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甜甜
(遼寧師范大學文學院,遼寧 大連 116000)
黨的十八大提出,要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隨著網絡新媒體的迅速發展,大學生的思想受到多方思潮的影響,價值觀逐漸多元化,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培育成為國家和高校一項迫切的任務。本文從新媒體的內涵和特點著手,把握在新媒體環境給大學生核心價值觀帶來的挑戰與機遇,進而探討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培育路徑。
1967 年,“新媒體”一詞首次出現,指代“電子錄像”。1969 年,在向美國總統尼克松提交的一份報告書中,“新媒體”被多次提到。到20 世紀80 年代,隨著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的不斷發展,“新媒體”一詞開始被普遍使用。
新媒體是利用數字技術,通過計算機網絡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服務的傳播手段。[1]從歷史角度看,新媒體是相對于報刊、戶外、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而言的。新媒體表現出以下幾個特點:第一,個性化。新媒體提供了傳信者與受信者之間點對點的信息服務,通過垂直、精準的服務模式滿足了不同的用戶群體不同的信息需求,用戶不再受傳統媒體大眾化覆蓋的傳播模式限制,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用戶都可以檢索自己所需信息;第二,數字化。新媒體利用數字壓縮等技術,可以使信息通過音視頻等多種形式傳播,信息傳播不再局限于傳統媒體單一的以文字為主體的傳播方式;第三,去中心化。在新媒體時代,信息傳播方式由傳統媒體的單向傳播模式變為多向交互傳播模式。[2]“人人面前都有一個麥克風”,每個人都承擔著信息的接收者與傳播者的角色,傳播主體的全民化使得信息的傳播達到了空前的自由,而且,信息接收者與傳播者可以隨時互動;第四,虛擬性。在新媒體環境中,信息的傳播者與接收者的角色具有一定的虛擬性,新媒體用戶可以通過編造信息隱藏自己的真實信息,并通過二次、多次編輯傳播虛擬信息,用戶在新媒體環境中的人際交往、學習和生活過程基本實現虛擬化。
第47 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0 年12 月,從網民年齡結構來看,20-29 歲網民占比為17.8%;從網民學歷結構來看,受過大學專科及以上教育的網民群體占比為19.8%。[3]數據表明,現如今大學生群體受互聯網絡的影響極大,這給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帶來了一系列機遇和挑戰。
第一,新媒體個性化的特點,便于大學生選擇符合自己價值觀的內容。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獲取信息的來源增加,主體意識增強,能夠對網絡信息進行自主選擇,而不局限于傳統媒體單一渠道的傳播內容;第二,新媒體數字化的特點,拓寬了用戶接收信息的終端,內容的生產方式與表達形態呈現多樣化的特點,大學生能夠通過多樣化的內容呈現形式學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利于提升認同感;第三,新媒體互動性的特點,拉近了大學生與思政教育工作者在新媒體環境中的距離。新媒體平臺的發展使大學生擁有了一定的媒體話語權,大學生能充分利用新媒體表達對熱點問題的看法,同時,大學生在新媒體環境中活躍的狀態有利于思政教育工作者及時捕捉大學生動態的、真實的思想狀況。
第一,高校思政課教師隊伍對大學生價值觀的影響大幅減弱。新媒體環境下,信息傳播呈現去中心化的特征,高校思政教師在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培育過程中的主導地位被削弱,同時,高校思政教師傳統的單向灌輸式教學模式以及單一的教學方式使大學生對思政課產生了抵觸心理;第二,新媒體的虛擬性使大學生在網絡空間的道德約束力降低。[4]盡管實名制已經被廣泛使用,但在評論、轉發等一系列環節中所使用的昵稱、性別、年齡等數據是虛擬的,這在一定程度上為大學生提供了一個自主表達情感和觀點的輿論環境。但是,正因為大學生自由表達的空間擴大以及網絡監管制度的不完善,部分大學生在虛擬網絡中不再遵守現實生活中的道德規范,任意發表不負責任的評論,甚至造謠生事;第三,新媒體環境下信息爆炸式增長,充斥著大量未被證實的信息,內容質量參差不齊,大學生或被動或主動地獲取了海量信息,容易出現不良傾向。新媒體環境中信息來源的渠道非常寬泛,難以對其進行全覆蓋的把關,并且網民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自由發表觀點,“社會統一的價值觀念和話語體系一定程度上被分化瓦解”,隨之而來的是社會價值觀的多樣化。部分媒介素養低、尚未形成成熟價值觀標準的大學生,無法辨別包含錯誤思想的價值觀念,容易造成價值觀的認知偏差。[5]
面對新媒體環境中存在的議題設置,思政教育工作者選擇符合核心價值觀的熱點素材,進行整合教學,以引導大學生群體中的輿論導向。但教育者選擇的議題不一定與大學生易于接受的議題相符,所以,在保證思想正確的前提下,思政教育者需根據學生的需求不斷調整議題的選擇。在互聯網時代,思政教育工作者如果不懂如何利用新媒體技術進行課程教學,會導致思政教育課堂枯燥乏味、效果不佳等問題,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須制定符合新媒體時代潮流的思政課教學方法與長遠策略。
