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廷燕
(大關縣圖書館,云南 昭通 657400)
前言:地方文獻在文獻研究領域通常被定義為區域內所有的地方出版物和地方人物的相關論述[1]。然而從狹義角度來看,地方文獻僅僅包含地區內一切自然環境、風俗人情和政治、文化、經濟發展的史料,強調的是對已發生的一切人和事的記載,但不論怎樣說,地方文獻是地方存在發展的記錄和證明,這一點毋庸置疑。因而可以說地方文獻建設對于推動地方經濟、人文研究與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需要縣級圖書館給予高度的重視。而縣級圖書館對地方文獻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其相關的建設現狀也存在著較多問題,這讓對縣級圖書館地方文獻建設模式的探究與思考具有現實意義。
地方文獻首先是學者研究地方發展的重要參考依據,其中記錄的地區歷史、人文、重要事件等在時間跨度較大的情況下為研究者提供良好的地方發展記錄,讓地方的原始面貌與演變過程更加清晰地呈現在人們眼前,其建設有助于地方文化傳承與發揚。其次,地方文獻對地方風土人情的記錄有利于對地方特色文化的挖掘,縣級圖書館強化地方文獻的建設必然會帶動地方特色文化的建設,如此一來,地方特色文化發展也便能夠找到對應的著手點,這對于地方經濟的帶動與促進也是十分關鍵的一個環節。
有關地方文獻的搜集范疇不同的研究學者說法不一,因而目前為止也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但從諸多說法中還是可以通過比較、總結,歸納出一二。地方文獻搜集的主要問題便是現在與過去的行政區域劃分歷經變遷,不同時期的文獻按不同的行政劃分可以有很多不同的歸屬,這為地方文獻的確認與歸類帶來了許多困難。因此,地方文獻搜集要以多種方面劃分來展開,比如從自然地理條件劃分,則對當前區域內的地質人文、物種資源、氣候變化等等進行文獻搜集;從民俗、教育、行政管理條件劃分,則要對當前的一些民生、政策文獻進行搜集;若從社會結構等方面劃分,則要對歷史上不同時期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進行文獻搜集,這個搜集范疇就要根據時代的不同而有所調整、變化[2]。
縣級圖書館在地方文獻搜集建設過程中呈現出了非客觀的偏重現象,如偏重于對地方名人著錄的搜集,而對一些地方事物性的變化卻不太關注,強調人的視角,而忽略了客觀的記錄,這是對狹義地方文獻觀的顛倒,對地方文獻的建設有弊無利。再比如對文獻年限的偏重,很多縣級圖書館對剛出版的文獻會給予較高的關注,相對而言,以往的文獻則常常不受重視,這種文獻建設的方式不利于人民對于歷史文獻的查閱,對于文獻對地方文化的傳承功能而言是一種遏制。此外,文獻不僅僅只是文字記錄形式,它還有圖片、影音等其他記錄形式,有些縣級圖書館在記錄形式方面的偏重則讓很多有效的文獻受到了埋沒[3]。
當前很多縣級圖書館對于地方文獻的編制和整理工作始終缺乏系統化的管理。地方文獻雖然不是具體的供人翻閱的圖書,但它作為一種特殊的圖書形式,其內容的補充與管理也應受到相應的重視。然而一些縣級圖書館常常將搜集來的地方文獻草率地鎖在柜子中,或是將其與普通的書目歸于一類,不做細致的分類和目錄編制,讓文獻無法在系統的管理下發揮其作用,使得文獻的搜集流于形式。除此之外,個別縣級圖書管理員對于文獻管理視作圖書管理外的工作,對其降低工作標準,工作規章制度也不嚴格落實,較大程度地降低了文獻管理效率。
