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鑫
(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河南 鄭州 450052)
英語詞匯的掌握對于英語學習者是個最基本的問題,而英語詞匯的薄弱影響到學生進一步的學習動力,所以教師在詞匯教學過程中應給予足夠的重視。詞匯的涵義、交際中的作用、發音、拼寫、以及詞法都需要教師設法處理。
在交際中,詞匯比語法重要。當發現因詞匯量不足而不能有效交際時,英語學習者便有了挫折感。不幸的是,在一些語言課程中,詞匯沒有被給予足夠的重視。如果不是這樣的話,詞匯的學習過程本來可以很快樂很令人愜意的。當然,這并不是說學詞匯以及學用詞匯是一件簡單的事。相反的,這是相當艱巨并有挑戰性的。因為不管怎么說,語法是有限的,而詞匯事實上是無限的,詞匯也比它們表面上所表現的要復雜的多。在腦中保存數百詞匯,以至后來記憶數千詞匯對一個課堂外語學習者是非常困難的。兒童學母語,或移民學習第二外語時,因在生活中必須用到某些詞匯而記住了他們,并且這樣的詞匯學習因真實交際中的頻繁使用而得到強化。而那些單純依靠課堂學習的英語學習者卻要付出特別的努力才能記住他們日常生活中幾乎用不上的詞匯,更糟糕的是,有時他們記住一些詞匯的動力只是為了應付下次考試。鑒于這個原因,教師不僅應該仔細考慮每節課該介紹那些詞匯,還要考慮應如何激活先前介紹過的詞匯。教師應歸納每個單元或每冊教材的新詞匯或表達方法,選擇能表現所學章節重要概念或反映內容主題的詞匯。教師在選擇合適詞匯的過程中,不僅要考慮課文的話題,還要考慮到學習者的興趣和需要。
在課堂的任何時候教師都有可能遇到如何處理詞匯的問題。如果教師知道在講授某節課中可能會遇到具體那些詞匯,比如說,這一課的題目是《談論日常生活》,教師可以充分準備像起床,洗澡及吃早飯這樣的詞匯。教師也還需要提前預測可能會需要的詞匯,比如,與本課題目無關但學生可能想要談論的話題所涉及的詞匯。但是在其他的時候,特別是在教高階學習者時,某些生詞會出乎意料地出現,這時教師就得隨機做出反應。有時教師要對學生說自己對某個詞匯不完全明白,自己會在下節課前給大家一個答復。學習者總是期望教師通曉所教學科的任何事情,如果教師做不到這點他們便會很挑剔。對教師來說假裝自己通曉一切是很危險的事情。其實,教師可以坦然面對,告訴學生這跟他們對自己母語中的一些詞匯并不認識是一樣的道理。
記憶是靠外界環境對大腦進行刺激并形成痕跡的,大腦神經受到的刺激越深,記憶的持久性越強。因此,教師在課堂上應盡力使學生對所要記憶的知識形成深刻的印象,為長時記憶打基礎。在教學過程中,想方設法用新奇、甚至反常的方式呈現新詞。這樣有助于集中學生的注意力,給學生以強烈的再現刺激,加深感知印象,引起學生興趣。
教師須了解的以及學生可能須學習的新詞匯項目的各個方面同其它語言項目的各個方面是相似的,比如語法模式和功能表達模式。從根本上來說,這些方面是意義、交際中的運用、發音、拼寫和語法。
新的詞匯和短語可以用翻譯的方式展示出來,換句話說,就是在學習者的母語中找到對應的詞匯或短語。但是這種翻譯法會對學生產生某些不利的影響。例如,這將會促使學習者用他們的母語思考,總是在母語和英語之間進行翻譯。還有,這將促使學習者認為一旦記住某個對應翻譯,便永遠記住了該詞匯,殊不知與該詞匯還有一些差別,于是在接下來的學習中往往陷于困惑之中。當然在教學過程中不時使用翻譯方法是很自然的也是很有用的,但是不要把它當作介紹新詞匯的主要方法。絕大多數詞匯的意義都可以不用翻譯而非常清晰地展示出來。事實上,其它方法用的越多,學生記憶的效果反而越好。
介紹詞匯意義方法有實物法,舉例法,圖畫法,定義法,示范法和翻譯法。實物法,圖畫法和示范法在向初學者介紹一些具體的詞匯時特別有效。舉例法和定義法在向高階英語學習者介紹抽象詞匯時更為有效。而翻譯法應作為最后一種方法在不得已時再用。如果可能,最好引導學生自己說出新詞匯的對應翻譯。引導學生的積極參與也會有助與他們更好的記憶這些詞匯。你也可以通過模仿或手勢來介紹涵義,比如介紹driving a car 和swimming 時。使用對比或反義詞是另外一種技巧,例如:This building is ugly.It’s not beautiful—it’s ugly,ugly.當然教師還可以使用近義詞,比如:They’re having a chat—a conversation.不使用翻譯而設法展示詞匯意義是教師展示其教學創造力的一個機會。
須強調的是,詞匯都應在特定的語境中,而不是作為孤立的詞匯被展示出來。一個合適的語境不僅能幫助學生了解詞匯的基本涵義,還能了解其用法。這些詞匯項目都與特定的語境或情景有關,比如說upset 就與人的感情或人對事情的反應有關。
顯然,學習者不僅要能夠理解詞匯的涵義和使用方法,還應能夠識別并再現其形式。他們必須懂得一個新詞匯是怎么念的,以及怎么寫的。介紹新詞匯時,最好口頭形式在先,書寫形式在后,尤其在對低階學習者教學時更是如此。這種展示程序的最大好處就是可以避免學生養成字母發音習慣。舉例來說,在談論保健知識時,英語教師在教stomach ache 的發音時常常遇到麻煩,經常念成/.盡管教師花費大量時間讓學生一遍遍地齊讀,讓學生單獨來讀,但不久后學生又開始按字母發音去念了。最后,有個英語教師想出個記憶方法:
Teacher:No,no.Listen—stomach-ache…um…cake.Cake,repeat,everyone.Cake.
