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元康,李文龍,劉津平,溫超
1.贛南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肝膽外科,江西贛州 341000;2.江西省寧都縣人民醫院普通外科,江西贛州 341000;3.贛南醫學院護理學院,江西贛州 341000
營養風險篩查量表(NRS2002)是目前應用最廣泛的篩查工具,中華醫學會推薦將其作為住院患者評定營養不良風險的首選工具[1]。但該方法對于肝膽管結石患者仍有其局限性,尤其是年齡較大的腹部大手術患者。血清前白蛋白(PA)是一種載體蛋白,有研究報道,肝細胞損傷患者其PA 改變明顯,可將其作為評定肝細胞損傷的重要指標[2]。PA 也是評估患者營養狀況的常用指標,將其應用于肝膽管結石患者,能夠較好地評估患者病情和預測患者預后。因此可將PA 作為肝膽管結石患者營養狀況的評估指標[3-5]。該研究方便選取了78 例該院2017 年1 月—2020 年6 月收治的肝膽管結石患者,擬將血清PA 與NRS2002 工具聯合應用于所選患者,旨在了解患者術前營養現狀,為患者術前營養支持方案制定提供指導,并觀察其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F報道如下。
方便選擇該院收治的78 例肝膽管結石患者,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均為肝膽管結石患者,肝功能分級(Child-push 分級)A 級或B 級,無其他基礎性疾??;②所有患者均接受手術治療,且為首次手術;③所有患者無精神問題、視聽能力正常,能夠與醫師和護士進行有效交流;④自愿參與該研究。排除標準:①急診手術患者;②當天出院或臨終治療者;③嚴重腎病、心臟病等長期慢性?。虎芫芙^參與研究。該研究方案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根據術前NRS2002 營養篩查聯合血清PA 結果,將其分為有營養風險組(評分≥3 分,PA<200 mg/L)30例,其中男17 例,女13 例;年齡31~79 歲,平均(57.48±4.63)歲;無營養風險組(評分<3 分和PA≥200 mg/L)28例,其中男18 例,女10 例;年齡30~77 歲,平均(57.35±4.71)歲;可疑營養風險組(評分<3 分或PA≥200 mg/L其中一項異常)20 例,男13 例,女7 例;年齡32~79 歲,平均(57.47±4.65)歲。比較3 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入院后均使用NRS 200 評估營養風險,以疾病嚴重程度、年齡和營養狀況3 項評分之和為NRS 2002 總分,以總分在3 分及以上為有營養風險,總評分不足3分為無營養風險。采集患者空腹靜脈血,對其血清PA水平進行測定。
根據其NRS2002 與血清PA 篩查結果,將患者分為3 組,以NRS2002 評分≥3 分,PA<200 mg/L 為有營養風險組,NRS2002 評分<3 分,PA≥200 mg/L 為無營養風險組,其中一項異常為可疑營養風險。通過采用心電圖、胸片、肺功能、心臟彩超等,并結合術前Child-Pugh 分級排除手術禁忌后,于同一手術小組手術,排除手術技術等干擾后,行腹腔鏡微創手術治療。
①比較3 組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等手術指標。②比較3 組術后肝功能指標,包括谷丙轉氨酶、谷草轉氨酶、總膽紅素。③比較3 組胃腸道恢復情況,包括術后排氣排便時間,首次進食時間。④比較3 組術后并發癥及住院時間,并發癥包括切口感染、術后出血、膽漏等。
采用SPSS 24.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用()表示,采用t 檢驗及方差分析;計數資料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有營養風險組的手術時間明顯較長,術中出血量明顯較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組間兩兩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3 組患者手術指標比較()

表1 3 組患者手術指標比較()
注:與有營養風險組比較,*P<0.05;與無營養風險組比較,#P<0.05
3 組患者術后肝功能指標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兩兩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3 組患者術后肝功能比較()

表2 3 組患者術后肝功能比較()
注:與有營養風險組比較,*P<0.05;與無營養風險組比較,#P<0.05
從3 組術后肛門排氣、排便及首次進食時間來看,以無營養風險組最短,其次為可疑營養風險組,有營養風險組的術后肛門排氣排便和首次進食時間最長,對比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3 組術后胃腸道恢復情況比較[(),h]

