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平
(中共調兵山市委黨校,遼寧 鐵嶺 112700)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鶎又卫肀旧砭哂兄卫碇黧w多元化、強調過程互動、強調民主化的特點。在黨的建設領導基層治理的具體實踐中,存在著治理權力監督不足、治理效果認識不高、治理資源整合能力不足等問題。研究表明,要在基層治理中樹立“黨建引領”的理念,構建服務群眾的基層治理新路徑,探索建立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長效機制,通過這些措施開創基層治理新局面。
治理最初用于組織指引程序和相關項目,在后續發展過程中,治理的定義不斷拓展與深化。羅茨(R..Rhodes)指出,治理可以用來指代全部活動的協作手段,最少具有六種用處。其一,當作最小的國家進行治理;其二,可當作公司管理使用;其三,可當作公共行政新方式;其四,可當作“善治”的重要載體;其五,可當作一個社會協調的體系;其六,可當作一個有序和無序并存的結構?;鶎又卫韽娬{“基層領袖”的作用,通過基層領袖形成基層事務管理決策權,對所轄區采取相關舉措,促進社會的良序發展。
治理離不開權力。對于基層治理來說,這種權力不僅僅來源于現在的政府部門,其中也有很大一部分來源于民眾的認可?;鶎又卫碚呤种袡嗔Φ膩碓春戏ㄐ院瓦\用合理性需要得到基層民眾的承認和認可,需要將相關的主體匯聚,并且變成社會基層治理的主體。正如格里·斯托克所說,關于公共事務通常都假設政府是焦點,好像一個“孤獨”的機構,與廣泛的社會力量無關。事實上,從治理的角度看,這是對這種假定的否定。基層治理需要與其他人共擔公共服務和相關決策,吸引社會和公眾力量的參與,或是采用公私合營的方式,共同管理公共事務。
基層治理在執行過程中特別注重主體和客體的雙向互動,強調通過多元主體的多元互動,實現對基層事務的良序治理。從基層治理的歷史看,在過去的管理過程中,政府往往借助于自身的權威,采取一種從高到低的、單一指向性的命令與管制。現階段,治理過程中突出強調了主體的多元性,突出第一和第二部門、以及政府組織機構和非政府組織結構等構成的多元治理主體的協同性,促進治理主體的多元化和進程的加速化。一般來說,基層治理過程強調政府組織效能的日益增強以及由表及里的作用。因此,多元主體下的基層治理有條件、有能力,能夠在治理過程中,實現權力的多方運作和互動溝通。改變以往政府管理過程中單向的從高到低的這種局勢,從而確保自身治理過程的多向性與良序互動性。
基層治理過程中,面對的是不同利益集團的多種事務融合,不可避免地存在種種摩擦和爭執。因此,在基層治理過程中,需要采取民主協商的方式,主動化解經濟社會建設中的許多難題。進而為民眾息息相關的大事情和小事情,提供開放性、靈活性的解決方式?;鶎又卫韺ο蟮膹碗s性,決定了基層事務治理的民主化特點。強調了基層治理過程中,需要發展、促進、審議,民主的、廣泛的、多層次的制度。因此,基層對象的特性決定了基層治理方式的特點,決定了基層治理過程中要注重民主協商模式。要采取協商、合作的方式,不斷聽取各方群體的意見,促進社會問題的處置,進而達成治理共識。民主化作為基層治理方式的最重要特性,是基層治理不同于其他治理模式的關鍵與重點,對于黨建引領基層工作建設具有重要的先導意義。
在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工作中,由于基層治理者手中的權力資源較為可觀,特別是稀缺資源。所以,在實際運作過程中,由于缺乏第三方的監督與維護,導致治理主體在這個過程中往往會攫取利益,滋生腐敗問題。
部分干部“守攤”思想嚴重,怕擔責任,自身突破難度大。如在人居環境提升方面,有些村全靠鄉級督促,沒有上級督促,就不主動提升人居環境衛生;在發展集體經濟方面,有些村怕擔責、怕費事,賬上有錢不敢花、不敢報項目。
黨建引領基層治理,需要具備較高的資源整合能力,能夠具備較好的基層黨組織組織能力,在治理過程中發揮凝聚力和戰斗力。然而,由于部分黨組織對于引領基層治理工作的認識不足,導致實際運行過程中存在著以下情況:首先,基層治理自我組織與創新能力不足,治理活動開展欠缺保障,治理過程中造血功能不足,影響了活動開展的持續性。其次,群眾參與度不高。再次,治理形式的僵化。部分治理主體不注重從實際出發,不注重工作舉措及辦法的創新。在一定程度上,導致治理工作方式相對笨拙、呆板,欠缺變通、應變能力。
