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繼勇
(四川城市職業學院,四川 成都 610041)
對于高校來講,則需堅定地將立德樹人作為中心,將輔導員隊伍建設視作構建高校管理隊伍以及教師隊伍的重要內容,科學地進行規劃與安排,不斷提高高校教師隊伍的職業水平以及專業能力,有效地確保高校輔導員的福利待遇,提供有利的發展平臺與空間。在這樣的背景下,探索課程化模式下輔導員工作體系的建設,具有深遠意義。
輔導員工作課程化,是指將輔導員開展的日常管理、思想教育和服務工作整合成課程,以教學標準和質量評價來綜合考核輔導員的工作成效。輔導員工作課程化是指通過課程教學理念對其工作特征進行詮釋,通過課程形式對其工作內容進行相應規劃,通過教學標準使其教學行為得到一定的規范,用科學的方法對其工作效果進行評價。使輔導員工作碎片化、零散化的現狀轉化為一種固化、穩定、科學的工作模式。當前教育部對高校輔導員工作的職責作了明確地規定,由于其工作內容和形式的獨特性,對輔導員規定動作的工作內容實現課程化,有效地促進了高校輔導員工作課程化的真正實現,確保輔導員自身的職業素養得到不斷提高[1]。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創新教育和學習方式,加快發展面向每個人、適合每個人、更加開放靈活的教育體系”[6]的教育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作為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是一項以人為本的工作,輔導員工作理念的時代變革要直面學生的發展需求,不斷激發內生動力,促進對職業信念的堅守。課程化是系統化規范化的傳達方式,新時代的輔導員,要塑造課堂思維,通過系統總結輔導員工程的日常內容,通過主題化、模塊化的課堂講授,將輔導員的工作與課程相結合,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個環節,是思想政治教育課的有效補充和延伸,是將案例、素材結合教材語言轉變為教學語言,把枯燥的理論知識轉變成為現實案例,把理論落到具體可感受的生活場景的有效載體,是對輔導員工作內容的精細化、系統化呈現,更是實現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健康發展的內在需要[2]。
《高等學校輔導員職業能力標準(暫行)》明確指出,高校輔導員可以參與思想道德修養、形勢與政策教育等課程教學工作,同時可以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開展新形勢下的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高等教育和發展的需要決定了輔導員工作課程化建設的目標。教學素材是課程進行有效實施的重要內容,輔導員可以通過課程教學、第二課堂、科研實訓、社會實踐等方式貫穿教育全過程。輔導員工作體系課程化的核心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現有的工作體系下,根據《高等學校輔導員職業能力標準(暫行)》對輔導員應著重掌握的職業知識的歸類和《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對輔導員工作職責的劃分,將第二課堂的素材有機融入第一課程,將理論和實際內容相結合,準備好課程教案,設計好教學方法,最大化發揮課程的優勢,再這樣的前提下,輔導員能更有計劃、更全面地開展思想政治工作,能更好地為大學生的成長成才服務。
推進輔導員工作課程化建設的有效實施必須整合系列配套制度。在具體工作中,一是建立輔導員教學能力提升的實施方案,幫助輔導員樹立現代高等教育思想和理念,熟悉現代高等教育理論,掌握先進教學技術,通過充實教學內容、豐富教學形式、優化教學設計,提升輔導員的教學水平。二是加大輔導員培訓力度。在國家層面,《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培訓規劃(2013—2017)》《普通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培訓規劃(2019—2023)》等,從現實出發、從長遠考慮,整體有序地開展隊伍的培訓工作。在學校層面,搭建輔導員課程化培訓平臺,除了涵蓋思想認識、政策水平和工作技能等內容的業務培訓外,還要完善工作學理支撐、掌握基本規律的專項培訓,通過完善輔導員專業知識、加深對職業規范、職業內涵的理解,幫助輔導員不斷在知識儲備和業務能力上下功夫,提升實際問題的能力。三是建立與課程化建設相關的考核獎勵制度,通過制定科學的考核方法,將輔導員的績效與職務職級評聘掛鉤,增強輔導員的工作成就感,從而能持續立足本職崗位,走職業化、專業化發展道路[3]。
綜上所述,從高校育人角度思考,構建輔導員工作課程化模式是新時代推進和改善高校輔導員工作的必然要求;從維護高校穩定角度思考,輔導員工作制度體系的不斷健全有利于提升輔導員的安全感與培養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合格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