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冠輝
(河北省邢臺市臨城縣黑城中學,河北 邢臺 054300)
從整體而言,傳統文化是當代文化的根基,同樣也是語文學習的根基,在課堂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無疑是提升初中語文課程文化底蘊的有效手段。在初中階段,學生的語文積累與知識水平還有待進一步提升,而語文課堂正是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主要途徑。通過有效滲透傳統文化教育,增強語文課堂的文化厚重感,使語文教學在建立在濃厚的文化底蘊之上,為學生提升高質量的語文課堂,從而更好地實現語文教學的目標。
滲透傳統文化教育對于塑造語文課堂氛圍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在具體教學實施中,滲透傳統文化同樣發揮著重要作用。這正是因為傳統文化具備雙重含義——抽象的文化氛圍與具象的文化內容,而具象內容是抽象意義展現價值的載體。因此,在將傳統文化滲透到初中語文教學中時,必然要在教學中增加傳統文化的內容,使語文教學內容得到進一步的豐富。
在當前素質教育理念下,各個科目在教學中都更加重視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語文教學同樣如此。就學習歷程而言,初中是高中的奠基階段,在這一階段打好基礎、開拓視野,能使高中階段的語文學習更加高效。就自身發展而言,豐富初中語文課堂中的傳統文化內容,對于豐富學生認知結構、拓展學習視野都有著重要的作用,而這些方面正是語文綜合素質的重要表現。
在豐富課程內涵方面,可以從多個角度出發,但最基礎的依托永遠是語文教材。如果因為過于重視傳統文化教育,而忽視對教材內容,無異于舍本逐末。因此,在初中語文課堂中滲透傳統文化,也應該以語文課本為基礎,充分挖掘其中所蘊含的傳統文化知識與教學意義,這也是深化學生語文認知層次的必要手段。以人教版七年級上冊“《世說新語》兩則”為例,該課文選自我國古代的經典的文人志言小說集《世說新語》,第一則展現了魏晉文人的風雅,第二則揭示了做人應該講信用這一道理。對于教師而言,在教學中除了關注到語言文字的釋義,更應該以此為窗口,幫助學生了解魏晉時期的文人風貌與風骨,學習魏晉文人的高雅品格,了解造就魏晉文學的社會環境,這對于拓展文學視野,提升自身品格都有著積極的意義。所以說,語文教學不應只停留在表面,充分挖掘更深層次的內容,無論是對教師還是對學生而言,都能夠從中學到很多。
在思想層面意識到將傳統文化教育與語文教學進行結合的重要性后,還需要將其落實到實踐中去。因此,教師不僅應該考慮到如何在課堂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更應該關注如何使學生更好地接受傳統文化教育。在這其中,教學手段發揮著重要的橋梁作用。初中生心理還未完全成熟,仍然具備著注意力容易被其他事物吸引、知識理解水平不夠高等特點,那么在教學中,在滲透傳統文化教育元素的同時,也可以相應增加一些趣味元素。通過對班級內學生的喜好進行了解,在講解時,有意識地將傳統文化教育內容與學生的興趣點相結合。比如,部分學生喜愛漢服,部分學生喜歡古風音樂,教師在教學中便可選擇相應的內容,這不僅能增強學生與語文課程的共鳴,同時達到了將傳統文化教育滲透于課堂之中的目的,對于融洽師生關系也有著積極的意義。
在學習氛圍的營造方面,傳統文化教育與語文課堂教育是相輔相成的,開展語文教學,能夠有效營造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氛圍,同時,進行傳統文化教育也能有效塑造語文課程的文化底蘊。但是,語文學習氛圍的營造還需采取更多的措施,才能達到更好的效果。對此,語文教師應該發揮自身積極作用,為營造班級內的語文學習氛圍做出努力。比如,在班級內創建“傳統文化圖書角”,語文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建設,充實這一“圖書角”,這對于提升班級內學生的經典著作閱讀興趣有著積極意義。或者,由語文教師組織舉辦以“傳統文化小知識”為主題的交流活動,學生輪流上臺分享自己所準備的傳統文化小知識,對于推動學生主動了解傳統文化能夠發揮較大的作用,既能拓展視野,同時也是對語文表達能力的訓練,從這一意義出發,該舉措也是提升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有效手段。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升課程的文化底蘊、豐富教學內容、完善學生語文綜合素質,使語文課程效果得到更好地發揮。但是,要達到上述效果,還需要初中語文教師對傳統文化教育與語文教學的關系進行更深入的了解,盡量采取恰當的方式實現傳統文化教育對課堂效果的促進作用,提升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了解和興趣,進而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