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淑雅,孫琪,秦德華
斜視是兒童的常見眼病,患兒常表現為雙眼不能同時注視目標,可導致外觀異常和視覺功能障礙,對兒童的生活、學習及社交造成極大的影響[1]。全身麻醉下行斜視矯正術是治療斜視的主要方式,在全麻手術后,患兒躁動的發生率較高,可能引發墜床、外周管路脫落、撕扯覆眼敷料甚至抓傷切口等嚴重后果,影響患兒安全及手術質量[2]。有研究發現,術后疼痛及覆蓋術眼導致的黑暗環境是患兒躁動的重要因素[3-5]。為減少患兒術后蘇醒期躁動,保障患兒安全,本研究對比三種護理措施在行斜視矯正術后患兒躁動的發生情況,報告如下。
1.1對象 選擇2020年7~12月在我院行斜視矯正術的全麻手術患兒696例。納入標準:年齡3~12歲;手術時間15~60 min;無心腦血管疾病、呼吸道感染、消化道癥狀;既往無麻醉手術史;均采用靜脈全身麻醉,予以喉罩插管;取得患兒監護人知情同意。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患兒分為觀察組、對照1組和對照2組各232例。本研究獲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兒監護人均知曉本研究方案,并簽署知情同意書。三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細分問題度取決于我們的知識儲備量,我們對一個事情了解得越多,越能把問題細分。因此作為媽媽的我們需要閱讀大量兒童生理和心理發展以及社會文化等相關書籍進行知識儲備。唯有懂得才能詳細。

表1 三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
1.2方法
1.2.1干預方法 所有患兒術前禁食8 h、禁飲2 h,均無手術前用藥。患兒進入手術室后常規生命體征監測,開放靜脈通路,行手術常規麻醉,靜脈誘導,給予咪達唑侖0.5~2.0 mg、丙泊酚2 mg/kg、舒芬太尼0.5 μg/kg、順式阿曲庫銨0.15 mg/kg,待患兒意識消失后置入喉罩,采取容量控制模式進行機控呼吸,丙泊酚復合七氟烷維持麻醉。手術結束前10 min停止七氟烷吸入麻醉,手術結束由巡回護士對患兒采取干預措施。觀察組在患兒術眼結膜囊內滴入0.4%鹽酸奧布卡因滴眼液1滴+涂抹典必殊眼藥膏后,術眼無敷料覆蓋送入麻醉恢復室,巡回護士與麻醉恢復室護士交接患兒情況,恢復室護士待患兒蘇醒后與其溝通將敷料覆蓋術眼,用膠帶僅粘貼敷料上方。對照1組在患兒術眼結膜囊內滴入0.4%鹽酸奧布卡因滴眼液1滴+涂抹典必殊眼藥膏后,術眼敷料常規覆蓋送入麻醉恢復室。對照2組在患兒術眼結膜囊內均勻涂抹典必殊眼藥膏,術眼敷料覆蓋送入麻醉恢復室。三組患兒均在麻醉恢復室護士的監護下,待自主呼吸恢復后,拔除喉罩,持續監測生命體征。
營改增的抵稅率有效降低了企業的生產成本,為企業發展提供了保障。同時,其也為企業財務管理帶來了挑戰,如何防控財務風險和加強營改增的積極效應將在下文中有所提及。
1.2.3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軟件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χ2檢驗和Kruskal-WallisH秩和檢驗,檢驗水準α=0.05。
三組術后躁動發生率及程度比較,見表2。
1.2.2評價方法 由同一名麻醉恢復室護士觀察并記錄患兒拔除喉罩后30 min內的躁動發生率和程度。采用鎮靜-躁動評分量表(Sedation-Agitation Scale,SAS)[5]評價,該量表采取4級評定標準,0級表示安靜、合作,無躁動表現;1級表示偶有躁動,可采取言語安撫改善;2級表示有躁動,具有明顯反抗表現,需醫護人員進行制動;3級表示有劇烈躁動,需2名麻醉恢復室護士看護,防止發生不良事件。

