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尚麗
(武漢光谷職業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3)
高校作為黨領導的教育戰線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維護黨中央的核心,而高校教師作為高校的建設與發展的基礎細胞,不僅要有精通專業知識的技能,還要有嚴謹的法制思維,從而更好地服務與高等教育事業,才能全方位地培養出高素質的人才。
法治思維是將法治的各種要求運用于認識、分析、處理問題的思維方式,是一種以法律規范為基準的邏輯化的理性思考方式。高效教師實現依法執教,法治思維不可或缺[1]。首先是社會因素的要求;在依法治國、依法執教的形勢下,教育法律是高校教師依法執教的前提和基礎,現代教學不得脫離教育法律,高效教教師必須要有實事求是、求真務實的法制思維,以身作則才能培養出合格的人才。其次也是高校教師自身的需求。高校教師的法治素養是其全面發展的重要組成。高校教師只有首先具備了法律常識,熟悉和掌握了教育的相關法律法規,并對其有深刻的理解,才能在教育教學中,尊重學生,與學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自覺維護學生的合法權益,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杜絕各種違法犯罪行為,才能更進一步地保障學校教育的健康可持續的發展[3]。
所謂依法執教[2],就是要求教師在教育、教學等活動中,嚴格按照《憲法》和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規及其他相關法律法規,是教育教學活動符合法制化的要求。其含義包括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教師的教育教學行為要在法律法規所規定的范圍內進行,不的與法律法規相悖。教師的行為要符合教師職業道德規范。教師的職業道德規范的核心是:教書育人、為人師表。要做到依法執教、愛崗敬業、熱愛學生、嚴謹治學、團結協作、尊重家長、廉潔從教、為人師表。要以此來約束、規范自己的言行。教師的教育教學行為違反相應的法律法規,同樣也要受到相應的懲罰。即教師的教育教學行為既要符合法律法規的相關規定,又要經得起道德良心的檢驗。另一方面是教師要善于利用法律手段來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當教師的權益受到侵犯時,要善于應用法律手段來維權,這既是時代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是新時期轉變觀念的一項實質性的內容。依法執教有利于推進素質教育,提高國民素質,有利于保障各方的合法權益,有利于運用法律手段來調整、規范和解決教育改革與發展中出現的新情況和新問題,化解矛盾,維護穩定。
目前我國已初步建立了一套相對完善的教育體系,完善高等教育法律的步伐也在不斷地加快,但隨著教育體系的逐步完善,暴露出的問題也隨之加多,高校教師法制思維的現狀如下:一:對法規制度的學習不足;當前社會發展較快,生活節奏也隨之加快,部分高校教師更多的專注于教學科研等活動,而疏忽了法律知識的學習。他們認為,大的層面上的法律常識知道就足夠了,其他的基本法律用不到,知不知道無所謂,且沒有做夠的時間進行學習。這樣就會導致部分教師缺乏程序性理念,在處理師生關系是發生偏差,常常忽視學生的合法權益。二:缺乏應有的法治意識。各種新技術的沖擊使得高校教師自我價值的追求出現了多元化的傾向。部分教師缺乏法治意識,理想信念模糊,缺失法律自覺性,導致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出現偏差,認為高人一等,在課堂上隨意處罰學生,造成不良影響。三:學校的關注度不高,缺乏相應的制度。高校在平常的教學管理中,較為的注重教師的專業素質的培養而忽視了教師的法治意識的培養,導致高校教師只注重教學與科研而不去學習法律常識和相應的法規制度。
首先高校教師要積極學習相關的法律知識、法律制度,不斷提高自身的法治思維[3]。增強法治思維要從培養法治意識入手,一方面要積極主動學習相關法律知識,實現自我的提升,另一方面要不斷地行動時間,做到知行合一,用法律法規不斷武裝自己的頭腦,形成正確且較為成熟的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不斷地進行自我完善。其次:要在教育教學以及日常生活中學會運用法治思維解決問題。嘗試從法律的角度分析問題,用法律來解決問題,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不斷提高自身的法治思維,處理好與學生、同事以及社會的關系。最后,高校應建立健全管理章程,把依法治校落到實處。
作為一名新時期高校教師應主動更新觀念,履行法律法規的相關規定,培養自身法律意識,從點滴做起,在教育教學中充分貫徹“依法執教”精神,依據法律,在適當的時候采取恰當的教育手段,從法律的角度思考教育問題,促進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為培養“四有”新人做出自己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