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星,熊莉娟,李鑫,林穎,陳慶紅,張靜,袁璐,盛麗樂,張敏
《全國護理事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1]中明確提出,建立“以需求為導向,以崗位勝任力為核心”的護士培訓制度,選擇部分臨床急需、相對成熟的專科護理領域發展專科護士隊伍,切實提高專科護理水平。崗位勝任力與某個特定組織中具體的工作崗位緊密相關,能夠顯著區分某一項工作中表現優異者與表現平平者的個人潛在的、深層次特征[2]。麻醉科專科護士是指取得護士執業證書和麻醉科專科護士認證資格證書,具備系統的麻醉護理專業知識和實踐技能,從事特定的麻醉科護理工作的麻醉專科高級實踐護士[3]。國際麻醉護理聯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Nurse Anesthetists,IFNA)制定了麻醉護士及麻醉科專科護士相關的從業標準和規范[4]。但麻醉護理的發展在國際上并不平衡,目前我國麻醉科專科護士的培養、考核與資格認證尚處于起步階段,且缺乏統一的麻醉科專科護士能力水平評價標準[5]。本研究構建麻醉科專科護士崗位勝任力評價指標體系,旨在為評估麻醉科專科護士崗位勝任力水平提供適用性工具,進而為我國麻醉科專科護士培養與評價提供參考。
1.1對象
1.1.1研究小組成員 研究小組成員均來自1所三甲醫院麻醉科,共10人。其中麻醉醫生3人,負責商討專家函詢收集的反饋意見、篩選指標條目池;麻醉科護士長1人,負責審核指標條目池,遴選函詢專家及商討決策指標取舍;中華護理學會麻醉科專科護士2人,負責構建指標條目池、聯系函詢專家、發放及回收問卷;省級麻醉科專科護士臨床帶教老師4人,負責設計專家函詢問卷、對收集的意見和數據進行整理、提取和統計分析等。
1.1.2函詢專家 遴選來自湖北、廣東、江蘇、江西、河南、安徽、北京和上海共8個省市13所三甲醫院的19名專家進行函詢。納入標準:①從事臨床麻醉或麻醉護理工作≥10年;②本科以上學歷,中級以上職稱;③省級護理學會麻醉護理專業委員會委員或省級麻醉質控中心專家委員會委員或中華醫學會麻醉學分會委員;④對本研究知情同意,且具有較高的積極性。共16名專家參與兩輪函詢,其中男6名,女10名;年齡31~53(40.71±6.25)歲;工作年限5~30(23.88±6.88)年;學歷博士1名,碩士8名,本科7名;職稱正高級5名,副高級6名,中級5名;專業領域為臨床麻醉6名,麻醉護理10名。
1.2方法
1.2.1初擬指標體系 以McClelland[6]的勝任力模型為理論基礎,依據中華護理學會對護士核心能力及相關能力要求、專科護理領域護士培訓大綱、麻醉護理崗位職責等[7-9],參考國際麻醉護理聯盟對麻醉科專科護士的從業標準,即已完成基本護理教育和基礎麻醉教育課程,經由國家認證及授權的護士方可從事麻醉科護理工作[4],并結合國內麻醉護理的發展現狀,研究小組成員歸納整理相關指標條目,進行集中商討,初步形成包含專業知識、專業技術、專業能力、管理能力、個人特質5個一級指標和40個二級指標的麻醉科專科護士崗位勝任力評價指標體系條目池,并據此設計規范的專家函詢問卷。
1.2.2實施專家函詢 2020年10~11月通過電子郵件或微信方式進行兩輪專家函詢。專家采用Li-kert 5級計分法(不重要=1分,不太重要=2分,重要=3分,比較重要=4分,很重要=5分)對每項指標進行重要程度賦分,同時每級指標后均設有“指標修改/增加/刪除欄”。每輪函詢結束后,小組成員根據函詢專家對指標的重要性評分和提出的建設性意見,以重要性賦值均數≤3.5,變異系數(CV)>0.25且滿分比≤20%作為排除標準[10],對指標進行增刪或修改。
1.2.3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軟件分析數據。專家的積極性、權威性、意見集中度、意見協調性分別用問卷回收率、權威系數、各指標條目的重要性賦值均數和滿分比、變異系數和肯德爾協調系數表示。采用Yaahp10.1軟件運用層次分析法確定各級指標權重。檢驗水準α=0.05。
2.1專家積極程度 第1輪專家函詢問卷有效回收率為89.47%(17/19),第2輪為94.12%(16/17),表明專家參與本研究的興趣較大、有較高的積極性。
2.2專家權威程度 以專家權威系數Cr代表專家權威程度,其數值為專家對函詢內容的判斷依據(Ca)和熟悉程度(Cs)的平均值[11]。本研究2輪函詢專家的權威系數(Cr)分別為0.865與0.889,滿足專家的權威系數>0.7[12]為可接受,表明專家權威程度較高。
2.3專家意見集中程度 若指標重要性賦值均數>3.5且滿分比>20%[10],則表明專家意見集中程度較好。第1輪專家函詢各級指標重要性賦值均數為3.42~4.98,滿分比為11.76%~94.12%,其中二級指標“護理安全與法律意識”滿分比未滿足納入標準,予以刪除。第2輪函詢各級指標重要性賦值均數為4.08~5.00,滿分比為25.00%~100.00%,表明專家對指標的重要性評分有較高的一致性。