表2 三組術后躁動發生率及程度比較 例
異步傳輸方式應用主要用于異步數據(報文數據及監控數據等)的傳輸。例如,民航自動轉報系統從終端上掃描到登機乘客的身份信息,以報文格式通過異步口傳送到FA16-T傳輸設備上,然后FA16-T傳輸設備再通過廣域網傳送到另外一臺FA16-T傳輸設備上,該設備把數據再還原回異步數據,通過異步口發送給異地的自動轉報系統,從而完成異步數據(報文格式)的傳輸過程。
3.1患兒蘇醒期躁動的原因分析 蘇醒期躁動是全身麻醉患者常見的并發癥,發生機制目前尚不清楚[6]。兒童心智發育不全,其全身麻醉后蘇醒期躁動發生率明顯高于成年人[7]。如何預防蘇醒期躁動對患兒全身麻醉術后恢復至關重要。研究顯示,心理狀況和術后疼痛是全身麻醉患者發生蘇醒期躁動的關鍵因素[5]。常規斜視患兒術后眼睛被紗布蒙上,待患兒蘇醒時視覺受到干擾,容易出現情緒異常,可能引起蘇醒期躁動。同時,手術切口不適感與蘇醒期躁動也存在一定關系,術后鎮痛可使蘇醒期躁動的發生率明顯減少[8]。觀察組取最優于患者的措施,在手術結束時于患兒結膜囊內滴入0.4%鹽酸奧布卡因滴眼液,手術眼無敷料覆蓋送入麻醉恢復室,這使患兒蘇醒后就能看到事物,鹽酸奧布卡因滴眼液緩解了手術切口的疼痛感。
3.2斜視患兒術后應用0.4%鹽酸奧布卡因滴眼液的效果分析 應用表面麻醉藥可阻斷神經傳導,抑制痛覺產生,減輕斜視患兒術后疼痛[9]。0.4%鹽酸奧布卡因滴眼液是一種酯類表面麻醉藥,該藥作用迅速、擴散面廣、組織穿透力強、麻醉效果好,不良反應少,在眼科臨床上已普遍應用[10]。鑒于蘇醒期躁動頻發時間為蘇醒后10 min[8],而鹽酸奧布卡因滴眼液麻醉持續時間平均為13 min 51 s[10],可有效緩解患兒全身麻醉術后意識不清期間眼部的不適。本研究表明,觀察組和對照1組患兒均應用0.4%鹽酸奧布卡因,其術后躁動的發生率和躁動程度均低于對照2組,與彭園園等[11]研究結果相一致。
3.3斜視患兒術后敷料覆蓋術眼時機的效果分析 有研究顯示,對于眼科手術后患兒,術眼敷料覆蓋無法視物導致的恐懼感是術后躁動發生的重要原因[12]。隨著全身麻醉后時間的推移,患兒的意識慢慢恢復,周圍環境中人員的走動、言語、儀器設備,各類聲音交雜,對患兒都是一種刺激,這種刺激會使患兒產生睜眼反應,而患兒的術眼被敷料覆蓋,這種黑暗的環境,使患兒不自覺感到恐慌,下意識地想要摘掉敷料。雖然期間護士會對患兒進行語言疏導,但因患兒拒絕配合而收效甚微,為了保護患兒可能會采取約束手臂等方法,如采用約束帶限制患兒活動,從而造成更嚴重的躁動表現[13]。在本研究中,觀察組采用患兒蘇醒后,護士與其溝通并術眼覆蓋敷料,用膠帶粘貼上方,下方不粘貼,讓患兒能從敷料下方看到光亮,也是為了防止患兒因手術造成的眼部不適而下意識地去揉眼,降低術后感染風險。本研究顯示,觀察組蘇醒期躁動發生率和躁動程度低于對照1組和對照2組。推測蘇醒后敷料覆蓋對減輕患兒蘇醒期躁動有一定的效果,但由于本文分組和躁動程度分級較多,導致樣本量不足,未來仍需進一步擴大樣本量進行驗證。
綜上所述,對斜視手術患兒術后采用0.4%鹽酸奧布卡因滴眼,術眼無敷料覆蓋送入麻醉恢復室,待患兒蘇醒后與其溝通將敷料覆蓋術眼能有效降低患兒術后躁動的發生。但本研究也顯示,即使采取上述措施,仍有8.6%的患兒出現輕度躁動,可能與患兒對術前禁食耐受程度低、父母不在身邊等原因有關,同時優質的護理對減少患兒恐懼也有一定的作用,進而降低躁動發生率,未來需對這些因素進行進一步觀察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