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花
莆田學院附屬醫院手術室,福建莆田 351100
在現代外科的不斷發展下,手術成為外科疾病的常用療法。與之而來的,是對臨床護理的更高標準和更高要求[1]。有學者提出,臨床護理質量會直接影響手術效果,護理工作的延誤或疏忽均會導致手術失敗,或是使患者的并發癥風險提高。現階段,手術室護理模式發生轉變,從以往的生理-心理護理模式延伸至社會以及人文層面,要求手術室護理更具有人性化特征,可以充分考慮患者的主觀意愿和性格特點,進行差異化服務[2]。個性化護理是目前即為理想的護理方式,其能夠使患者的身心狀態調至最佳,多層面滿足其護理需求,且能使患者更加認可手術室護士的專業能力和人格魅力,進而高效配合相關操作。基于以上結論,該研究方便選取2018 年11 月—2020 年11 月間入院診治的外科手術患者86 例,用于分析個性化護理的臨床效用。現報道如下。
方便選取外科手術患者86 例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符合外科手術指征;術后可直接轉回病房,并能自主配合相關護理;具備溝通能力;對研究知情而且完全同意。排除標準:伴先天性疾病者;伴心肝腎疾病者;伴意識障礙者;臨床資料大部分缺失者。所有患者對研究知情而且完全同意;研究經倫理委員會審核以后準許開展。根據隨機法分組后,A 組為44 例,男28 例,女16例;年齡28~87 歲,平均(51.26±2.77)歲;病程7 個月~18 年,平均(5.26±0.88)年;科室為:婦科10 例,普外科20 例,骨科8 例,其他6 例。B 組為42 例,男27 例,女15 例;年齡29~84 歲,平均(51.58±2.60)歲;病程8 個月~14 年,平均(5.88±0.31)年;科室為:婦科11 例,普外科19 例,骨科9 例,其他3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B 組予以常規護理,即患者確定手術時間以后咨詢其身體狀態,手術室護士記錄患者的姓名、年齡和病史等基本資料,評估其手術高危因素。而后向其講解手術相關知識,如所選術式的操作流程、預計時長、治療原理和配合方法等,使患者能夠全面了解手術知識。患者進入手術室后,緊密監測其體征變化,提前調整手術室溫度與濕度,備好薄毯,防止患者術中著涼,并主動與患者交流,減輕其緊張感。
A 組予以個性化護理:①實行責任制。患者經過系統檢查確診疾病并確定外科手術方案后,指定1 位手術室護士作為責任護士,其負責患者手術護理相關事宜。護士先深入病房探視患者,與其進行一對一交流,全面介紹自身臨床經驗、資質、工作年限和擅長領域等情況,而后結合患者的認知程度進行術前宣教。介紹手術室環境和各項設施,發放主治醫生和護士長的簡歷,并以圖表等直觀形式列出主治醫生的手術成功率和每年的手術總臺數等數據,使患者能夠充分了解到醫護人員的專業能力。與患者交流時需要保持微笑,主動詢問其護理問題,并及時解決,進而為患者留下良好的初印象,獲得其信任。②術前訪視。術前1 d 由手術室責任護士再次到病房進行訪視,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態,評估其心理壓力值,并告知患者術前出現焦躁等情緒是正常的心理反應,無需放大內心情緒,可以傾聽音樂或是閱讀書籍,盡量分散注意力,調節心理狀態。心理護理后,責任護士可咨詢患者的過敏史、疾病史等信息,針對性完善手術室護理方案。引導患者主訴護理問題,在尊重其隱私的前提下應盡量細化地回答其疑惑。囑家屬多陪伴患者,可與其聊天或做深呼吸練習,提高家庭支持。③個性化操作。患者的情感較脆弱,需要給予更多照料。術中,責任護士在執行護理操作前需要先用溫和語氣向患者講解操作目的和配合事項,并引導患者正確配合。每項操作后應使患者保持舒適體位,并詢問其護理感受。針對患者的年齡和文化水平進行人性化護理,高齡且文化水平較低者,應在護理操作前使用通俗語言細致且全面地講解操作目的,利用眼神交流給予其安慰,或握手或輕拍背部,使其感受到護士的關愛。而后詢問其有無疑惑,針對性解答問題。低齡且文化水平較高者,可適當使用護理專業用語進行操作流程和方法的講解,使其可以了解到操作意義,進而高效配合。在手術室播放輕音樂,并與其打招呼和溝通,快速且準確地創建靜脈通路,盡量一次性穿刺成功。協助患者合理擺放體位,麻醉時予以心理支持。麻醉起效后室內溫濕度為25℃,60%,并做好保暖護理。④術后。有效固定引流管,并調為正確體位,做好交接班工作。
觀察入院時、術前和術后的呼吸、血壓以及心率等生命體征變化。記錄下床活動時間、住院天數和術后1 d 的疼痛評分(利用視覺模擬量表測評疼痛,分值介于0~10 分,10 分示劇痛,而0 分示無痛);利用抑郁自評量表測評抑郁,標準值53 分,53~63 分記作輕微抑郁,64~72 分記作中度抑郁,超過72 分記作重度抑郁;焦慮自評量表測評焦慮,標準值50 分,50~60 分記作輕微焦慮,61~70 分記作中度焦慮,超過70 分記作重度焦慮。利用自制調查問卷測評護理滿意度,含服務態度、護理操作、環境維護和術后指導等層面,共計100 分,十分滿意記錄為80 分以上,55~80 分記錄為相對滿意,55分以下記錄為不滿意。觀察呼吸道感染、切口感染和肺部感染等并發癥。
數據處理經由SPSS 21.0 統計學軟件完成,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進行t 檢驗;計數資料以頻數及百分比(%)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進行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入院時兩組的生命體征數值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前與術后,A 組的相關指標數值均較B組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生命體征變化對比()

