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南奇
(吉首大學師范學院,湖南 吉首 416000)
《國務院關于當前發展學前教育的若干意見》(2010)對學前教育的重要性做了明確定位:“學前教育是終身學習的開端,是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會公益事業。”由此可見,國家對于學前教育事業的重視,尤其是偏遠,鄉鎮地區的學前教育事業。《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 年)指出:“應合理配置教育資源,向農村地區,邊遠貧困地區和民族地區傾斜,加快縮小教育差距。”因此,無論是在教育資金還是教育政策上,對于農村地區都有一定的傾斜。但是在發展稍微落后的農村地區,存在的教育問題還是十分嚴重。以吉首市瀘溪縣某鄉鎮幼兒園為例,師資力量,教學資源,教學條件設備都較為薄弱。很難滿足當前群眾對于學前教育的需要。
瀘溪縣地處偏遠,交通不發達,許多教育條件都跟不上當今社會的步伐。留守家庭偏多,兒童的精神環境也無法得到很好的建設。文章將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做簡要分析。
農村地區地處偏遠,經濟略微落后于城市,教師待遇也相對較差,所以在教師招新方面會出現許多問題。本科生偏少,多是定向分配生以及大專生,技能方面較強而忽略了理論知識的加強。且會出現招不到老師的情況,如年輕老師嫌棄工資待遇太低沒有生活保障想去大城市拼搏,導致師資力量薄弱且留不住人的情況。許多農村幼兒園為了招到一定數量的教師,只能使用臨時工的形式進行聘用。這些教師大多考了一個幼教資格證便上崗,未經過專業的培訓,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無法達到要求,專業素質與專業素養較為薄弱。更不能很好地在對幼兒的教育過程中體現素質教育這一特點。這些教師大多是臨時工,也未能產生很強的責任感,職業道德也會出現部分偏差。在教育過程中,老師用方言進行教育的現象嚴重,直接導致許多農村地區的幼兒仍不能正確說普通話,用普通話與人交流十分困難,對其未來的語言發展也有較大的阻礙。
即使是招聘大量的合同工和臨時工,仍會有教師的數量無法和幼兒的數量相匹配的情況。這時就會出現教師分工不明確,教師所教兒童過多,無法達到教學質量的情況。以瀘溪縣某幼兒園為例,一名教師同時要兼顧好教學的職責以及保育員的職責,對于教師的壓力過大,還會無法專心備課,影響教育質量。不僅是教師分工不明確,還會出現一名老師帶領整個幼兒園進行某領域的活動。一個幼兒園有七百多名幼兒,可能一名老師就要負責整個幼兒園的體能活動,這便造成老師的工作強度大,孩子的鍛煉質量低等。
快樂是兒童的天性,兒童在適合的活動區域內開展相應的活動也將促進其各方面能力的發展。農村幼兒園因為地理位置限制,因為交通原因,許多幼兒聚集在這個園區內進行就讀,但卻無法提供可以供這么多幼兒活動的場所。一個幼兒園的環創、活動室和區角設計是非常重要的要素。幼兒的活動室是幼兒進行各種室內活動的場所,也是幼兒一日生活中所處時間最長的地方。其生態環境要滿足幼兒多個領域活動的需要。但在許多農村幼兒園會有以下幾種問題:
1.沒有專門的活動室,只有一個僅供幼兒學習的教室。完全無法滿足幼兒開展各種室內活動的需要。
2.環境布置過于單一,沒有體現出不同年齡班相應的特點。未以幼兒的探索和發展為創設目的及出發點。只有一些單一的裝飾品讓教室顯得有點童趣,忽視了環創的教育性。
3.沒有不同的活動區去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常見的活動區有“角色區,表演區,語言區,科學區,美工區”。而因為場地限制,許多農村鄉鎮幼兒園的兒童可能完全沒有接觸過這些內容。
農村地區許多家庭可能沒有要把孩子送入幼兒園的意識或者把孩子送入幼兒園時幼兒已經嚴重超齡卻依然被分到小班。以瀘溪縣某些幼兒園為例,小班幼兒有3-5 歲兒童不等,而大班幼兒也有5-7 歲的。首先,農村大部分是留守家庭,爺爺奶奶沒有要把幼兒按齡送入幼兒園的意識,可能是等父母年尾打工回家以后才考慮要把孩子送入幼兒園,可這時候許多孩子可能已經超過了小班的年齡。其次,孩子的家人未能正確認識幼兒園的作用。在瀘溪縣某幼兒園就有這樣一個情況,該幼兒還未到上大班的年齡,可其家人認為在大班接受的教育要比中班好,強制性地將其送入大班。完全忽視了幼兒自身發展的客觀規律。該幼兒在大班完全跟不上大班其他幼兒。因為其年齡未滿,她的語言能力,讀寫能力可能沒有大班幼兒發展得好,在大班幼兒開展語言領域或者閱讀領域的活動時,她多數時候達不到活動目標。這樣反而不利于其成長也不利于其同伴關系的發展。同伴關系以及親社會行為在該幼兒身上完全得不到發展。班級內混齡化現象嚴重,不僅不利于幼兒自身的成長與發展,也不利于教師的教學。