地方文獻對于地方的人文、經濟發展研究具有較大的參考價值,對其的整理歸納可方便歷史研究學者、社會研究學者與經濟研究學者等對地方研究的展開。而地方研究的深入進行可為地方未來的發展達到更加清晰的預測,這對地方物質、精神建設而言十分關鍵。然而由于地方條件的限制,縣級圖書館的文獻查閱手段十分落后,研究學者很難在分類混亂的文獻中開展相關研究。這種不利情況讓地方文獻失去了其應用價值,還為地方的特色發展帶來了阻礙,如若不對這一情況進行改善,則地方文獻將很難在地方建設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縣級圖書館的地方文獻建設應擴大對地方文獻的搜集范疇,在從搜集來的文獻當中篩選分類,借此防止文獻的遺漏。對此有關人員應擴大文獻搜集渠道,以出版文獻的購買為核心,綜合多種線上、線下渠道對一切與其地方有關的文獻展開收集,不放過任何內容對地方有一絲牽扯的文獻,不論文獻以何種語言記錄,又是否屬于正式出版,充分體現出對于地方文獻建設的重視[4]。在此全面、大范圍的征集之后,才是圖書管理人員對文獻分類、整理工作,圖書管理人員應在這一整理過程中統一分類標準,如按照文獻敘述內容范圍分類,或按照文獻記錄時間分類,并對分好類的文獻編制目錄,讓地方文獻建設更加規范,涉及內容更加清晰,以便于各類研究學者查閱、分析。
當前縣級圖書館對于文獻的搜集和管理工作大多缺乏明確的安排與劃分,圖書管理員沒有明確的責任,自然會對這一“額外”的、巨大的分類、整理內容心生排斥,導致其對文件的擴充管理工作散漫、不積極。為減少這一情況的產生,提高地方文獻建設的規范性和實用性,縣級圖書館的有關管理人員應及時設立關于地方文獻管理的管理機制,通過對圖書管理員的責任落實,并制定相應的規范制度,讓地方文獻管理工作在規范的搜集、管理之下有序進行。此外,縣級圖書館還應加強對圖書管理員有關地方文獻的專業性培訓,加深他們對于地方文獻重要性的認知,并提升他們在文獻分類處理、保護方面的專業知識技能,以減少因認知不足、保管不當,而對年份久遠的文獻造成的不必要的損壞的情況,從而控制住文獻管理過程中的各種損失。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成熟,圖書館的圖書借閱模式得到日益的提高和擴充,這對地方文獻網絡化無疑是一個極佳的發展契機。網絡時代,線上閱讀模式打破了以往紙質閱讀受時間、空間限制的壁壘,為人們隨時隨地獲取知識帶來了便利。地方文獻作為一種特殊的圖書形式,對人們的學術研究往往具有重要的參考作用,如能將其轉化成線上閱讀模式,并在平臺上實現最新數據信息的實時傳遞,則必定會為地方各方面研究的便利性和精準性帶來促進。對此,縣級圖書館有關負責人員應向地方政府申請地方文獻數據庫的建設,借助相應的國家政策,為圖書館爭取充足的資金,通過借鑒發達地區的數字化地方文獻建設,結合自身地方的發展特點,建立帶有地方特色的文獻數據庫,并借助文獻共享平臺將地方的文獻建設推廣出去,從而讓更多人認識、了解該地方的文化特色。
上文中已對地方文獻的重要性做了總結,地方文獻的作用不僅僅是單一的方便各領域學者開展研究,同時,它作為地方特色文化的載體,還能有效喚醒地方人民對于傳統的傳承,使地方特色為更多人們所知道,從而帶動地方的知名度與物質、精神的發展。這一點在縣級地區尤為重要。我國幅員遼闊,文化、風土民情多元,地區代表性的人文傳承常常能讓一個地區在眾多“兄弟姐妹”中脫穎而出,進而為該地區的經濟、文化的融合發展帶來有效地促進,而地方文獻是一個地區文化形成的見證,是地方挖掘特色文化的重要依憑,縣級圖書館要對地方文獻的這一作用重視起來,并在線上加強宣傳、推廣,則該地區的經濟發展將會得到進一步地提升。
結語:綜上所述,地方文獻的廣泛搜集、妥善管理與宣傳推廣讓地方文化特色得到有效的凸顯??h級圖書館作為地方文化建設的重要公共平臺,其對地方文化的承上啟下需要依靠地方文獻的建設來實現。然而當前的地方文獻建設呈現出了不同程度的不足,不僅僅不利于該地方圖書館的作用發揮,更有礙于地方物質、精神文明的發展。有關人員應對此重視起來,反思原因,優化建設,讓地方文獻在明確搜集范疇、建立合理管理制度、增進推廣與宣傳的思路下摸索出更適應自身建設發展的模式,以促進地方各領域發展向新的臺階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