2.4專家意見協調程度 2輪函詢各指標變異系數分別為3.26%~22.15%和0~16.23%,肯德爾協調系數分別為0.182和0.196(均P<0.01),表明構建的指標體系協調程度較為理想,專家意見趨于一致。結果見表1。

表1 兩輪函詢專家協調系數
2.5專家意見匯總 第1輪函詢有11名專家提出20條建設性意見,第2輪函詢有6名專家提出9條意見。根據數據分析結果和指標排除標準,借鑒專家提出的相關意見修訂函詢問卷,經小組成員面對面集中商討后最終決定5項一級指標不作修改,二級指標修改如下:①刪除2項指標。專家指出“護理安全與法律意識”是對護理人員的基本要求,不屬于“專業能力”范疇,且該指標變異系數>0.25,予以刪除;專家指出“具備求知欲,渴望獲得更多知識并通過相關途徑學習提升自身的能力”屬于個人素質,不屬于“專業能力”范疇,建議刪除,予以采納。②修訂5項指標。專家指出,作為麻醉科專科護士應具備“掌握呼吸機使用及不同模式下參數設置知識”的能力,不應僅限于“熟悉”程度,予以采納;專家認為“掌握人體內環境及液體治療知識”概念較為寬泛,需表述具體,小組對指標內容補充為“掌握人體內環境及液體治療知識,能對圍術期患者血容量進行評估,掌握術中輸液、輸血的護理要點”;專家表示“掌握患者轉運技術”表述不恰當,建議修改為“掌握術后患者安全轉運技術”;專家指出“協調能力”表述不明確,小組討論后修改為“工作任務合理分配能力”和“突發狀況下的應對能力”。最終形成的麻醉科專科護士崗位勝任力評價指標體系包含5項一級指標、38項二級指標,見表2。

表2 麻醉專科護士崗位勝任力評價指標體系
3.1麻醉科專科護士崗位勝任力指標構建的意義 麻醉科專科護理是護理實踐向專科細化發展的重要領域拓展,隨著麻醉護理專業的迅猛發展,麻醉科專科護士培養勢在必行[13]。目前中華護理學會及省級麻醉科專科護士培訓工作已經相繼開展,但尚無統一的崗位勝任力評價標準。針對已取得資格的麻醉科專科護士,如何科學地評價其崗位勝任力水平,判斷其是否勝任崗位工作,是目前亟需探討的問題。本研究從專業知識、專業技術、專業能力、管理能力、個人特質方面評價麻醉科專科護士崗位勝任力水平較為客觀全面,明確了麻醉科專科護士具有怎樣的能力才能勝任目前的工作崗位,并把麻醉科專科護士需要努力的方向反饋于麻醉科專科護士資格認證體系,完善和促進了麻醉護理實踐的專業化發展,可為制定麻醉護理行業標準、麻醉科專科護士培養、專業資質認證等提供參考。同時,也可用于麻醉科專科護士的自我評價,促進其職業生涯提升,進而提升麻醉護理服務質量[14]。
3.2麻醉科專科護士崗位勝任力指標體系的可靠性分析 本研究選取的函詢專家均具有豐富的麻醉專業知識和臨床工作經驗,超過50%的專家學歷為碩士以上,函詢專家來自8個省市13所三甲醫院,地域分布較廣,保證專家的代表性與權威性。本研究2輪函詢問卷的有效回收率分別為89.47%和94.12%,且分別有64.70%和37.50%的專家提出了建設性意見,說明專家對本研究感興趣,參與積極性較高;專家權威系數分別為0.865和0.889,表明專家函詢結果有較高的可信度;指標的肯德爾協調系數分別為0.182、0.237(均P<0.01),表明專家意見基本達成一致。綜上,可認為本研究構建的麻醉科專科護士崗位勝任力評價指標體系較為可靠。
3.3麻醉科專科護士崗位勝任力指標體系內容分析 本研究構建的麻醉科專科護士崗位勝任力評價指標體系包含的5項一級指標中,專業技術權重居于首位(0.226),由5個二級指標構成,其權重大小排名前3位是熟練掌握心肺腦復蘇、電除顫、吸痰、給氧等搶救技能(0.059),熟練使用麻醉機、監護儀、呼吸機、除顫儀等常用儀器設備(0.046),掌握氣道開放及輔助通氣技能(0.043),說明掌握這3項專業技術對于評價麻醉科專科護士崗位勝任力非常重要。指標體系在構建過程中,充分考慮了麻醉科收治患者疾病特點和麻醉科專科護士臨床實際工作內容,符合我國麻醉科專科護士的培養及工作現狀。專業知識(0.221)權重居于第2位,這與介入專科護士崗位勝任力研究相同[15]。專業能力權重居第3位(0.210),表明麻醉科專科護士作為麻醉護理領域具有較高水平和專長的專家型臨床護士,應具備較強的專業能力,以處理更高難度和要求的護理工作。管理能力和個人特質權重分別為0.187和0.156,提示麻醉科專科護士除具備足夠的知識、技能業務素質外,還要加強自身管理能力和個人特質培養,借助崗位勝任力管理,提升管理能力和個人特質與崗位的匹配程度和整體性,將能力、特質與崗位結合,從而成為專業化人才。
本研究采用專家咨詢法構建麻醉科專科護士崗位勝任力評價指標體系,較為客觀、全面地反映了作為麻醉科專科護士應具備的崗位勝任力,能夠為麻醉專科護士的選拔、培訓、考核以及任用提供參考。但尚未對構建的指標體系進行實證研究,下一步將驗證該指標體系的適用性,發展麻醉科專科護士崗位勝任力測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