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雅
(河北省辛集市中醫院,河北 辛集 052360)
脾胃虛寒型胃脘痛是臨床多發常見的一個病癥。臨床上廣泛運用中西醫結合、或中藥、針灸(雷火灸、隔姜灸、溫針灸)、穴位貼敷或針刺、竹管、腹部推拿等中醫綜合療法,取得較好效果。董月秋醫師提出其基本病機為脾腎陽虛,寒自內生,寒凝氣滯,不通則痛。若從溫腎扶陽,補火生土方向探究,可達及病之本源。火龍罐被應用與治療缺血性中風、高血壓、風寒濕型頸椎病等取得了顯著療效。
中醫整體自然療法之火龍罐是由玄石加紫砂混合,燒制成設計尺寸的罐體,罐口由高科技技術制作成不規則花瓣型結構,罐體內放入艾柱,點燃艾柱時成為真正的火罐,取名“火龍罐”。
火龍罐一共可以分為三個罐,即大罐、小罐 中罐。大罐罐口較為尖深、火力旺盛、滲透性強,主要適用于腰背部、臀部等肌肉豐厚的地方。適合腰痛病的治療。中罐罐口較為圓盾、火力較大罐次之,相對于大罐來說更易于操作,可單手可雙手操作,主要作用于腹部。適用治療胃痛、腹脹、腹瀉等一些疾病。小罐罐口也是比較圓盾,因為體積小更便于操作,主要作用于頭面部、胸部、四肢,適合一些頸椎病、咳嗽等疾病。操作時選用我們選用中罐,中罐罐口較為圓盾、火力較大罐次之,主要作用于腹部。適用治療胃痛、腹脹、腹瀉等一些疾病。
進行治療脾胃虛寒型胃脘痛的癥候表現要點:胃痛隱隱,綿綿不休,喜溫喜按,勞累或受涼后發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納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溫,大便溏薄,舌質淡苔白,脈虛弱。
中醫認為氣血不通就會導致疾病的發生,穴位按摩以中醫為理論基礎,是一種保健按摩方式,主要針對經絡穴位進行按摩,能夠通過外力對位產生作用,從而起到促進新陳代謝、疏通經絡以及緩解疲勞、調節機體功能的作用。
火龍罐選用的艾柱是道地藥材純“蘄艾”并且艾煙有極強的消炎及抑菌作用,可最大程度地發揮遠紅外線與近紅外線的不同治療作用。火龍罐具有溫、通、調、補的作用。溫:以火攻邪,祛寒、散滯,促進血液循環;通:通經活絡,打通經絡;改善心腦供血;調:平衡臟腑汽機,調節神經機能,暖宮調經;補:挾正去邪,補益強身,激活免疫系統功能。
選擇大小合適的火龍罐(備案號:閩廈械備20180337),操作要點1.洗手,輕插艾條,防止破碎。2.點燃艾條,火焰對準艾柱圓邊和中心,防止火焰過大燒到罐口。3.一模二測三觀察:一摸罐口有無破裂,二測罐口溫度是否過高,三看艾柱燃燒升溫是否均勻,升溫是否正常。4.病人做好治療前準備,擺好體位、脫衣、暴露腹部、注意保暖,局部抹上按摩膏或對癥精油。5、施罐時手掌的小魚際先接觸皮膚然后再落罐。6、持罐集推拿、刮痧、艾灸功能于一體,結合揉、碾、推、按、點、搖、閃、震、熨、燙等不同手法正旋、反旋、搖撥、搖振罐體作用于皮膚肌肉組織,達到氣化和序化作用。7、每部位施灸20-30分鐘左右,至皮膚微微發紅發熱。
“火龍罐”是集推拿、刮痧、艾灸于一體的中醫特種治療工具,集推拿、艾灸、揉痧于一體,對機體氣到氣化和序化的作用。推拿的十種手法:點、叩、震、推、摩、揉、撥、碾、熨。火龍罐治療虛寒性胃脘痛以神闕穴為中心,按摩中脘、關元、氣海、天樞、大橫穴
中脘為胃募穴,八會穴之腑會,主治胃痛、腹脹等脾胃病癥。天樞為足陽明胃經的穴位,可治療腹痛、腹脹、便秘、腹瀉等胃腸病癥。氣海為任脈上的穴位,主治病癥為腹痛、泄瀉等腸腑病癥;氣虛病癥。關元為小腸募穴,任脈、足三陰陰經交會穴,古人稱為人身元陰元陽交關之處。大橫為足太陰、陰維脈交會穴,主治病癥腹痛、腹瀉、便秘等胃腸病癥。操作手法將腹部為以十字法分為四部分,以中脘、關元、大橫穴為支點,以神闕穴位為中心,畫圓而治療。即為以肚臍為中心艾灸,采用中醫按摩手法刺激中脘、天樞、大橫、關元、氣海這幾個穴位。手法操作上剛柔并濟,補瀉兼施,患者舒適度極佳,溫度滲透性佳,患者易于接受。
此法特別適用于年老體弱者。治療結束后囑患者注意保暖,避免受涼,若出現口干、舌燥等上火癥狀,可適飲淡鹽水一杯。另外我們要注意一下禁忌癥如:患有急性疾病者慎用,接觸性過敏或艾煙過敏者慎用,不明原因內出血者慎用,孕婦腰骶部和腹部慎用,糖尿病末梢神經損傷者慎用,嚴重外傷未縫合傷口局部禁用。傳染性疾病禁用。情緒激動、精神病患者、醉酒者、吸毒人員禁用。
“火龍罐”是集推拿、刮痧、艾灸于一體的治療方法,操作方便,安全,上手快,療效佳,是一種保健按摩方式,而且火龍罐更是以舒服為特點,深受患者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