表3 3 組術后胃腸道恢復情況比較[(),h]
注:與有營養風險組比較,*P<0.05;與無營養風險組比較,#P<0.05
有營養風險組的住院時間(15.42±4.67)d,無營養風險組住院時間(12.39±3.52)d,可疑營養風險組為(13.27±3.89)d,3 組術后住院時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F=4.185,P<0.05)。有營養風險組并發癥發生率為33.33%,無營養風險和可疑營養風險組并發癥發生率分別為7.14%和10.00%,3 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3 組患者術后并發癥比較[n(%)]
肝膽管結石患者,特別是復雜肝膽管結石患者的營養不良發生率非常高,有文獻報道外科住院患者術前30%~50%存在不同程度的營養不良[6-10]。手術是現階段肝膽管結石患者的最主要治療方法,但是患者術后感染等情況也急劇增加,使得患者的住院時間明顯延長,病死率顯著升高[11-13]。有資料顯示,腸內外營養支持的開展,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圍術期營養狀況,降低患者的術后并發癥風險[14-15]。但就目前來看,對于肝膽外科患者的營養篩查,仍無統一標準術前評估體系。通過前白蛋白結合NRS2002 營養篩查考慮到患者的營養不良情況、年齡因素,又兼顧疾病嚴重程度,具有簡便、有效、無創、無醫療耗費等優勢,患者易于接受,故可廣泛有效用于篩查住院患者的營養狀況[16]。
PA 對肝細胞損傷具有高度敏感性,在肝膽管結石患者的營養狀況評估中具有重要意義[17]。該研究預期通過營養篩查指導術前、術后營養支持治療,能為患者康復提供良好條件,有效減輕患者痛苦,減少術后并發癥發生,縮短住院時間,減少住院費用,節約醫療資源,提高社會效益。該研究結果顯示,無營養風險組的手術時間、肛門排氣時間、首次進食時間及排便時間明顯較另外兩組短,術中出血量較少,且該組患者術后谷丙轉氨酶(71.81±5.51)U/L、谷草轉氨酶(73.46±5.72)U/L、總膽紅素(49.85±4.96)μmol/L,與另外兩組比較均明顯較低,說明無營養風險患者的手術時間較短,術中創傷較輕,術后肝功能和胃腸功能能更快得以改善,而有營養風險會顯著增加患者的手術難度,導致其術后肝功能與胃腸功能恢復時間延長,提示NRS2002 聯合血清PA可較好地預測患者預后情況。康利民等[18]學者亦得出類似結論,該學者根據術前NRS2002 評分對研究組中評分≥3 分者實施個性化腸內外營養支持,結果顯示,研究組術后AST(90.28±15.37)U/L,ALT(123.37±14.82)U/L,總膽紅素(331.17±36.89)μmol/L,優于對照組,說明肝切除患者術前NRS2002 評分篩查出有營養風險的患者,對其實施個體化營養支持,有助于改善患者術后肝功能及預后。該研究各指標測定結果與康利民的研究結果差異較大,分析其可能與肝膽管結石手術水平的提升、術前營養干預和術后護理質量等因素有關。從術后并發癥及住院時間來看,有營養風險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為33.33%,與無營養風險組的7.14%和可疑風險組的10.00%的比較,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有、無、可疑營養風險組3 組患者的住院時間分別為(15.42±4.67)d、(12.39±3.52)d 和(13.27±3.89)d,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有營養風險組具有更高的并發癥風險和更長的住院時間,與韓冰等[19]學者的研究結果類似,有營養風險組(NRS2002≥3 分)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49.02%,術后住院時間為(22±10.5)d,分別與對照組的20.00%和(18±8.0)d 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術前存在營養風險的患者,術后更容易出現切口感染、膽漏等并發癥,從而導致患者住院時間延長,故可考慮將NRS2002 與血清PA作為肝膽管結石患者術后預后評估的重要指標。
綜上所述,NRS2002 聯合血清PA,可對肝膽管結石患者提供術前營養評估,以便臨床制定有針對性的營養支持方案,且通過營養風險評估能夠較好地預測患者術后預后情況,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