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洋
(重慶安全技術職業學院,重慶 404000)
引言:早期家庭教育是重要的啟蒙教學,無論是家庭生活方式還是家庭成員的一舉一動,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成長,對于學生步入大學校園后的行為習慣也具有深遠的影響。而現如今教育體制不斷改革,教育部門對于學生心理健康指導越來越重視,分析家庭教育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影響并加以引導呈現出必要性。
家庭教育對于學生性格養成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特別是早期的家庭教育,受到年齡的限制,在幼兒時期或者小學階段,孩子對于世界的認知主要是通過早期家庭環境獲取,早期的家庭教育模式直接影響著學生思維習慣的培養,同時也是學生性格養成的關鍵影響因素[1]。而不同的家庭有區別化的教育模式,極具差異性的早期家庭教育給予學生不同的童年感受,也造就了區別化的性格與行為習慣。例如:一些家庭在展開早期教育時以嚴厲為主,認為早期的嚴加管教能夠給予學生行為習慣上的約束,但是卻忽視了過度的嚴厲對于小孩子來說接受到的是心靈的打擊,不利于成長過程中以陽光自信的態度面對學習與生活,會影響學生步入大學之后的獨立性與積極性。還有一些家庭因家庭成員過于忙碌而忽略早期教育,采取放養式的管理模式培養孩子,沒有充分發揮出家庭教育的作用,可以說是孩子成長道路上的一部分缺失。在任由其發展的情況下,學生步入大學以后很難秉承正確的價值觀與發展觀樹立學習方向,可以說放任自流,對于大學生把控發展方向有消極影響。
家庭期望本身是一個家庭發展的主要方向,能夠成為學生學習的動力,進而樹立目標,對于學生來說有很強的帶動作用。但是,家庭期望需要有一個度,應具備一定的合理性。過度的家庭期望會給一個孩子帶來前所未有的壓力,在持續施加壓力的情況下反而不利于學生的成長,對于學生步入大學樹立正確價值觀也有很大的影響。例如:一些家庭在早期教育時便樹立了特別長遠的目標,并且以這個為目標嚴格要求孩子,如孩子未達到期望,則會對孩子加以訓斥,懲罰甚至是拳打腳踢,接著便是強迫式的學習。常聽一些孩子抱怨說:“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把龍鳳都累壞了,如何遨游天際?”這便是家庭期望過大所帶來的消極影響。家長接受不了孩子的不優秀,很難培養學生正確的觀念,容易導致學生無法正視自己的成功與失敗,不利于大學生面對社會壓力,甚至會加大學生的心理壓力,進而引發一系列的心理健康問題。
早期家庭教育作為啟蒙教學,影響著孩子為人處事的方法與溝通交流習慣。可以說父母的一舉一動都在無形中影響著孩子習慣的養成。而對于某些家庭來說,家長的早期教育不到位,忽視了自身的表率作用,不論是家庭矛盾中的爭吵、還是日常工作后的疲勞抱怨,都會給孩子的成長產生影響[2]。例如:在父母長期吵架的家庭環境中成長的孩子,或多或少都會存在一定的交流溝通障礙,不能夠平心靜氣的與人交流。除此之外,部分學生在早期家庭教育中由長輩看管孩子,而長輩的處事風格與新時期社會的大方向有一定的出入,在解決實際問題方面靈活性不足,無法給予孩子充分的教育指導,對于大學生人格健全有消極影響。
為了更好地強化大學生心理健康指導效果,大學心理健康指導教師應該注重引導大學生理性認識家庭教育,不重視家庭教育,但也不要過度看重家庭教育給予自己的認知。特別是對于一些缺乏正確觀念的家庭教育,應適當糾正而不是一味地向錯誤的家庭教育觀念低頭。與此同時,學校可以與學生家長建立溝通機制,針對學生家庭教育問題展開探討,共同為大學生的發展把關,培養大學生健全的品格,為今后步入社會創造有利條件,完善高校的人才培養體系。
構建優質的心理健康指導機制也是有效減輕早期家庭教育消極影響的合理措施,對于大學生而言,需要全面提高綜合能力,以便于為今后步入社會打基礎。這就要求大學生在校園學習與社會工作銜接過程中掌握良好的為人處事方法,同時鍛煉自身的溝通能力,從而更好地適應社會需求,將自己培養成為適應社會發展且對社會有益的青年。在此過程中,心理教師的指導很關鍵,大學管理人員應該有針對性的展開心理健康指導,針對早期家庭教育埋下的隱患,對大學生給予心理疏導,讓大學生養成健全的人格,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例如:高校可以設置一個校內的心理健康咨詢室,由專業的心理教師為學生答疑解惑,一對一專業引導,鼓勵大學生養成良好的情緒管理習慣,樹立積極向上的樂觀態度,進而滿懷熱情的面對生活與學習,為今后迎接大好前途創造契機。
結論:總之,早期家庭教育模式影響著大學生性格的養成,過度的家庭期望會增大學生的心理壓力,對于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有不利影響。不僅如此,大學生行為處事方法也會受到早期家庭教育的影響。大學心理教學的開展需要重視早期家庭教育的理性認識,構建優質心理健康指導課程,以此推進大學生素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