糧食短缺到糧食安全的轉變,當時的水稻畝產達到了350-400 公斤,90 年代他所研究的新型雜交水稻畝產突破了500 公斤,2016 年更是達到了畝產1000 公斤,2020 年第三代雜交水稻兩季畝產達到了1500 公斤。全球很多地區都在使用這類雜交水稻,這個品種比當地水稻產量往往增產20%左右。
而這樣一個為全世界解決了糧食缺口的科學家,身上所穿的衣裳不過街邊十元到五十元不等的那種,在國際頒獎典禮的舞臺上身穿的西裝也不超過五百元。他還常說街邊那種襯衣輕便透氣,結實耐用,又便宜,下地干活再合適不過了,拿起衣服愛不釋手,直笑得合不攏嘴。到底是什么樣的優秀品質讓這個老人夜以繼日的為人民做著貢獻,十年如一日?
鮐背之年,袁隆平的眼里依然是金燦燦的稻田,遠方一串串飽滿充實的稻穗,那里承載著的,是農民辛勞一年的寄托,還有老人的夢想。
在袁隆平的童年記憶里,盡管那個年代非常動蕩,父母從未放棄過讓袁隆平兄弟姐妹讀書的機會。可是父母怎么也沒想到,自己全力支持孩子上學,到考大學時,孩子卻要選擇學農。父母最終尊重了孩子的選擇,袁隆平如愿以償進入農學殿堂。他在西南農學院的農學系遺傳育種專業學習四年,覺得肩上沉甸甸的。“看到當時農村的貧窮落后,我是有點雄心壯志的,立志要改造農村,為農民做點實事。我認為學農的就應該有這個義務。”袁隆平說。
為了雜交水稻事業,袁隆平幾十年如一日,矢志不移,視科學為生命。剛開始研究時,許多人說他是自討苦吃,他坦然回答:“為了大家不再餓肚子,我心甘情愿吃這個苦。”研究條件的簡陋艱苦、滇南育種遭遇大地震的威脅、上千次的實驗失敗,都動搖不了袁隆平研究雜交水稻的決心。強國必先強農,強農必先強種。袁隆平深諳這個道理。
作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的他認為,科學家最重要的工作是“頂著太陽,趟著泥水,下田”。而七十多歲的高齡的袁隆平在獲500 萬科技大獎之后仍然一天下田兩次。“我不在家,就在試驗田;不在試驗田,就在去試驗田的路上。”袁老用行動告知我們:實踐才是認識的唯一來源。日復一日田間的暴曬,讓袁隆平變得瘦削、黧黑。可這也正體現了他的堅持、努力與敬業。
1960 年7 月,袁隆平在農校試驗田中意外發現一株特殊性狀的水稻。他利用該株水稻試種,發現其子代有不同性質。因為水稻是自花授粉的,不會出現性狀分離,所以他推論該為天然雜交水稻。隨后他把雌雄同蕊的水稻雄花人工去除,授以另一個品種的花粉,嘗試產生雜交品種。
1961 年春天,他把這株變異株的種子播到創業試驗田里,結果證明了1960 年發現的那個”鶴立雞群”的植株,是”天然雜交稻”。他當時是一個安江民校的教師,但面對當時嚴重饑荒,他立志用農業科學技術擊敗饑餓威脅,從事水稻雄性不育試驗。這樣的實驗一直持續到了1965 年,終于在14000 多個稻穗中逐穗檢查到6 株不育株,并在此后兩年播種中,共有4 株成功繁殖了1~2 代。其研究徹底推翻由傳統經典理論米丘林、李森科的"無性雜交"學說,并推論水稻亦有雜交優勢。通過培育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保持系和雄性不育恢復系的三系法途徑來培育雜交水稻,可以大幅度提高水稻產量。
1968 年4 月30 日,袁隆平將珍貴的700 多株不育材料秧苗,插在安江農校中古盤7 號田里,面積133 平方米。5 月18 日晚上,中古盤7 號田的不育材料秧苗,被全部拔除毀壞,成為未破的謎案。袁隆平心痛欲絕。事發后第4 天才在學校的一口廢井里找到殘存的5 根秧苗,繼續堅持試驗。