Student:Cake.Cake.
Teacher:Right! If you eat cake,cake and more cake,what’s the result?
Student:Stomach-ache.
Teacher:Right! Stomach-ache.Repeat.
Student:Stomach-ache.
Teacher:Perfect!
不過,并非所有發音問題出現時總會有這樣好的補救方法。在聽的環節上,引起學生注意是很重要的:用手勢提醒他們聽而不是重復,然后教師把語音自然但清晰地把詞匯或短語念兩到三遍。至于模仿和重復,教師可以用手勢暗示學生去模仿和重復新學的詞匯和短語。然后讓他們重復幾遍,先齊讀,再讓學生個別來讀。最后用手勢暗示學生是否他們的發音標準,如有必要,再給學生示范。在示范時,教師不僅要清楚地介紹語音,還要介紹重音,但發音盡可能自然。有時英語詞匯的發音與拼寫沒有太大關聯,比如knight,castle,island,enough 等。但是絕大多數詞匯的拼寫和發音還是有規則可尋的。當這些發音規則存在時,盡量早地介紹詞匯的拼寫形式將顯的非常有用。當學生想說茶杯但說出的是/kaf/時,教師把該詞匯的拼寫形式寫在黑板上將很快糾正學生的錯誤。
除了懂得詞匯的詞義,用法,發音和拼寫外,學習者還要了解詞匯在句子中的作用即了解詞法。詞法指各類詞的不同用法。如名詞的可數與否,動詞的及物與否,及物動詞的擴展模式,應接什么樣的賓語,不定式還是動名詞,能否接從句,能否接復合賓語等等。如果在介紹生詞時方法得當,不用專業語法術語學生也明白詞匯在句子中的作用,但問題還是會存在的。有時學生會說出像She’s a foreigner student 這樣的句子。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就需要澄清foreigner 是名詞而foreign 是形容詞。在其他時候教師還要告訴學生一個詞匯經常不只有一種語法功能。比如farm 可以做名詞,動詞和形容詞。這樣的一些詞法知識對那些中等的英語學習者尤其有用。必須注意的是,所謂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一定要在學習者到了需要這些詞法知識并且能夠消化它們的階段時再向學生介紹,否則學生將會迷惑而無所得。
不要以為介紹過新詞匯之后學生就可以完全記住它們了,只有頻繁在聽、說、讀、寫活動中接觸這些新詞匯或短語,我們才能真正掌握它們。對于我們自己的母語也是如此,因為經常碰不到,許多人對自己母語中的好多詞都拿不準。如果想讓學生記住詞匯并能運用到交際中去,教師要確保學生經常運用它們,這樣才能盡可能的把學生腦中的部分被動詞匯轉變成積極詞匯。一種辦法就是要求學生盡可能多地閱讀,當然教師也要在課堂上創造機會讓學生盡可能多地練習詞匯。
理解了的內容,就容易記住,理解得越深刻,記憶得越牢固。教詞匯時,把音、形、義同時教給學生,讓學生對詞有一個全面的了解,使所教的詞在一定的情景中呈現,方便學生理解記憶。把抽象概念的詞放在短語、句子或課文中教,使學生對詞的理解具體化。采用歸納比較的方法,以新帶舊、以舊學新,新舊知識聯系以加深理解和記憶。還可以通過同義詞、反義詞辨析,同音異形詞、詞類轉換詞比較歸納等方式,想方設法將機械記憶轉化為理解記憶,從而加深記憶痕跡,提高記憶效率。
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的實驗證明:遺忘的規律是先快后慢,剛記住的材料,最初幾個小時內遺忘的速度最快。如果四至七天內不重復出現,記憶將受到抑制,甚至完全消失。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有計劃地經常復現英語詞匯,克服遺忘現象。課堂上教詞匯時,讓學生對所學的詞匯進行重復識記,加深印象;講解課文時,結合教材的內容有機自然地再現;課后練習中,安排相應的聽寫、翻譯、完成句子、同義答配、造句等,使學生在多次的復現中鞏固所學詞匯。記憶訓練時可使用多種感官感知,使大腦同接受來自眼睛、耳朵、肢體等器官感受到的刺激,加強記憶力。記憶力的訓練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我們要在教學實踐中努力探索,使外語教學更加符合語言教學的規律,符合心理學、教育學的規律。只有這樣,才能提高效率,減輕學生的負擔,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