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興強
(貴州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貴州 貴陽 550081)
在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形勢下,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產業興旺”是其重要的抓手,而文化振興將是重要的內容之一。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住房條件的改善,傳統村落已面臨各種開發行為的滲透和沖擊,歷史上民風淳厚、偏安一隅的傳統村落保護受到嚴峻挑戰。為了有效保護遵義市務川縣三坑村板場組豐富而珍貴的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科學指導村落保護和建設,本論文針對板場組傳統村落的資源價值、存在的問題和保護發展提出相關對策性建議或思路,以供研究和參考。
務川縣三坑村板場組位于縣城東北面,距縣城15 公里,東接銅仁市德江縣,南鄰國家歷史文化名村龍潭村。在東漢年間(麻陽人)冶煉丹砂,而板場則作為第一個采砂點、一時商賈云集、形成一個小區,開始趕集(場),至此板場組在20 世紀70-80 年代開采汞礦、冶煉丹砂水銀為主的工礦社區達到頂峰時期,但隨著社會經濟環境的改變,原有的冶煉技術和工礦企業逐步退出舞臺。
1.現狀分析
物質文化方面,板場組是一個典型的仡佬族村寨,村內保留了一部分傳統建筑,但大部分已無人居住,當地村民避開原有宅基地另選地基新修磚混結構房屋。板場組保留下來的傳統建筑結構多為四列三間、長五間形制,為傳統的懸山頂小青瓦木構建筑,其主要為木結構墻+小青瓦雙坡屋頂為主。同時,村落內遺留下來能夠反應丹砂文化的礦洞遺址、古場鎮遺址、工務所、汞礦子弟學校和水銀課稅局等歷史環境要素在不同時期受到不同程度破壞,現大部分僅保存有遺址。非物質文化方面,板場組作為仡佬族村寨,較為完整地保存仡佬族民族風俗習慣的主要為唱花燈、仡佬族哭嫁、祭祀寶王等均得到了延續與傳承。
2.特征與價值分析研究
(1)村落選址與自然景觀特征
村落選址特點依據八卦內圓外方排布,三面青山環抱,村莊正坐落低洼處,北面為溝谷,與長溝村寨相連,建筑布局選址上大多依山布置,呈現出山中有寨,山寨相融的景象,充分展現了“山、林、田、寨”交融的景象。
(2)村落傳統格局特征
板場古村落建筑依山、依路而建,順應地形地貌發展。在村落內由多條2-3米寬的宅前路把各個小組串聯起來,總體被道路分隔為三個組團。古村落周邊皆為富含汞礦的礦山,歷代村民主要靠朱砂水銀開產業發展,朱砂開產業發達,歷史文化繁盛,是形成村寨的重要原因。但受經濟發展和百姓生活水平提高,近幾年修建了部分磚混結構為主的住宅,雖極大地改善了百姓的居住環境,但同時傳統格局和建筑文化受到一定影響。
(3)傳統建筑特征
板場古村落保留下來的傳統建筑結構多為傳統的懸山頂小青瓦木構建筑。幾十年前修建的子弟學校和宿舍樓辦公建筑是其青磚墻+小青瓦雙坡屋頂,當時的標語還保留在墻上。在建筑材料上,木材成為得天獨厚的建筑材料,屋面多為小青瓦,居住形式上采用仡佬族合院式建筑的傳統生活方式,中間正房(堂屋)是會客、祭祖等的重要公共空間,兩側廂房(次間)為日常起居空間。
(4)歷史環境要素特征
板場古村落歷史環境要素主要有七類,也是整個傳統村落的核心價值所在:(1)土高爐冶汞遺址,始建于明清時期,開采汞礦練就水銀而建的土高爐,通過土高爐高溫800°燒制而成水銀。(2)工務所遺址,始建于民國30 年,是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汞業管理處辦公場所之一。(3)汞礦子弟學校,始建于20 世紀50 年代,當時汞礦呈現一片繁榮景象,居住人口較多,特此修建了該學校。