在許多農村幼兒園對于幼兒園的認知不足,認為幼兒園只是單純地為兒童上一年級可以成功跟上班做準備。會建議給幼兒園讓他們教授小學化的內容,使自家的幼兒在讀一年級時可以不掉隊。而許多幼兒園為了達到招生量也會默許家長的這些提議。在大班的時候便開設語文數學班,教授“五十以內的加減法”等小學化的內容。完全地超出了幼兒的接受范圍,不僅不能讓幼兒對這些知識進行很好地掌握,甚至可能讓幼兒因為覺得難度過高而產生厭學等情緒,反而不利于其接下來的小學生活。幼兒園的教師大多只是將這些小學化的知識強行的塞給幼兒,有些幼兒可能對于這些知識只是表面理解。例如加減法,許多幼兒可能只會用扳手指去運算,并不能了解其中含義。但是在小學老師給他們進行講授時,他們可能會產生自己已經都學會了感覺,不去認真聽課。這些做法看似使幼兒跟上了小學進度,實則并不利于幼兒的發展。而在此過程中本應體現的幼兒注意力的持久性,自我的探索性都被忽視。反而會在過度的學習中打壓其自主性,能動性。這種不按照幼兒身心發展的客觀規律所進行的教學活動不利于幼兒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
以瀘溪縣某幼兒園為例,在大班中,百分之八十的兒童都是留守兒童。根據走訪調查顯示,這些兒童的父母大多在外面打工,一年只能回來一兩次甚至幾年回來一次。認為只需要滿足孩子的物質條件即可,并不會過多地關心其精神環境。而這些兒童則完全都是有爺爺奶奶帶大,隔代教育的現象十分常見。許多爺爺奶奶可能認為自己小時候也沒讀過幼兒園,忽視了幼兒園的重要性,將兒童帶到身邊撫養,但卻不能對他進行好正確的教育。還有部分爺爺奶奶則認為孩子的教育就是歸幼兒園負責,在幼兒園學習了知識,回家便不用管了,使家庭教育遠遠缺失。
由于資金短缺,地理位置不便等問題,農村的學前教育一直未能得到很好的發展,各級地區的有關部門應認識到這一嚴重性,從政策上保障學前教育的發展,將其納入公共教育體系,推進農村幼兒園的相關建設。政府投入資金,優化幼兒園的環境建設,替換掉老化的陳年設備,安排上新型的教育設備。認真對待幼兒園的規劃,保證幼兒園布局的合理性。
幼兒園重視好教師上崗前的培訓,絕不因為師資力量不足而對老師的水平放松要求。在所有的教師上崗前統一進行相關的培訓,提高教師的整體素質。政府也可以與幼兒園緊密配合,給予一定的資金補助,減輕幼兒園的壓力。當然,教師上崗以后,幼兒園也絕不能掉以輕心。可以通過團隊性質的專業學習,觀摩和分析優秀教師的教學活動等。重視好自身的建設,有意識地去反思實踐在教育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幼兒園的環境創設包括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以瀘溪縣的地理位置為例,周圍多山和小溪,可充分發揮其特點。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進行有關的戶外實踐活動。農村幼兒園的園區面積可能過小,無法滿足幼兒和環境的相互作用。城市幼兒園園區面積雖然很大,但許多城市幼兒園過于追求“現代化”導致“大自然缺失癥”。農村地區便可以利用其天然的地理優勢發展其特色教育,讓幼兒接觸到更多的自然環境,發展其探索能力。
幼兒園園區內的環境創設,則應以幼兒的探索和發展為創設目的。重視活動室的作用,學會在合適的空間內對幼兒的活動區域進行分區,且使這些環境的創設體現“潛能彈性”與多功能性的原則。農村幼兒園可能因為面積狹小,導致室內環境不夠使用等情況,這時便可以出現一個空間有多種功能等情況,一個空間可以滿足幼兒的多種需求。兒童精神環境的建設同樣重要,許多農村地區的孩子多為留守兒童,內心可能更為敏感,教師可以通過良好的師幼互動來加強兒童內心的精神建設。
政府部門可以配合幼兒園進行宣傳,在每年的幼兒園招生之前,進行宣傳,有必要時可進行走訪調查,讓該地區的人民認識到兒童適齡入園的重要性。幼兒園也不可隨便滿足家長提出的升班或降班請求。多與家長進行交流,讓家長也明白幼兒的發展有自身的客觀規律,應一起遵循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才可以真正地促進其健康發展。
農村的小學資源也較為稀缺,切勿為了讓幼兒可以正常升入小學而違背其身心發展規律,進行不合時宜的教學。認識到幼小銜接不僅是讓幼兒可以跟上一年級的課程,更重要的是從心理和生理上接受自己已經成為一名小學生。也不再將幼小銜接作為大班下學期的任務,應貫徹于幼兒園生活的始終。
農村地區留守兒童偏多,隔代教育現象嚴重。幼兒園應加強與家庭的聯系,與兒童的爺爺奶奶也進行及時的交流,讓其認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多對兒童家庭進行走訪,了解其實際情況,給予兒童更多的關愛。可通過召開家長會,家園聯系本等方式加強家園聯系。對于隔代現象的教育問題,許多父母為了讓孩子能有更好的物質條件,選擇外出打工。但當政府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的話,這種現象也可以得到緩解。讓孩子可以擁有一個父母都在身邊陪伴的完整的童年,對其成長有著巨大的幫助。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是這樣定位的:“幼兒園教育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學校教育和終身教育奠基階段。”由此可見幼兒園教育的重要性。在幼兒園的生活學習過程中,一個幼兒如果可以得到良好的教育,將為他未來的發展也奠定良好的基礎,促進其身心健康全面發展。我國的學前教育事業正在穩步向前發展,農村的學前教育事業也應緊跟時代的步伐。盡管現在農村地區的學前教育事業還存在一些問題,但經過各種措施的提出與改進,堅持以幼兒為本,素質教育。相信農村教育的發展會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