基層治理事關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對治理對象保持良好地服務意識,能夠真正地以服務的態度提高基層治理效果。然而在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工作中,出現了治理對象對治理效果參與度、認可度不高等現象。
首先建強基層陣地。健全完善“兩委”干部考核機制,將基層治理作為重要的考核指標,實行末位淘汰管理,激勵引導“兩委”干部解放思想,帶領群眾干事創業、爭先創優。其次,加強隊伍建設。建立村干部公開選拔機制,圍繞基層黨建、產業發展招能人進村,讓種養大戶、能工巧匠等鄉村“能人”進“兩委”班子,帶領群眾致富。最后,堅持示范引領。組織黨員技術能手、種養大戶發起成立特色農業種養協會、農民工匠協會、民宿旅游協會等,突出黨組織服務指導作用,引導、幫助各類社會組織及農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壯大。
首先要樹立創新意識、改革意識、探索意識。創新是區域發展的動力和核心。要加強黨建先鋒意識培養,補充新鮮血液,賦予黨建活力,積極培育開放思維,弘揚黨建引領基層工作的理念。其次,從硬件建設、環境改善、服務載體等方面,樹立黨建新理念,使黨建與基層治理有機結合。再次,資源整合與安排。在基層治理工作中,要明確民政、城管、住建、園林、體育等相關部門職責,協調各部門職能優勢和資源優勢,統一基層治理工作思路,共同推動工作進程。最后,實行權責一體化制度。在基層治理工作中,要集中人力、物力、財力等資源,做好重點工作和薄弱環節,形成由橫到崗、由縱到民的黨建基層治理責任網新格局。
黨的建設領導基層工作取得成功,離不開群眾的支持和信任。因此,在基層治理中,要依靠群眾,普遍動員群眾,進而獲得群眾的支持和信任。具體來說,首先要構建政府主導的公共服務體系。與人民群眾密切相關的民生治理工作要做到到位,最大限度地方便群眾。其次,要搭建大眾傳播和反饋的平臺。針對基層治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要讓群眾及時反饋,對反饋的問題要高度重視,及時處理。第三,構建服務群眾的基層治理獨立服務體系。對一些基層工作,要充分調動和信任群眾,理順復雜關系,確保做好相關工作。
制度是保證基層治理有效實施的根本。黨建基層治理工作者要通過理順體制機制,形成服務基層治理的長效機制。具體來說,首先要完善黨建基層治理的網絡體系。通過網絡平臺體系建設,形成對基層執政權力的有效監督,促進黨建領導基層工作執政能力的提高。其次,要強化基層治理力量。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內,努力整合各種資源,通過建立“合同管理、項目服務”等制度,實現基層區域治理的規范化和制度化。最后,完善評價體系。通過考核評價的導向作用,提高基層治理的認知度。
首先,黨員干部要帶頭。良好的黨風政風,是淳樸鄉風民風的源泉。農村廣大黨員干部要以身作則、率先垂范,發揮模范帶頭作用,模范遵守村規民約,帶頭宣傳倡導移風易俗,以良好的黨員干部形象維護黨和政府的形象,以優良的黨風促政風、帶民風。其次,要尊重農民主體地位。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弘揚鄉土文化,體現農民的尊嚴與價值。再次,要開展好形勢政策教育。把群眾關心的問題弄懂吃透,有針對性地解疑釋惑、凝聚共識,引導群眾思想觀念、行為習慣等逐步與鄉村治理現代化的要求相適應。最后,要重視村規民約、公序良俗的規范作用,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信用體系,深入推進文明村鎮創建、移風易俗行動和信用村、信用戶評定活動,使傳統道德與現代法治實現良性互動,以德治滋養法治、涵養自治。
黨的十九大指出,要把基層治理向社區轉移,促進基層黨組織在基層治理中發揮主導作用,提高基層黨組織的影響力。黨的建設領導基層工作治理,既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必然課題,也是實現基層工作治理的重要途徑。是惠及基層群眾、提高人民滿意度、維護社會穩定和諧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