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接良
(中共懷寧縣委黨校,安徽 安慶 246121)
在《安徽省實施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行動計劃》專欄29 提到“要建設皖江城市文化黃金旅游帶。充分發揮長江黃金旅游通道作用,……串聯馬鞍山、蕪湖、宣城、桐城、池州、安慶等皖江城市及重要景區,努力打造面向長三角、聯動長江中游城市群、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城市文化黃金旅游帶”。作為皖江重要城市、史稱安徽“首府首縣”的懷寧,具有區位優越、文化旅游資源豐富等諸多優勢。近年來,懷寧縣委、縣政府也高度重視文旅產業發展,實施全域旅游發展規劃,取得了一定成效。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背景下,在“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理念下,抓住機遇,促進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對懷寧實現“挺進二十強、實現新跨越”總體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近年來,懷寧縣立足本地特色文化和旅游資源,在縣委、縣政府政策的大力推動下,開發了一批重點項目,文旅融合發展初見成效。
懷寧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文化旅游資源十分豐富。從文化資源地域分布來看,懷寧有以石牌為中心的戲曲文化,懷寧縣石牌鎮素有“戲曲之鄉”的美譽,這里不僅哺育了徽劇,還被視為京劇的重要發源地之一,在戲曲界,擁有“梨園佳子弟,無石不成班”之譽。有以小市、高河為中心的詩歌文化,作為孔雀東南飛的故事發生地,劉蘭芝于焦仲卿的愛情故事流傳至今,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海子紀念館坐落在高河鎮查灣村;有以黃墩、石鏡為中心的藍莓文化,作為“安徽藍莓第一鎮”的黃墩,正以其特色的藍莓文化引領著鄉村振興;值得強調的是,懷寧的紅色文化更具影響力,陳獨秀和鄧稼先分別是思想界和科技界的領軍人物,縣城內獨秀公園和稼先公園,是懷寧紅色文化的兩顆明珠。另外陳延年、陳喬年、楊兆成等新民主革命時期的英雄人物如一顆顆繁星,讓懷寧的紅色文化閃耀光芒。
近年來,懷寧縣委、縣政府認真貫徹落實國家、省、市關于加快旅游業發展的一系列決策部署,高度重視文化旅游產業發展,轉變發展理念,完善旅游基礎設施,提升旅游服務質量,全域旅游態勢看好。特別是迎合國家戰略,將“全域文化旅游”作為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綠色食品和全域文化旅游“3+1”主導產業之列,舉全縣之力,對懷寧文旅融合發展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此外,還制定出臺了《懷寧縣全域旅游發展規劃(2017-2030)》,結合本地優勢資源,采取中長期規劃的形式,有序推進文旅產業發展,發展全域文化旅游前景廣闊。
懷寧縣以龍頭景區為核心,打造懷寧旅游集聚區,依托三鴉寺湖、石牌古鎮、藍莓小鎮三個龍頭旅游景區,打造高河鎮、石牌鎮、黃墩鎮三個重點旅游增長極,提升旅游產品的核心競爭力。多點開花,打造一批區域重點景區,依托優勢資源打造懷寧集文化體驗、浪漫休閑、山水養生、田園度假于一體的旅游發展格局,重點發展一批精品景區、特殊小鎮和美麗鄉村。目前已建成了一批旅游項目,如藍莓產業園休閑觀光項目、海子文化廣場、孔雀東南飛影視城、觀音洞水庫和石牌戲曲文化小鎮等項目,這些項目帶動性強、示范性好,很好的將懷寧獨有的文化特殊融入到旅游產業當中,初步實現以文促旅、以旅彰文。
2016 年,懷寧縣接待海外游客1050 人次,國內180 萬人次,旅游總收入17.1 億元。此后,每年以12%左右的增長率不斷增長。尤其在2019 年,三項增長率都達到15%以上。即使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比較嚴重的2020 年,也共計接待海外游客1000 人次,國內游客420 萬人次,旅游總收入達25.6億元,懷寧縣文旅產業發展的勢頭良好,效益明顯。
深入分析懷寧縣文旅融合發展實際,雖然資源豐富、發展勢頭良好,但是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說在融合層次、人才引進、資金保障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短板,一定程度上制約著產業的發展壯大,影響著經濟效益的穩步提升。
