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紅
(云南機電職業技術學院,云南 昆明 650203)
“課程思政”本質上不是一門課,也不是一項具體的活動,而體現的是一種課程觀,是一種教育理念,就是把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課程教學和改革的各個環節,潤物細無聲地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素質和道德素質教育,最終實現立德樹人的任務。[1]
根據焊接技術與自動化專業的特色和優勢,在《焊接方法與設備》課程的教學中,深入研究本專業課程的育人目標,深度挖掘提煉專業知識體系中所蘊含的思想價值和精神內涵,科學合理拓展焊接專業課程的廣度、深度和溫度,增強課程的知識性、人文性、時代性和開放性,教育引導學生深刻理解并自覺踐行焊接行業的職業精神和職業規范,增強職業責任感,培養學生踏實嚴謹、耐心專注、吃苦耐勞、追求卓越等優秀品質,突出培育學生求真務實、實踐創新、精益求精的大國工匠精神,激發學生技術報國的家國情懷和使命擔當。
(一)《焊接方法與設備》課程思政改革內容
1.課程的性質、教學目的與要求
《焊接方法與設備》是焊接技術與自動化專業的核心課程之一,具有很強的實踐性。課程的開設充分考慮了高職焊接技術與自動化專業特點,通過項目化課程的實施,使學生在專業知識、技能、方法等方面得到系統的學習和訓練,培養良好的職業素養與正確的價值觀,為焊接技術與自動化專業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打下堅實的基礎。
2.《焊接方法與設備》課程思政教學內容
教學過程中,以工作過程為導向,應用項目教學法,充分體現“理實一體化”的教學方式,提高學生正確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踏實嚴謹、耐心專注、吃苦耐勞的職業素養和工匠精神。
(1)掌握電弧焊基礎知識;(2)掌握手工焊條電弧焊原理、工藝參數的選擇原則、焊接工藝的編制規范、常見焊接缺陷的機理及防止措施、焊接設備的使用與維護等專業知識;(3)掌握埋弧焊原理、焊接設備的性能、兩種自動調節系統的原理和使用條件、冶金反應對焊縫質量的影響、焊接工藝的編制規范等專業知識;(4)掌握氣體保護焊(CO2、MIG、TIG焊)原理、焊接工藝參數的選擇原則、常見焊接缺陷的機理及防止措施、焊接設備的使用與維護等;(5)掌握機器人焊接工藝的制定與程序的編制。
(二)課程思政改革典型案例
在將本課程的知識目標、技能目標、思政育人目標有機結合的基礎上,認真分析每一個教學項目中的思政映射與融入點,在專業知識的教學過程中,改革教學方式方法,將思政教育貫穿始終。以下面一個項目為例,論述《焊接方法與設備》課程思政改革的方法。
案例一(課程項目一走進焊接)
項目一是本課程的第一章,必須利用好這個重要的契機。在開篇之初,通過向學生們介紹中國科學技術的發展歷史,尤其是焊接技術的發展歷史和輝煌成就,利用焊接技術從古至今創造的一些經典案例,將學生們引入焊接技術的廣闊天地,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培養學生的職業認同感。
思政映射與融入點:認識焊接技術在現代工業中的應用及發展歷程,提升學生對自身職業的認同感,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培養學生愛崗敬業的職業品格。
授課形式與教學方法:
a.教師推薦閱讀材料:中國古代焊接成就——秦始皇陵銅車馬。
b.教師指導觀看視頻:蛟龍號載人潛水艇、C919大型客機、國家體育場鳥巢、神舟系列太空飛船等。
c.展開課堂討論,安排學生課后利用網絡、圖書等收集更多焊接領域的優秀成果。
預期教學成效:學生以心得體會的形式,闡述自己對將要從事的焊接職業的認知和感想。
(一)增加文化元素。在課程中增加古代焊接技術,近代焊接技術,現代焊接技術等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職業認同感。
(二)增加大國重器案例。在課程中以典型案例,介紹焊接技術在祖國船舶制造、航空航天、軌道交通、汽車高鐵、橋梁建筑等領域的輝煌成就,開拓學生視野,激發學生愛國情懷。
(三)增加大國工匠人物案例。以實際典型人物事跡,介紹從普通工人成長為知名專家的全國十大杰出工人,領悟成功背后的故事,增強焊接專業學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四)增加安全教育內容。在課程中加入焊接安全防護、安全操作規程、企業“7S”管理、焊接職業道德等內容,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習慣和安全環保意識。
(五)整合課程內容。從焊接實際崗位需求出發,遵循適度夠用,層層遞進的規律整合教學內容,減繁從簡,根據行業發展及時適度添加新知識,新技能。
高校思政教師通過多年的實踐,在教學方法和設計上已經形成了較完善的、系統的教學方法體系。[2]《焊接方法與設備》課程思政改革將在以下幾方面持續改進:
(一)圍繞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這個核心點,在焊接專業所有課程中全面推進課程思政改革,建設一門或幾門充滿德育元素、發揮德育功能的專業示范課程。
(二)形成科學有效的課程思政教育教學質量考核評價體系,促使課程思政規范化、常態化。
(三)任課教師也應隨著新形勢的要求,加強自身文化修養,不斷提升自身素質,刻苦專研,學習新工藝,新材料,了解焊接領域前沿技術,以更豐富的學識進行教學活動,課程思政建設的意識和能力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