習總書記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中指出:“青少年教育最重要的是教給他們正確的思想,引導他們走正路。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思政課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課教師隊伍責任重大。”[6]我們可以看到習近平總書記對思政課建設的高度重視。高校思政課教育工作者應利用新媒體環境帶給大學生核心價值觀培育的機遇,直面挑戰,制定符合新媒體時代潮流的思政課教學方法與長遠策略。
傳統的授課方式多以文字、圖片為主,且大多照搬教材,教學模式較為生硬單一,教學內容枯燥且過于理論化,對大學生的吸引力弱。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政課教師應該緊跟科技潮流,積極學習并掌握微博、短視頻平臺等新媒體特點和操作方法,適度使用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新媒體語言來闡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豐富內涵,將抽象的理論內容轉化為生動的事實案例,激發大學生對思政課的興趣,提高課堂參與度,打造一個氣氛活躍、思維活躍的思政課堂。此外,高校思政課教師應重視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新媒體形式多樣的傳播特點,開通線上課堂,如開通微博名師講課版塊等,順應大學生運用新媒體獲取信息的學習方式。但高校思政課教師仍要以專業知識為基礎,在制作視頻課程時注重知識內容的主流性、系統性和連貫性。
緊跟新媒體時代的發展,各大高校開通了微信公眾號、微博、抖音等官方賬戶,但發布的內容多為說教式的,反而降低了大學生閱讀的吸引力,甚至引起反感。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應充分利用大學生活躍在新媒體平臺的特點,在各級校園新媒體平臺創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專題論壇,讓大學生分析探討熱點案例,各抒己見,體現大學生在校媒中應有的活躍狀態,拉近師生間、學生間的距離,實現多向的交流。此外,大學生在價值觀方面面臨著前所未有的不確定性,迫切需要尋找與自己“三觀”相同的人,或者在他人的身上學習并確認自己的價值觀。 所以要培養一批擁有豐富的理論知識與實踐經驗且在大學生群體中擁有高影響力的思政教育工作者,作為校媒平臺的意見領袖,以引導大學生堅定正確的理想信念,從而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論與實踐的統一。
在價值觀多元化的網絡社會中,出現了一些部分大學生傳播不負責任的言論甚至謠言的現象。因此,提高大學生的媒介素養是一項重要的思政教育任務。首先,媒介機構在選擇、編輯新聞事實時要符合主流價值觀,時事評論要有正確的輿論導向,引導辨識能力低的大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其次,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應及時開設關于媒介素養的公共課,提高大學生在海量信息中篩選有效信息的能力和對信息的辨識、分析、批判能力,努力糾正“信息偏食”的問題,獲得更全面平衡的信息,讓大學生形成獨立思考的習慣與能力。最后,與媒介機構和高校組織的作用相比,大學生自我意識的覺醒是提高自身媒介素養最重要的發展動力。在新媒體時代,大學生作為最活躍的群體,是內容消費者,更是內容生產者、媒介活動的積極參與者。因此,大學生媒介素養的提升不應只停留于相關技術的使用素養,還應體現在對技術的合理、合法以及節制的使用,體現在生產信息時負責任的態度,尤其是在后真相時代,大學生更應負責任地發布信息和言論、負責任地進行信息再傳播,要用理性思考要戰勝情緒化的意見表達。
新媒體的飛速發展,伴隨而來的是監管制度與法律法規的發展滯后,導致新媒體平臺傳播的信息良莠不齊,其中充斥著不少違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信息。因此,為了營造一個積極的網絡環境,一方面,大學生及其他網民群體自發進行自由而公開的討論交流,會使網絡輿論中不同的意見相互制衡,經過理性、客觀的反復討論,正確的觀點將戰勝錯誤的;另一方面,在國家機制與法律法規層面,要健全網絡監管和違法懲罰機制,建立健全輿情分析工作,各大新媒體機構管理者和政府網絡部門應及時刪帖、撤熱搜、屏蔽。充分利用網絡輿論自我凈化機制和外部凈化機制,為社會傳播活動營造健康有序的傳播氛圍,將促使網絡輿論環境朝著健康、理性、平和、真實的方向發展。[7]
2020 年上半年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在個人信息保護與網絡侵權責任等方面進行了規定,為規范網絡空間中用戶的行為提供了法律依據。新媒體時代的進一步發展,使大學生核心價值觀培育的環境也發生了變化,高校應充分利用新媒體的優勢,創新培育形式,有效完成高校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工作。在培育過程中,也要遵循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遵循實踐是認識基礎的理念,借助新媒體技術平臺進行社會實踐,作為高校思政課堂的教育輔助。在國家、社會與高校的保障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將進一步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大學生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