層次不高是懷寧縣文旅融合發展存在的最大問題。只是將本地特色文化資源與觀光旅游簡單嫁接并不能推動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傳統六要素吃、住、行、游、購、娛之間還沒有形成完善的體系,只是處在開發的初級階段。新的旅游六要素商、養、學、閑、情、奇融入更顯不足,新的旅游業態尚未形成,層次不高。在這種情形下,懷寧縣歷史文化的厚重感與時代價值得不到充分彰顯,特色旅游資源的優勢不能充分發揮,導致文旅產品質量不高、市場競爭力不足、游客獲得感不強。
人才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資源,是推動文旅深度融合的關鍵和動力所在。文旅融合不是旅游和文化的簡單嫁接,而是需要新穎的思路、獨特的創意將兩者完美融合,而這些創意和思路都來自人的思考。目前,懷寧縣正在實施“獨秀英才”四大行動計劃,引進了不少專業人才,但是利于文旅產業發展方面的人才引進狀況卻不容樂觀。加上文旅融合發展需要創新性復合型人才,需要既對本地特色文化深入了解,又要富含旅游創意,更需要將兩者充分融合,創造經濟效益。高層次、復合型文旅人才缺乏,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懷寧縣文旅產業深度融合發展。
文旅產業投資規模較大,投資門檻較高,資金回報周期長,比如懷寧三鴉寺湖,動輒幾個億。在實際建設當中,資金的來源渠道不夠寬泛,導致資金短缺,若無政府扶持,項目就會擱淺??v觀懷寧大多數文旅產業項目,資金來源主要是政府投入,民營企業、個人資本介入不多。資金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懷寧文旅產業發展的規模、層次和質量,不利于文旅產業的長遠發展。
創新文旅融合發展方式是文旅產業能長久產生經濟效益的重要保障。文旅融合不是簡單的將旅游項目建在文化場地附近,也不是在旅游項目中強行揉入文化元素。文旅融合的要義是深度挖掘區域、地方特色文化,采取科學合理的開發方式使文化內涵自然而然地呈現在游客面前,讓游客很舒服的接受文化熏陶,享受精神上的獲得感。當前,懷寧有很多地方的旅游景區、景點等旅游產品融合方式創新不足,很多所謂的融合只是停留在表面。
文旅融合是新時代文旅產業發展的必然趨勢,懷寧應牢牢抓住機遇,充分利用區位、文化特色等比較優勢,創新融合發展模式,多措并舉,加深文旅融合程度。
政府扶持是文旅產業融合發展的基礎,科學規劃是文旅產業長遠發展的保障。懷寧縣政府要圍繞現有產業發展基礎,借鑒國內外文旅融合的趨勢和特征,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為契機,積極融入長三角發展浪潮,發揮有利政策支持,以大視野、大格局部署文旅產業,打造“黃金旅游帶”。此外,要加強科學規劃,在《懷寧縣全域旅游發展規劃(2017-2030)》的基礎上推出專項規劃,對發展戰略、產業布局、建設重點等出臺具體指引,做到有方向有舉措,有行動有成效,不斷推深做實懷寧縣文旅融合發展,點亮懷寧特色名片。
文化需求是旅游活動的重要動因,文化資源是旅游發展的核心資源。懷寧縣擁有紅色文化、戲曲文化、詩歌文化、藍莓文化等諸多特色文化,雖然在這幾年的發展中,注重將文化元素融入旅游產業之中,但實際效果未達預期。尤其是在發掘特色文化的時代價值上,還要下大氣力。如,陳獨秀在建黨時期的功勞要講明白,尤其在建黨100 周年這個重要時間節點上;藍莓文化繁榮鄉村經濟的實踐要講清楚,突出產業振興在打贏脫貧攻堅,助推鄉村振興的作用等等。要結合這些文化資源,打造一批旅游精品,講好懷寧故事,夯實文旅發展基礎。
如前文所述,文旅融合發展需要人才支撐。要破除創新型、復合型人才缺乏的困境,一是要花成本引進,借助長三角一體化的政策東風,積極推動人才在長三角區域范圍內廣泛流動,出臺人才引進的相關政策,與周邊城市展開“搶人”大賽。二是用時間培養,根據文旅融合發展的需求培養人才,要積極與高校、科研院所對接,培育創新性復合型人才以滿足文旅高質量發展需求。三是出措施激勵,要想人才留得住、用得好、積極性高,就必須在出臺激勵措施上下功夫,只有不斷激發人才干事創業的熱情,懷寧文旅產業融合發展才能不斷向前推進。
資金是文旅融合發展的強勁動力,要改變政府財政主導的項目建設局面,主要需要通過兩種途徑解決。一是要大力招商引資,除了首位產業外,積極引進文旅項目,鼓勵更多的企業和資本進軍文旅行業,做大做強懷寧文旅產業,構建多元投資主體,不斷拓寬資金來源。二是在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設立類似于安徽黃山旅游發展類似的“懷寧文旅融合發展基金”,廣泛搭建投資平臺,發揮市場作用,撬動金融和社會資本,為懷寧文旅融合發展增添動力。
模式創新是文旅高質量融合發展的根本抓手。不論是旅游傳統六要素還是新興六要素,都是站在游客的角度來評判游客在旅游過程中最想獲得什么、得到什么服務。因此,在文旅融合的過程中,就應轉變思維,圍繞游客所思所想來整合資源、策劃項目。積極圍繞文化要素形態融合、公共文化產品轉型融合以及現代文化產業延伸融合等三大方向進行模式創新,通過文化元素與旅游產業耦合發展,通過博物館、文化藝術館等轉向市場化,通過影視、演藝等產業向旅游業延伸等,優化布局,拓展產業鏈條,不斷推動文旅融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