科學家是真理的守衛者,是事實的追尋者。袁隆平堅信實踐能發現事情的真相,發現真理,并能實踐真理。
1973年10月,袁隆平在蘇州召開的水稻科研會議上發表了《利用”野敗”選育三系的進展》的論文,正式宣告中國秈型雜交水稻”三系”已經配套。1975 年,袁隆平攻克了”制種關”,摸索總結制種技術獲得成功。15 年的青春年華,多少次失敗、多少次挫折,都沒有擊垮他,袁隆平在無數次的實驗研究中不斷創新,以真理為基、實驗真理才獲得了最終的成果。
袁隆平常常說道:“電腦很重要,書本知識也很重要,都是基礎,但是電腦和書本里面是種不出水稻來的。” 他認為,科學是永無止境的。只有敢于探索敢于創新,才能成果迭出,常創常新。先后成功的“三系法”雜交水稻、“兩系法”雜交水稻、超級雜交稻一期、二期,從平均畝產300 公斤左右提高到500 公斤、700 公斤、800 公斤的水稻產量,就證明了這句話。
15 年的青春年華,多少次失敗,多少次挫折,都沒有擊垮他。袁隆平在無數次的實驗研究過程中不斷創新,以真理為基、實驗真理才獲得了最終的成果。
袁老一生獲獎無數,但他一直保持著低調的生活。他手里掌握著上千萬元的科研經費,但他的生活卻極其簡樸。
長年養成的習慣,他喜歡去田壟,一有時間就到實驗田去觀察,去呼吸田野的氣息。如果說事業的成功給他的生活帶來什么改變的話,那就是從20世紀80年代起,他到實驗田去的交通工具,由原先的自行車改成了摩托車。他覺得這玩意兒輕便、快捷。沒料到,玩摩托車、飆車成為他人生的一大樂趣。
田里的秧苗分蔸了,抽穗了,揚花了,結實了……他跨上摩托車,一溜煙躥上馬路,拐入小徑,溜上田埂,矯健的身影閃動在片片綠意蔥蘢或金黃燦爛的稻田里。十多年來,他先后換過八九輛不同品牌的摩托車。如今,雖已70 余歲高齡,他還是經常騎著摩托車在田間轉。
有人勸他換一輛汽車多好,騎摩托車是“肉包鐵”,開汽車是“鐵包肉”,還是開汽車安全一些。最終他才選擇了一輛經濟實用的賽歐牌小汽車。
袁老生活上低調,但絕不是一個無趣的人,恰恰相反,他經常說出一些金句拉近了和普通人的距離。
一次做客《舍得智慧講堂》時,主持人問:“您一共得了20 多項大獎,還有以您名字命名的小行星,別人都稱您是‘偉大科學家’,您怎么看?”袁老笑道:“不是偉大,是尾大,尾巴大了也有好處,翹不起來。所以不能驕傲自滿,要夾著尾巴做人。”聞此,一片笑聲和掌聲。
對“偉大”給予否定后,袁老隨即借諧音過渡到“尾大”,進而再說不能“翹尾巴”之理。由于這番妙語既風趣幽默,又極顯謙和,受人歡迎自是必然。
在人民政協成立60 周年文藝晚會上,當湖南省政協副主席袁隆平被請上舞臺時,主持人問:“袁老今年高壽?”他則出人意表:“39.5 公歲。”一片笑聲中,他又念起雷潔瓊先生的打油詩:“百歲笑嘻嘻,九十也不稀,八十多來兮,七十小弟弟。嘿嘿,我才79,還是小弟弟。”臺下歡聲雷動。
由于雜交水稻產量都是以“公斤”計算,袁老便據此仿出“公歲”一詞,使年齡上的數字減半,以凸顯自己的“年輕”。有此奇思妙思,自讓人樂而開懷。
這樣灑脫歡笑的老人,如何讓我們不喜歡他呢?正是這樣的笑談人生他的身邊匯集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投身到科學研究當中。
袁隆平與鐘南山這對“衣食”無憂組合。袁老發展雜交水稻,解決饑餓問題,造福世界人民。鐘老疫情危急時挺身而出,堅守抗疫一線,力挽狂瀾。二老以一己之力,造福萬千人民。