(4)板場水銀課稅局遺址,始建于60-70 年代,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朱砂采冶遺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當時征收課稅的主要辦公場所。(5)古場鎮遺址,始建于明清時期,當時該區域有趕場、集市的功能,現僅保留了部分墻體。(6)汞礦食堂、醫院遺址,始建于20 世紀50 年代,現保留當時的建筑遺址,方格網的建筑地基遺跡,建筑開間和進深格局依稀可見。(7)礦洞遺址,該遺址分布于村落四周區域,現保存較好的有三處,均位于山腰和山林中,礦洞均為明清前由人工開鑿而成。
3.傳統村落保護對象的認定
根據上述板場組傳統村落特征與價值研究分析,其保護對象主要有五類:(1)村落選址與自然景觀要素。(2)村落傳統格局要素,其主要構成要素包括傳統村落、山體、田園等。(3)村落傳統風貌與歷史建筑要素。(4)歷史環境要素,包括土高爐冶汞遺址、汞礦子弟學校、礦洞遺址、工務所遺址等。(5)唱花燈動、祭祀崇禮等非物質文化活動要素。
本論文將板場組保護層次分為核心保護范圍、建設控制地帶和環境協調區。其中,核心保護范圍將板場組村落傳統格局與整體風貌保護相對完整、遺址相對集中、傳統建筑成片的區域,面積為 3.23 公頃。建設控制地帶作為該區域核心保護區與外界村落建設區的緩沖地帶,面積為4.85 公頃。根據傳統村落自然景觀環境特征與視覺控制要求確定環境協調區,面積為15.58 公頃。
1.村域傳統資源保護
(1)保護周邊植被良好的山體,對周邊山體和礦洞進行整體保護,不得人為破壞植被,嚴禁開山、伐林等人為活動。(2)對保護范圍內的礦洞遺址、課稅局遺址和古橋古路等進行原址原貌保護,切忌外來人工行為的破壞,禁止在遺址范圍內取土、取石等破壞環境的行為發生。(3)對于傳統民居,合理的對其進行運用,使其在開發及以后的發展中發揮其價值。
2.格局保護與風貌控制
(1)保護村落傳統范圍與輪廓:避免無序蔓延、新建區應位于核心保護范圍、建設控制地帶之外,并有景觀隔離或緩沖措施,避免對傳統村落風貌的影響。(2)保護村落傳統肌理與風貌:維持各街巷的分布、寬度、空間節點等不得改變,保護街巷的傳統風貌。(3)保護巷道兩側界面的虛實關系,不得隨意在原有實墻面上開鑿門洞、窗洞,也不得隨意堵塞原有門洞、窗洞。(4)維持公共空間的傳統形態與功能:采用分散的、小規模的、多樣化的開放空間形式。(5)在尊重歷史風貌的前提下,進一步整理和恢復一般性街巷空間和公共服務空間。
3.建筑保護
根據現狀情況,建筑保護和整治分為四類,分別為修繕類建筑、保留類建筑、整治改造類建筑和拆除類建筑,并進行相應保護。另外,需做好建筑高度控制及視廊保護,其中核心保護范圍內建筑以保護修繕為主,建設控制地帶范圍內新建建筑層數不得超過 2 層,建筑檐口高度不超過 6 米,且不得遮擋四周建筑,不得破壞傳統街巷格局、空間尺度,并應符合消防等相關規范要求。
4.歷史環境要素保護
(1)修繕類歷史環境要素,保證其原有外觀風貌特征,對其進行不改變外觀特征的加固和保護性復原活動,如工務所、汞礦子弟學校。(2)修復類歷史環境要素,保證其原有外觀風貌特征,特別是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細部構件和裝飾,對其進行復原,如醫院遺址。(3)保留類歷史環境要素,已無法修復或還原的遺址,可作為保留類歷史環境要素,規劃時需對其進行保護,如古場鎮遺址、水銀課稅局遺址、礦洞遺址等。
根據對板場組傳統村落的現場調研,對板場組古村落的現狀進行了較為深入地認識和分析,從而對保護資源的特征和價值進行研究和評估,分別指出各類保護資源的特征和核心價值所在,以及在現有環境下保護發展所面臨的不利因素。根據其特征和價值研究認定保護的具體對象,進而劃定核心保護范圍、建設控制地帶和環境協調區,在此基礎上從格局保護與風貌控制、歷史環境要素保護等四個方面提出了板場組傳統村落的保護與規劃的具體措施,以此達到對傳統村落有效保護的目的,延續和傳承該傳統村落丹砂冶煉這一核心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