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晨
(江蘇興盛環境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蘇 無錫 214000)
環評的本質就是對一些已經規劃,并且確定實施的項目開展環境影響相關內容的分析,并做出評價,目的是預防項目對四周環境產生不好的影響。通過完善的環評工作,繼而對項目實行全面評價,是降低環境污染的有效途徑,當前,在國內環評工作也已經能夠落到實處。
通常利用環評手段評估排污量的過程之中,采取的措施為物料平衡、數據對比,詳細來說,就是計算出實際的排污量以及設計的排污量,而這也是當前較為主要的模式。國內對于環評工作一直以來都十分注重,并且也推出了“三同時”的機制,此外,環評工作的關鍵點在于事前預防,對于環評沒有通過的項目,堅決拒絕建設,因此其環保成效也十分顯著。
排污許可制度是各類企業開展排污行為的綜合性管控機制,通過各地環保機構向企業下發排污許可證件,來允許企業進行排污作業,在整個過程中,相關環保機構會履行監管職責。基于實際的情況來看,這種模式已經在很多國家實行,并且也展現出了全面的適應性。
不論是環境影響評價,還是排污許可制度,其共同的目標都是完成環境保護,而前者注重的是事前預防,后者則著重于事中以及事后的管控,因此兩者間有著必然的銜接優勢,并且在銜接之后所展現出的效用也會更為全面,進一步提升環保的成效,在這一層面上,也展現出了二者銜接的必要性。以某地區為例,在落實環評與排污許可制度銜接的過程中,將前者的批復設置為后者申請的前置條件,如此一來,環評工作不單是項目開始建造的重要手續,同時也成為了排污許可證件申請的關鍵程序,此外通過排污許可制度,還可以動態化地對項目予以監管,以此來規避環評報告變為一紙空文的問題。因此,兩者便建立了相輔相成的關系,環保工作也將徹底的實現閉環管控。
實際上,環境影響評價以及排污許可制度都是污染管控的核心機制,從屬性角度來探討,也都是一種行政許可,目的都是對污染源予以監管,繼而確保環境不被污染。與此同時,兩者所面對的內容均為固定類型污染源,對其中的污染物排放予以監督,可見,兩項制度的目的相同,因此這也為二者的銜接構建出了先天的優勢。
基于上述兩項內容,可以見得環評與排污許可制度需要實現銜接,同時也必須完成銜接,這樣才能夠促使環保事業的進步。
環境影響評價需要監管的對象是項目建造對于環境的干擾情況,需要考量的內容有項目的總體規模、環境敏感度、工藝級產污特性等,同時對于審查流程也做出的嚴格的規定;而排污許可制度則是將項目的排污數量當作依據,并且還會劃分出管控的等級,并下發相應的排污許可證件。因此,二者在銜接期間,務必重視這一點,繼而做好監管對象的協調,確保銜接的成果。
環評在對項目污染問題予以評估時,主要采取的手段是物料平衡及分析類比模式,繼而做出針對性的數據運算,以便于估算出污染物的排放量;而排污許可制度的運算方式則更加的多元化,同時能夠根據實際的數據,直接計算出排污量,繼而完成排污的監管工作。可見,如想要做好兩者的銜接工作,首先需要做好的就是技術的銜接。
排污許可制度主要關注的層面是排污過程,一般情況下,排污許可的核算工作,關鍵的依據就是各項排污數據,如果擁有條件,將項目的真實數據直接作為根據,能夠得出最為可靠的結果;環節影響評價關注層面的關鍵點在于預防,需要將項目的設計與工藝當作依據,估算出排放量。二者關注層面的不同,既是開展銜接工作的契機,同時也是難點,怎樣才可以將不同層面的制度銜接在一起,也成為了相關部門需要著重考量的內容。
如想要更好地完成環評與排污許可制度的銜接,首先需要做到就是對現有管控的方案做出改善,詳細來說,可以從以下兩方面著手:一方面是確保排污許可制度革新的實時性,由于社會在進步,各類項目也在不斷地改善與升級,因此對于部分污染物的處置途徑也有可能會產生改變,隨著設施的更新、技術的提升以及治理效果的加強,排污許可證中的內容,也要隨之革新,要將實際情況作為依據,保證動態化管控的成效;另一方面,要將建設項目的管控制度作為根基,并結合環境管理機制,確保環境影響評價的時效性,保證排污許可制度與環評審批的等價性。
通過集中的管控,也可以將環境影響評價與排污許可制度有效地銜接在一起,實際上在對排污情況進行審核的期間,可以采取的方式多種多樣,例如,排污證的下發、環評評定、排污費用的制訂、環保統計等,都已經得到了普遍的運用。而通過集中管控,能夠將這些方式高度統一起來,繼而完成二者的銜接。
排污許可制度與環評的銜接,還需要注重源頭的建設,相關部門應當加強對項目以及企業的管控力度,而這也是二者銜接的先決條件。除此之外,政府部門也要加強引導,讓企業明晰排污許可與環評銜接的重要性,繼而主動去協助相關部門推動這項工作的落實,這樣便可以顯著增強兩者銜接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