70 年代中期袁隆平完成了中國秈型雜交水稻"三系",此時的他完全可以躺在功勞簿上。80 年代初期,應對世界性的饑荒,袁隆平心中再一次萌發了一個驚人的設想,大膽提出了雜交水稻超高產育種的課題,試圖解決更大范圍內的饑餓問題。
1985年,袁隆平以強烈的責任感發表了《雜交水稻超高產育種探討》一文,提出了選育強優勢超高產組合的四個途徑,其中花力氣最大的是培育核質雜種。但是多年的育種實踐,卻沒有產生貼合生產要求的組合。他便果斷迅速地從核質雜種研究中跳了出來,向新的期望更大的研究領域去探索。
袁隆平憑著豐富的想象、敏銳的直覺和大膽的創造精神,認真總結了百年農作物育種史和20 年“三系雜交稻”育種經驗,以及他所掌握的豐富的育種材料,于1987 年提出了“雜交水稻育種的戰略設想”,高瞻遠矚地設想了雜交水稻的二個戰略發展階段,即三系法為主的器種間雜種優勢利用;兩系法為主的秈粳亞種雜種優勢利用;一系法為主的遠緣雜種優勢利用。這是袁隆平雜交水稻理論發展的又一座新高峰。
袁隆平的戰略思想指引下,繼湖北石明松1973 年在晚粳農墾58 自然群體中發現一株不育的光敏核不育材料之后,1987 年7 月16 日,李必湖的助手鄧華風,在安江農校秈稻三系育種材料中,找到一株光敏不育水稻。歷經兩年三代異地繁殖和觀察,該材料農藝性狀整齊一致,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到達了100%,不育期在安江穩定50 天以上,并且育性轉換明顯和同步。
這一新成果,為雜交水稻從“三系法”過渡到“兩系法”開拓了新局面。關于水稻“無融合生殖”研究的進展,也使一系法遠緣雜種優勢利用研究邁出了可喜的一步。
對啊,袁隆平的世界那么小,小到只有他試驗田里面的水稻,他的一生與農結緣,與農相伴。從1964 年開始研究雜交水稻起,他就把大半輩子的經歷和心血無怨無悔的一心撲在稻田間。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但是他堅定著自己為全世界人民解決溫飽的信念,仍然在最艱苦的環境下創造出無限的價值,仍然樂觀地期待著明天,更加努力地在烈日下,風雨中,稻田間埋頭苦干。
他說過,搞研究的人就不要怕失敗,怕失敗的人就不要搞研究。他一直秉承著自己的信念,他說絕對不以犧牲產量來換取優質。隨著一路走來,畝產七百公斤,九百公斤,一千公斤,隨著產量的不斷上升,我國超級雜交水稻不斷取得了飛躍性的突破。正是田間那日漸佝僂瘦小的身影,近六十載風雨無阻對人民的追求,對夢想的追求,超越! 許多人說中國的糧食夠多了,中國人民再也不會餓肚子了,可是老人始終想世界那么大,幾十億人要吃飯,糧食安全不可掉以輕心。
本該頤養天年的時候,他卻依然堅持奮斗在科研的第一線,不忘初心,方得始終。讓所有人遠離饑餓,有志者事竟成。他還懷揣著更高更遠的夢想——“禾下乘涼夢”,那就是坐在大樹般高的水稻下乘涼,稻米清香撲鼻而來。“鹽堿地稻香夢”世界上還有那么多的土地,有那么多人吃不飽,那這些不以耕作的土地就是巨大的浪費。就是懷揣著這樣的夢想和鉆研的精神,老人奮不顧身的投入到科研中去。
良田千頃不過一日三餐,廣廈萬間只睡臥榻三尺。他的心里種著的不是田,種著的是人民的希望,是天下人的溫飽。他奮力追逐夢想的精神不僅改變了雜交水稻,也永遠的激勵我在學習追夢道路上奮勇前行,像是黑夜里的指明燈,因為熱愛,因為責任而無所畏懼,無所不能。
這就是國士無雙的袁隆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