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海文
(彌河小學,山東 青州 262501)
每個學生的天賦不同,閱讀經歷不同,都是導致他們的閱讀能力存在差異給影響因素。在“為了每一名學生發展”的課改背景下,我們要尊重學生在閱讀方面表現出來的差異性,并針對不同發展水平的學生設計分層教學的方案。在閱讀教學中,我們充分運用提問的策略,讓學生由被動的閱讀者在回答教師的問題中一步步轉變為閱讀活動的主人,進而實現個性化閱讀,促進每一名學生都能實現個性化發展。本文站在讓每一名學生都獲得發展的視角,探討如何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進行分層提問與評價,為教育同仁帶領學生在閱讀活動中拾級而上提供路徑。
分層提問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為了每名學生的發展所采取的有效策略。在制作教學方案時,我們應該關注問題的層次性,首先我們心中要對學生先進行分層,這樣在具體設計分層問題時才能做到“題生一致”,進而調動每一個孩子參與閱讀活動的積極性,提高他們在提問活動中的參與度。
語文基礎知識的學習大都可以通過自主閱讀就能解決,包括字、詞、句、段、語法、修辭、文學常識等,學生借助一些工具書就可以解決上述問題,掃清閱讀障礙。這類問題不適合閱讀發展水平較高的學生,但卻適合閱讀水平較低的學生。在針對語文基礎知識設計的問題中,教師會引導學生進行互動學習,以便他們加深印象,更加牢固地掌握語文基礎知識,使他們真正通過回答這些基礎知識問題而獲得進一步的發展。如,在教授《司馬光》這篇文章時,對于閱讀發展水平低的學生提出基礎知識性問題,主要是解釋文章中的文言詞語,通過這個問題讓教師可以了解學生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促使這個層次的學生能夠真正完成基礎知識的積累。
在閱讀教學中,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儲備,組織語言對所學的課文內容進行邏輯分析,這是中等發展水平的學生應該具有的閱讀能力。對于這類學生教師設計分層問題時,要考慮如何讓學生針對某個段落的內容進行因果、主次關系的分析,或者是分析文章所蘊含的深刻意義、所表達的主要情感等。這樣,學生在分析的基礎上進一步理解文本內容,其閱讀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如在教授《鹿角和鹿腿》時,文章中出現了三個感嘆詞:“咦、啊、唉”,教師可以從感嘆詞出發設計問題,讓學生分析其所表達的不同情感,從而讓學生品悟小鹿說話時的不同心情。這個問題的設計,也為學生理解文本所蘊含的道理做了鋪墊,促進了深度閱讀。
在閱讀活動中,針對閱讀發展水平較高的學生,教師應該設計具有探究價值的問題,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同時培養學生學會從多維視角看待和思考問題。如在教授《陶罐和鐵罐》這則寓言故事時,我們可以從陶罐和鐵罐的對話切入設計探究性的問題。如探究討論鐵罐的傲慢和陶罐的謙遜,在解決探究性問題時,學生要讀準主人公對話時的語氣和語調,為此,教師可以組織大家開展分角色扮演或朗讀的活動,使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獲得思想品德教育,促進情感發展。
在實施分層提問的閱讀教學當中,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模式,而是應該具有針對性,且具有鮮明的層次性。只有針對性強的、具體的、分層評價,才能激發每個層次發展水平的學生的閱讀興趣,使他們感受到閱讀的快樂。
對于閱讀發展水平較低的學生來講,只要得到教師的一點點肯定性的評價,或者在回答問題時抓住了主要信息,就能有效激起學生持續的閱讀興趣。為了提高分層提問教學下師生互動的質量,教師可以為學生設計一些回答問題時的公式,如針對課文主要講了哪些方面?誰是主人公等,回答這類問題時可以使用這樣一個公式:“主人公+時間+地點+事件”,對于那些語感較差的學生來說,只要利用這個公式就能快速概括出文本的主要內容。
針對中等發展水平的學生所提出的問題涉及到文本具有特色的語言表達方式及創作的技巧等方面,這類問題可以有效提高中等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針對上述問題做出回答時,學生常常“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所以學生只要說出了其中某一個點,我們就應該給予鼓勵性的評價,以促使他們主動地朝著更高的目標要求推進。
對于閱讀能力發展較快的學生,我們要從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層面設計問題,以提高他們的審美素養,促進他們創新發展。針對這類學生所提出的問題大都涉及個體的情感體驗,需要他們從自身的已有生活經歷出發,聯結起生活與文本,在多維對話中分析文本蘊含的道理、并能將語文知識運用于現實生活,以解決實際遇到的語文問題。當學生回答這類問題時,教師要評價其觀點是否非常明確,語言表達有沒有做到自然流暢,側重于語文綜合素養的培養。
在豐富多彩的小學語文閱讀活動中實施分層提問的教學策略,體現了對學生個體差異的尊重,可以滿足每個層次學生的發展需求。在實施分層提問的教學中,每個學生都能在教師設計的問題引領下,一次次創造下一個“最近發展區”,一步步走向閱讀能力發展的高峰。此外,我們為分層提問的教學策略設計的分層評價體系,提高了分層提問閱讀教學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