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英杰
(石家莊市群眾藝術館,河北 石家莊 050000)
在高速發展的互聯網時代,文化館數字化服務建設是文化館創新升級的必然選擇,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的必要手段,是建立健全現代公共文化體系的必然要求。尤其是2020 年初為了打贏防疫戰,各省先后啟動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應急響應,停止舉辦大型文藝展演、展覽及聚集性群眾文化和旅游活動,文化館、群藝館、文化站等暫時關閉,一時間,全國各地文化館由線上線下服務全部轉為線上服務,繼續承擔著滿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職責。但與此同時,文化館的數字化服務建設成果也在疫情時期得到了大眾的檢閱,數字化服務的短板和問題也逐漸顯現出來。
2015 年1 月4 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提出“構建標準統一、互聯互通的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網絡,在基層實現共建共享。提高資源供給能力,科學規劃公共數字文化資源建設,建設分布式資源庫群,鼓勵各地整合中華優秀文化資源,開發特色數字文化產品。加強公共文化大數據采集、存儲和分析處理”。在《意見》的指導下,北京、上海、江蘇、浙江、重慶、廣東等省數字文化館建設相對完善,數字文化服務能力較強,輻射范圍較廣;但個別省的信息化基礎設施比較薄弱,建設才剛剛起步,還處于探索階段,對于其市級和基層文化館(站)的帶動力和影響力不足。總體來說,文化館數字化服務建設南方優于北方,沿海地區優于內陸地區。
目前,大多數文化館沒有與國家公共文化云互聯互通,而是長期依賴自建網站或微信公眾號作為信息傳播渠道,傳播效能低,受眾人群少,無法與群眾進行深入互動,還停留在信息推送與小視頻播放階段。此外,未能建立大數據分析體系,無法收集梳理用戶年齡、興趣愛好、藝術特長、文化偏好、實時體驗、各文化項目受歡迎程度等數據,無法分析群眾個性化需求,不能精準提供文化服務。
一是有些文化館資源建設沒有長遠、系統的規劃方案,存在內容隨意、制作粗糙、缺乏規模的問題。二是不能利用自身地域優勢,在當前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開發非遺資源、地區文化資源等獨具特色的地方數字資源。三是資源總量少,亮點不多。疫情期間文化館推出的大多是抗疫主題文藝作品創作展示,其他數字文化服務缺乏。
盡管一些文化館有自己的官網、微信公眾號,也與國家公共文化云互聯互通,但線上資源不足,且與線下結合不夠,用戶在活動預約、報名培訓等方面不能與之互動,缺乏黏性,導致粉絲數量、閱讀量、活動參與量較少,數字文化服務覆蓋面及影響力十分有限。
文化館建設數字化服務離不開資金的支持,由于各地經濟發展不平衡,對于文化資金投入也不盡相同。長期以來,不少地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經費不足,分配到數字化建設的資金就更少。尤其隨著文化館數字化服務建設的深入,各級文化館在數字化建設中線上線下都要配備網絡、存儲、平臺系統、體驗空間等設施設備,為文化館數字化服務提供基礎設施支撐,解決公共文化服務過程中群眾的各類需求。但對基層文化館來說,本身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經費就少,數字化資源建設在資金和資源上面臨不小的困難,嚴重制約了數字化服務建設的發展。
雖然當今互聯網發展非常迅速,但仍有不少地方文化館受傳統思想影響,對數字化服務建設的重要性認識不到位,還停留在文化館的工作主要是舉辦各類文藝活動和對群眾進行文藝輔導的認識上,數字化服務意識薄弱,以至于有些文化館的網站、微信公眾號不能及時發布、更新信息,群眾也沒有辦法參與進來,不能為群眾提供數字化服務。
文化館的專業人才以舞蹈、聲樂、曲藝、美術等藝術人才為主,缺少掌握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數據技術、新媒體技術等專業技術人才。加之招聘專業編制限制及評聘職稱時的專業對口等的問題,使得專業人才難招募,更難留住。如果對文化館原有專業人才進行數字化培訓,即使投入大量的時間與精力,也難以達到文化館數字化服務建設、管理的要求,常常事倍功半。
文化館數字化服務建設離不開資金的支持,無論從線下數字體驗館的建設,還是線上存儲設備、網站、微信平臺的建設、視頻拍攝制作等都離不開資金的投入。國家資金的投入應對欠發達,數字化服務剛剛起步的地區有所傾斜,統籌全區域文化館數字化服務建設協調發展。同時,各個文化館也應努力拓寬建設經費來源渠道,與社會文化企業有機結合,實現共建共享。
群眾的參與度與滿意度是文化館數字化服務成功與否的重要標準。如何全方位提供數字化服務,首先應從打造多個數字平臺入手。近年來,隨著智能手機已成為人們生活的必需品,微信、微博、微視頻等客戶端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必備的交流軟件。文化館應利用這一點,開通官方賬號,將百姓喜聞樂見的數字化服務內容進行推送,開設網絡藝術培訓,吸引粉絲,提高人氣,迅速提升知名度。同時結合線下活動,及時發布培訓、演出、展覽等相關活動信息,針對個別適合的活動采取全民參與,網絡點贊投票的形式擴大影響力,增加群眾黏合度。
首先,各文化館要對自己已有的數字資源充分了解,進行梳理分類歸納,剔除重復資源,增補缺失資源。其次,對已有資源進行重新制作,以求其適合當前文化館數字化服務的需求,適合各類數字平臺播放。再次,制定新資源建設方案,對一定時期內的資源建設有整體方向與內容把控,建立資源體系。第四,制作符合群眾文化需求的新數字化資源,便于用戶檢索,進行有針對性的投放。第五,積極開發本地特色文化資源,創新資源的內容和形式,打造亮點,吸引大眾。第六,通過市場購買的方式,采購優質文化資源,增加數字化資源總量。
文化館數字化資源的建設、數字平臺運營、活動宣傳推廣等工作,都離不開數字化專業人才的支撐。一方面,文化館應設立專門的部門,廣泛吸納數字化專業人才,提升文化館整體數字建設水平。另一方面,加強本單位原有專業技術人員資源建設、平臺運營、媒體宣傳技能培訓,做到“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全員樹立數字化意識。第三,在招聘人才、評定職稱時上級部門應充分考慮文化館的專業數字人才,設立專門崗位及專業,不能出現人進不來,進來了評聘不了職稱的情況。
綜上所述,在高速發展的互聯網時代,文化館數字化服務必將成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中流砥柱,既是機遇也是挑戰。我國文化館數字化服務建設起步不久,發展還不均衡,因此清晰認識到其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難點,努力探索其發展途徑,才能建立起高效有序的服務機制,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更優質的文化服務,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推動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質,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文化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