表1 兩組患者生命體征變化對比()
A 組的下床活動與住院天數均較B 組縮短,A 組術后1 d 的疼痛評分較B 組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康復性指標對比()

表2 兩組患者術后康復性指標對比()
護理前,兩組的負面情緒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A 組的焦慮以及抑郁評分均較B 組有所下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負面情緒評分對比[(),分]

表3 兩組患者負面情緒評分對比[(),分]
A 組十分滿意例數25,占比為56.82%;相對滿意例數17,占比為38.64%;不滿意例數2,占比為4.55%,護理滿意例數42,滿意度為95.45%;B 組計入十分滿意例數20,占比為47.62%;相對滿意例數13,占比為30.95%;不滿意例數9,占比為21.43%,護理滿意例數33,滿意度為78.57%,組間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491,P=0.019)。
A 組的呼吸道感染發生例數為1,概率為2.27%;切口感染發生例數為1,概率為2.27%;肺部感染發生例數為0,并發癥率為4.55%(2/44)。B 組的呼吸道感染發生例數為4,概率為9.52%;切口感染發生例數為2,概率為4.76%;肺部感染發生例數為3,概率為7.14%,并發癥率為21.43%(9/42),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491,P=0.019)。
外科手術患者多伴有心理應激反應,這會使其出現不安情緒,影響手術效果。此外,現階段醫療體制得到更新,手術室護理要求也隨之提高,需要完善外科手術的手術室護理方案,提升質量[3]。個性化護理基于以上護理現狀被積極使用,其強調護理服務的人性化,可針對患者情況采取靈活性護理,進而調節患者的心理與社會狀態,保證護理干預的有效性和規范性。該項護理貫穿于手術全程,要求手術室護士在術前對患者進行2 次及以上探視,目的是了解患者情況,普及醫護人員資歷和手術相關知識,進而提升其手術耐受度。術中護理主要為個性化照料、各項操作流程講解和精準化操作等,目的是保證手術安全,減少其應激反應。術后護理重點則是交接工作,使病房護士全方位了解患者情況[4]。個性化護理對于手術室護士的責任感和專業能力要求極高,因此需要護士接受系統化培訓,能夠及時發現危險因素,識別患者的負面情緒和異常表現,進而給予差異性處理,保護患者的自尊,提升其自信感[5]。
該研究顯示,術前與術后,A 組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水平均低于B 組(P<0.05)。說明個性化護理能夠維持患者的生命體征穩定,不會因手術應激操作導致體征異常波動,因此可降低手術風險性。原因是個性化護理中,手術室護士的護理開始時間為患者確診后,手術室護士的自我介紹與手術相關知識講解可以基本消除患者的手術疑惑,使其盡快調節身心狀態,做好手術準備[6]。A 組的下床活動時間更短,住院天數更短,且術后1 d 的疼痛評分更低(P<0.05)。說明個性化護理能夠顯著縮短術后下床和住院時間,可以加快術后康復,且能減輕痛感[7-8]。原因是個性化護理將手術室護士的職能范圍延伸至術前和術后,術前訪視2 次,術后繼續監測體征,嚴格履行交接班機制,可以在術前全面整理患者的基本信息,進而優化護理措施,且能使病房護士充分了解患者的手術情況,完善術后護理[9]。護理后,與B 組相比,A 組的焦慮以及抑郁評分更低(P<0.05)。說明個性化護理能夠調節患者的負面情緒,原因是手術室護士的每項操作均提前向患者說明,并善用微笑服務、肢體交流,可以獲得患者的好感,使其認識到負面情緒對于手術療效的影響,進而保持樂觀心理[10-11]。A 組的并發癥概率(4.55%)低于B 組(21.43%)(P<0.05)。A 組的護理滿意度(95.45%)高于B 組(78.57%)(P<0.05)。結果與張詩越[12]研究觀察組總滿意率(97.56%)高于對照組(70.73%)(P<0.05)基本一致,該研究的信度高,具有臨床指導意義。結果說明個性化護理的并發癥更少,滿意度更高。原因是該項護理具有整體性特征,患者會頻繁地接觸到責任護士,護士對于患者的情況了解度極高,可以針對性優化方案,規避并發癥高危因素,且能拉近護患距離,獲得患者的充分認可。
綜上所述,為外科手術患者執行個性化護理的實用性較強,可作為該類手術的首選護理法,能夠保證手術療效和預后,值得信賴和推廣。